我们是炎黄子孙?还是黎民百姓?

太府少卿

2020/07/21 12:06:45

自古华夏的原始民族何来?又由哪些原始民族构成?天下都是炎黄族一脉相承吗?这些都是考古难题,也是未解之谜。不过从历史进程看,显然中国的原始民族不止炎黄二帝,伟大的各族祖先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

1、远古三大集团

从《山海经》中可读依稀出,远古世界其实存在三个最强的实力集团,分别是炎黄为代表的华夏集团、太昊与少昊为代表的东夷集团、蚩尤与祝融为代表的苗蛮集团(蚩尤的九黎族是否出自苗蛮集团仍有争议,另文再论)。

《国语·晋语四》载晋国的司空季子(胥臣)说:“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可见,炎黄帝本为同族下的支系,另外需指出炎黄帝时期,当时社会的单位就是氏族。而氏族的名字与个人的名字常相互混淆,无法分辨。如果某个人能力非常大,他的名字生前死后都属于氏族。也就是说,这里的“黄帝”、“炎帝”可能之英雄个人,也可能指部落族系。

东夷族的代表则是“太昊”、“少昊”,他们均是东夷集团的一个典型亚族集团代表,特点是崇尚鸟文化。《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日:“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苗蛮集团的代表祝融,《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说:“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可见苗蛮尚火,另外祝融也与东夷集团有许多联系。

2、阪泉之战与炎黄结盟:

《史记》云:“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从《史记》的观点看,神农氏(炎帝)时代,就存在了中央政府格局,但是这个中央政府管理范围有多大?各个势力范围的中央政府如何隶属?管理机制如何?领袖如何产生?这些目前我们几乎是一无所知。

但可以简单看到,炎帝末年,其领土范围内发生大规模政治动乱,直至轩辕氏(黄帝)联合数百个部族,在阪泉之野与末代炎帝大战,炎帝败。轩辕氏黄帝的参与部族有熊、罴、貔、貅、虎、豹六个氏族,轩辕氏最终通过战争形成了强大的氏族联盟,黄帝成为新联盟的首领。也就是说阪泉之战形式了西北华夏族内部的统一。

3、三大集团的博弈与历史大融合

三大集团缘何走入了相互战争?可以从远古大洪水推测一二。远古大洪水、大地震频发,巨大灾难必然导致可耕种地的减少、以及大面积的族民迁徙,因而产生资源的争夺。在这场争夺战中,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联盟共同处于黄河上下游,很可能经历过长期争斗后,最终达成共同治水的政治方针。治水中的主要领导为:大禹、皋陶、伯益三人,而大禹是华夏人,皋陶与伯益是东夷人。

夷夏最终结为联盟,并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联盟婚姻,如尧将儿女嫁给东夷人有虞舜,产生了著名了“湘妃”神话;禹娶东夷涂山氏,产生了“九尾狐”神话;少康的母为东夷有鬲氏,产生了“太康失国、少康复国”的传说等等。

夷夏集团联盟后,与苗蛮集团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最终历经大战、历史走入了大融合。

因而,我们即是炎黄子孙、也是黎民百姓。

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的记忆原型到底是谁?

长门文轩
2020/09/22 14:41:25

人们对身外之物的向往与时代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联系,如果我们仔细想下,交通工具似乎完美演绎了这个变化。从最早的自行车,到摩托车,再到本世纪初期的小轿车,及至今天人们对中高档汽车的追求。这条清晰的演变轨迹,衬托出社会生产力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物质追求的变化。

如果我们将时光推到距今两三千年的时候,有一个词我们需要注意下,就是"轩辕"。我们后面再详述,先从文献谈起。

大家对《史记》比较熟悉,不清楚别人如何,我最早见到轩辕这个词就是来自《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所以黄帝族又称轩辕氏"。我们知道,有巢氏让人们学会了建造房屋,燧人氏让人们学会了用火,神农氏让人们学会了农耕。轩辕氏黄帝让人们学会了什么呢?

姓是周人始创,其目的是用血缘宗法对各个族群进行划分,形成周人与众不同的"畿服"体系。李零先生总结西周坐稳天下的三大法宝是"存灭继绝"、"封建亲戚"、"柔远能迩"(见李零《两周族姓考》)。

"存灭断绝"指的是你虽然将这个国家灭亡了,但不能让他断了祭祀,就是我们民间所说的断了香火。"封建亲戚"是说要将"亲"和"戚"分封到各地,来保证周统治的稳固,亲指的是血缘关系,戚则是婚姻关系。"柔远能迩"大体上就是对待离得远的要用怀柔政策,离的近的国家要亲近。

武王克商,未及下车就封了一批诸侯国,神农之后为焦国,属姜姓;黄帝之后于祝国,任姓;尧后于黎,祁姓;舜后于陈,妫姓;禹后于杞,姒姓;汤后于宋,子姓。

如果说周公于周王朝居功至伟,武王的远见卓识绝对是其思想的根源。人们往往通过后世的理念去看待古代历史的人和事,这种行为是一种思维惯性,本无可厚非,不过如果想真正理解历史,尤其先秦历史,会出现非常大的误差。我说这些主要想谈的一点就是男女之别。

在商代,女性地位是很高的,并无后世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儒家思想,周人观念有所变化,出现了"牝鸡之晨"这样略带歧视女性的观点。但总体上并无大的改变,王晖先生对商周"甥舅"关系有过非常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在周礼中"舅甥"之国与"兄弟"之国的地位是相等的。

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来周代血缘宗法体系的结构,这个血缘并非单指父系,我们看下周王的母系构成。

太王妻为姜姓,王季妻为任姓,文王妻为姒姓,这三位是周代商之前的三位帝王。其妻子有着明显的部族联盟的痕迹,姜不用多言,神农氏之后,同时与周同处西土,是周的铁杆盟友加亲族。任为黄帝之后,姒为夏后氏的后代。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周以夏之后自居。但尧舜及商汤也是周人推崇的圣王,其后代不可不封。

虽然我们从文献上看到的这些圣王的封国都有姓,实际上这些姓当是后世文献创作时候加上去的。通过口耳相传这些方式,先秦人对祖先的追溯往往都追溯到女性,这或许是母系社会带来的记忆吧。而在西周,男人称氏,女人称姓。

所以我们没必要纠结黄帝到底姓什么,但祝国为黄帝之后应当是周初时候人们保留的记忆。所以从父系来说,这个记忆主体的黄帝并非姬周记忆中的先祖。从文献上对周的祭祀也可见一斑。

有虞氏褅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褅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褅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褅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由上可见,禘黄帝的是有虞氏和夏后氏,而周人禘喾,帝喾和帝舜通常被认为是一人,所以周实际上是继承了商对先祖的记忆。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与周人早期甥舅传承的模式有关,实际上周人对男性先祖的追忆就到了"弃",“禘喾”的原因无外乎"柔远能迩"的策略,拉近仍然笼罩在殷人意识形态中的众多族群。

事实上,我们看下先秦文献,儒家世系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黄帝在春秋以前并未出现独尊的地位。晁福林先生在解读《山海经》的时候有过非常全面的分析,保存着我们民族最古老记忆的《山海经》中黄帝也只是跟诸位帝王处于一样的地位。《山海经》虽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但由于儒家因为"不言怪力乱神",史学家又认为其"不雅驯",所以《山海经》避免了被后世学者乱改的命运,保留了很多原始面貌。

晁福林先生进一步分析,帝俊在《山海经》中的地位是要高于黄帝的。后世多有学者认为帝俊所生帝鸿既为黄帝,而帝俊为少典。由此我们能够得出来什么呢?

帝俊是东方族群记忆中的先祖,武王封黄帝后裔的任姓祝国也是东方族群,所以我们认为,黄帝最初的记忆原型是来自东方族群。之所以商人并不崇拜"黄帝",其根源在于两点,其一是夏人的信仰体系是基于东方族群的黄帝一系建立起来的。其二是商人的信仰体系是建立在祖先崇拜的基础之上,超过记忆的所谓先祖并未进入商人祭祀的队列里。所以我们无法从甲骨文中找到黄帝有关信息。

而夏虽也禘黄帝,但夏有自己清晰的祖先,就是禹。所谓任姓族群应该保留着视黄帝为其先祖的祭祀行为。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再看下这个问题。就是回到了我们文章开头提到的"轩辕"。

《说文解字》中轩的意思是"曲辀藩车",辕即辀也"。这是对黄帝制造舟车记忆的传承。我们还是看下《山海经》,见海内经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再看《左传》"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薛既是任姓族群,同时其祖奚仲是夏代的车正,就是夏代管车的官员。夏通常认为是夷夏混合组成的族群。由此可见任姓和夏与黄帝记忆原型的关系。其实我们从考古上也能够看到这点,舟车使用的遗迹目前最早均是出现在东方左近的遗址中(跨湖桥和平粮台)。

所以在西周初期,封黄帝之后于祝国,他们的先祖是"轩辕氏",但由于姓氏制度并未建立起来,所以黄帝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姓,就是叫轩辕氏,与有巢氏、燧人氏一样,是任姓族群记忆中的先祖圣王。同时黄帝也只是群帝中的一员,换句话说,就是各个族群的先祖构成了周初的群帝。

为什么黄帝会成为后世独尊的圣王,群帝谱系又是如何从纷乱走向世系清晰的古帝谱系的呢?我们后文再谈。

注:文中图片只是为了缓解阅读疲劳,与本文主题无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