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亦同 | 乡土史诗,时代之子——喜读花善祥新著《中流击水——马祥根传》
【往期回读】
南京 冯亦同
作者冯亦同先生:南京市作家协会顾问,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中国作协会员。著有诗集《相思豆荚》《男儿岛》《紫金花》、诗评集《红叶诗话》、散文诗剧《朱自清之歌》、诗人传记《郭沫若》《徐志摩》等,作品曾获南京文艺奖、紫金山文学奖、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小纪不小,是因为千秋古镇承载了历史的大运;老马识途,是因为“千帆过后”的实干家仍然奋进在新世纪的征程上。
我知道有这样一部接地气又应天时的当代人物传记,缘于相知甚笃的文友慧骐君的推介。他告诉我,本书作者花善祥是长期生活工作在江都小纪的资深文化人,小纪位于江都区东北部,千年古镇素有“里下河门户”之誉,与我的出生地宝应县柳堡相隔不远,算得上是扬州同乡与近邻。再者,本书传主马祥根,海内外知名的民营企业家,土生土长与创业起步在小纪,名副其实的“草根族”,这位1947年生,人比我小6岁,均属40后,是与新中国同甘苦、共命运,一起走过阳光风雨,迎来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那辈人。几重因由,让我这个苏中子弟金陵客成了《中流击水——马祥根传》书稿较早的读者,且心向往之、情牵系之,跟随作者那支娓娓道来又清新洗练的生花妙笔,走进了扬子江北岸大运河畔那片历史悠久又欣欣向荣的绿野沃土。
小纪不小,老马识途。阅读这部构思缜密、内涵丰富,乡土气息浓郁、人物形象鲜明的纪实文学新作,最先涌上我心头的观感便是这“八字真言”。小纪古称小溪,后因纪念早先有位纪姓艄公(书中解释:古称“仆人”为“纪”,实为旧时富户的家奴)在此水网地区“慈航义渡”而改名。小纪从多少年前交通闭塞的小渔村,过渡到南来北往、名闻遐迩的小集镇,再发展到当下百业兴旺、率先领先的全国千强镇、江苏省百强乡、扬州市江都区“前三甲”模范镇……这一切“好运”的由来,放大了说都离不开“大运之河”这个源远流长的新老名词所涵盖的历史与现实。
谙熟这方热土,与主人公同根同源的善祥君写作此书并不轻松,长期的观察与接触之外,仍有三年共事的朝夕相处,又经过深入采访与不懈努力,才了然于心倾情而出:十几万字、二十二个章节,近百个鲜活的人物故事与生活场景,组成了一部里下河风物志、小纪古今地情书、传主马祥根和英泰集团的创业史;犹如一幅风起云涌帆樯飞动,柳暗花明又别开生面的山水画长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一步一个脚印走过的峥嵘岁月;他和他的祖辈所珍视的家风传承,他和他的团队所遭逢的时代机遇,他和他的接班人所坚守的创业精神……用一句话来揭示主题,那就是本书的书名:中流击水。
历史会眷顾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又奋发有为的“小人物”和“无名氏”。究其缘由,人间所有不负苍生的奉献与表率,都意味着对历史的“上心”,因此这样的先行者在后来者眼中也就荣耀地成为了历史的“心上人”。如今小纪镇的中心广场上还矗立着那位千秋留名的古代艄公的高大雕像。从他当年造福乡里到今天小纪镇日新月异,绿杨古城内外、里下河父老乡亲和普通劳动者中间,走出了多少杰出的人才,各行各业中的骨干与楷模,马祥根先生就是其中之一。
可贵的是本书并非写他个人的“英雄传”,而是一本记录他生于斯、长于斯、成就于斯的“群芳谱”。作者具体而微、丝丝入扣地书写传主的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写他与家人、乡亲、蹲点干部、企业职工以及上级领导、外聘专家、海外投资者间的相处之道与行事风格,贯穿其间的主线,始终不变的是他爱学习、爱思考,善于从现实生活与周围人群中学习如何做人、做事,思考和解决问题。他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草根英雄,有执着坚韧、生生不息的杨树精神;有不畏风浪、勇于担当的艄公性格。这位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现实与梦想之间,砥砺前行,承前启后的新时代企业家;也是一个志向高远又精明干练,早年就“上大船”把稳舵,闯江湖、见世面,曾经沧海难不倒的的里下河好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纪不小,是因为千秋古镇承载了历史的大运;老马识途,是因为“千帆过后”的实干家仍然奋进在新世纪的征程上。作为里下河人与江苏文学界同行,我衷心祝贺《中流击水——马祥根传》这份收获在庚子年盛秋的文坛硕果隆重问世,谨向创作者和书中人——中流击水的勇士与乡亲们致敬!为岁月流金、五谷丰登的家乡绿野,献上这枚捎带我礼赞与祝福之忱的栖霞红叶。
2020年中秋,记于台城柳下之金陵百杖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