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胜古村祖先来自丰顺?

龙 胜 古 村 的 历 史 渊 源

龙胜村是彭姓的聚居地。其村又被称为“炉墩塘”、“卢盛堂”、“芦胜堂”、“龙胜堂”,得名各有来由。最早的村名为“炉墩塘”,是为村庄周围有三座小山围绕,形似倒立的“炉墩”。后来由于该村对面阳台山下有一窑下村(今陶下),认为“炉墩”入“窑”不吉利,遂改名。据村民传说,明代这里就有卢姓人家在此繁衍生息,建立“卢盛堂”,取“卢姓繁荣昌盛”之意,讹传为“芦胜堂”。据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新安县志》“官富司管属村庄”中,就有“冈陶下、赤岭头、早禾坑、卢盛塘、横蓢”的记载,这几个村庄都相距不远。后来彭姓家族迁徙过来,发展壮大,卢姓衰败,遂根据地形似龙,取“有龙助胜”之意,定村名为“龙胜堂”。
在大浪街道范围内,彭姓主要聚居于龙胜老村和上早禾村,但龙胜老村最多。
其村又称为“炉墩塘”、“龙胜堂”、“卢盛堂”,或作“芦胜堂”,得名各有来由。村民口耳相传,其最早的村名大概是“炉墩塘”,因为本村周围有三座小山围绕,形似倒立的炉墩。后来由于羊台山下有窑下村(今名“陶下村”),认为“炉墩”入“窑”不吉利,遂根据地形似龙,取“有龙助胜”之意,而改称“龙胜堂”。
龙胜老村的立村时间有三说。一说据今天彭氏族人中流传的铅印本《彭氏族谱》散页记载,其先为北宋彭延年第三子彭锐,居广东揭阳;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子顺公迁丰顺。龙胜始祖华池公生于明朝嘉靖年间,成年后由丰顺徙居宝安县龙华乡,因此可以推测其立村时间大约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
第二说据《彭氏族谱》记载,在清朝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1874年),一些客家人由梅县、东莞等地迁入龙华,龙胜与上早两地的彭氏祖先是兄弟俩,从广东揭阳的浦口村迁移过来,老大定居芦胜堂,弟弟定居上早,共同成立龙胜堂,并发起建墟,之后逐渐繁华起来,龙华因此得名。
另外一说据本村传说,这里明朝就有卢姓家族在此繁衍生息,建立“卢盛堂”,取“卢姓家族繁荣昌盛”之意,讹传为“芦胜堂”。后来彭氏家族迁移过来,发展壮大,挤走了卢姓家族,村名便被改作“龙胜堂”。
在关于立村时间的三种说法中,第一说和第三说都有一定道理,比较可信,而第二说最不可信。根据比较可靠的史料,嘉庆《新安县志》卷之二《都里·官富司管属村庄》记载有“缘分”,同书《官富司管属村庄》记载有“冈陶下、赤岭头、早禾坑、卢盛塘……蓢口、石凹……横蓢、赖屋山”。其中“缘分”就是今天的“元芬”,“冈陶下”就是今天的“陶下”,“蓢口”就是今天的“浪口”,“横蓢”就是今天的“横朗”。这些村庄都在大浪辖区内,围绕在现在的龙胜堂四周,可见“卢盛塘”在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所谓“同治年间定居芦胜堂”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基于在立村时间问题上的错误认识,许多人对于龙胜堂村的古代文化面貌也有严重的误读。有学者受到近年客家文化热的影响,认定龙胜堂村是“客家先民聚居之地,各类文化遗存和建筑古迹等带有浓郁的客家色彩”。现存古村落的文化面貌往往是从古代绵延不断传承下来的,因此判断现存古村落的文化面貌不能仅仅依赖于今日当下流行的方言,而是要深入了解该村落古代的历史,分析和对比各类文化遗存和建筑古迹等,以求得出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
与深圳、香港其他村落的情况相同,客家先民到龙胜堂村的时间一般不会早于迁海复界后的康熙年间。龙胜堂村的平面布局是横成排纵成列,村前有多条开放的纵巷,祠堂设于排屋村前风水塘边。彭氏宗祠与村庄平面布局关系是“纵列横排前座型”,门厅入口形制为外凹肚柱廊式。这些特征都是比较典型的广府民居、广府祠堂才有的,而与客家建筑的样式和风格大相径庭。据此可以认为龙胜堂的立村时间大约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他们的文化面貌应该是属于广府系统,当时的方言也应该是粤方言白话的一个分支“围头话”,或称“本地话”。

来源:宝安日报;作者:朱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