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凡人的寻梦之旅——《桃花源的故事》精读

【经典绘本导读】系列-第517号一个平凡人的寻梦之旅——《桃花源的故事》精读阅读推广人  石头说明:1、这是一个对经典绘本深度解读的公众号,已累计发文在五百篇以上。2、查找是否有您想阅读的文章,可以从历史消息中输入您想要的书名搜索即可。3、如果您喜欢本公众号,先点击上边蓝色的“经典绘本导读”再点击“关注”。4、本导读的宗旨是为亲子阅读而努力、为父母深度掌握绘本精髓而奉献。一、内容简介根据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经典名篇《桃花源记》改编,渔人无意中来到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里的人们过着宁静、祥和的单纯日子,与外面喧哗的世界截然不同。在这里,渔人更是体会到了来自朴实人民的善意,看到了男耕女织、门不闭户的美好生活。这是一个交织着梦想与现实的奇遇故事,也是每个平凡人的梦想之旅,传达了国人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居士精神。二、绘本信息书名:桃花源的故事文:[日]松居直图:蔡皋译者:唐亚明适读年龄:3-6岁 (仅供参考,并非绝对)奖项: 入选2020年小学生分级阅读书目选题策划:小博集出版社:湖南少儿出版社出版日期:2021年4月(首版2002年日本)三、绘本精读【封面】

解析:故事从封面已经开始讲述,一个明媚的午后,阳光洒在大地上,桃红映柳绿,白水绕小船,明绿衬托着一片开满桃花的地方,灿烂、安宁的气氛袭面而来,平和宁静的田园风光尽现,令人百看不厌,感受到内心的恬淡闲适。这本《桃花源的故事》是根据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一篇千古名文《桃花源记》编写的孩子能读懂的经典故事的漫画版。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通过色彩和图像的搭配,让孩子在阅读中结合故事形成画面感,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自然和美的理想世界。2002年,由松居直改编,特邀蔡皋作画,著名装帧家杉浦康平设计的中日合作的《桃花源的故事》在日本出版,2003绘本《桃花源的故事》收录于日本小学国语教材。创作者花了近五年时间,让桃花源焕发了独特的魅力。这起源于松居直在幼时记事起,就看到父亲每逢三月,便在家中挂起桃花盛开的山水画,画上一只小舟逆流而上。中学三年级时,他在汉文课本看到了《桃花源记》,知道了画中的故事。从此,桃花源成了他心中的故乡。一篇千年前的中国古文,在日本受到深深的喜爱,是因为美,本身就具有穿越时空,雅俗共赏,不分地域的力量。美好的事情就是,脚走不到的地方,它会带着你的心去。蔡皋的画和陶渊明的文一样,质朴、纯美、虚实结合、详略得当,既有宏大的山水格局,也不失一些温馨的细节点缀。【前环】

解析:征战和慌乱,这些都在环衬页和书名页已有显现。官兵烧杀抢掠,人民饱经患难,出走他乡。这里揭示的是,在1700多年前的晋朝,原作者所处的年代,由于连年战争,老百姓度日艰难的场景,这也是原作者写作《桃花源记》的初衷,找寻一个世外桃源,过上平安宁静的生活。【扉页】

解析:百姓们携家带口出走他乡,但何处是他们想要的家园呢!中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文学家陶渊明,公元三六五年出生在东晋,四二七年辞世于南朝的宋代,一生横跨两个时代。在那种动乱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无法实现,但他又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遂产生了一种与污浊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情感。《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有代表性的散文,实乃《桃花源诗》的序文,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在当时晋宋易代之际,朝廷腐败,连年混战,税役繁重,人民怨声载道。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并采用虚景实写等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当时政权的不满,以及对美好境界的向往。那个与世无争的桃花源渐渐成了人们心中向往的土地,也成了每个人精神上的故乡。【第1画面】

原文:在1700多年前的晋朝,由于连年战争,老百姓度日艰难。遇到荒年,庄稼收不上来,连饭都吃不上。有一个名叫武陵的地方,住着贫苦的渔翁一家。渔翁每天到河里打鱼,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说明:绘本原文与陶渊明[原文]并行开示于此,目的是两文对照,体会散文之美,现代文于儿童之必要,待熟读绘本后,可边朗读散文,边欣赏美图。解析:正文开始略提故事发生的背景,在1700多年以前的中国晋朝,那时政局混乱,征战不断,人们每天过着贫苦的生活。在一个叫武陵(今湖北荆州)的地方,住着贫苦的渔翁一家人,以捕鱼为生。这是一个俯视的全景,白水绿地,远山朦胧,茅屋人家,小船起锚,扑面而来的美感,让读者颇有飘渺之意。主人出行,幼儿不舍,房檐之下,串串红椒,树杈为勾,晾衣挂物,自然天成。房前桃树,花团紧簇,挂满枝头,睡意朦胧,一片春意。虽然看到的是经松居直先生重述的现代文,但看到蔡皋老师的画,脑海里回响的却是陶渊明的千古名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故事,迷踪仙境般的神奇感能牢牢抓住孩童的好奇心,虽然那三百多字用散文体写成,但句子基本上以三、四、五字为单位,读来非常有韵律的节奏感。如果读懂了故事,再按照一定的节奏反复念诵,很可能会忍不住手舞足蹈,陶醉其中。如果在充分熟悉故事之后,对照画面直接念诵古文原文,将会是更美妙的享受。【第2画面】

原文:有一天,渔翁天不亮就撑着小船,逆流而上。他打算划到河上游,多打一点鱼回来。渔翁不停地往前划,不知不觉划得很远很远。忽然,他发现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河的两岸都是山。这到底是哪儿呢?陶渊明[原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解析:这一天,渔翁为了多打一些鱼以养家糊口,天不亮就出行,第一次逆流而上到小溪的上游。还是一个远景的镜头,群山、峡谷、溪流都纳入眼底,顺着这种渲染,跟随着渔人来寻觅。相比之下,小船并不渺小,渔翁划船姿态清晰可见,重点是小船与渔翁。忘路之远近,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方向,来到一个陌生的、毫无人烟的地方。头顶突出的巨石,犹如一个守卧要冲的巨兽,宽阔的水道环绕其中,好一幅山水溪居图。自然之美,已经让读者沁人心脾了。【第3画面】

原文:渔翁继续往前划。只见河岸上盛开着美丽的桃花。渔翁头一次见到这么漂亮和密集的桃花。桃花沿着河岸,一直延伸到远方。一片片粉红色的花瓣随风飘舞,落在河里,落在草地上。陶渊明[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解析:从远景慢慢拉近的近景,铺陈于读者面前,缓缓的文字节奏,故事亦从悠远的古代走近现代读者的内心,这个过程画得细致而又大气。而《桃花源记》原文语言更加简练优美,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寥寥二十几个字,便勾勒出桃花源的奇景,历历在目,令人神往。细看渔翁有些惊魂失色,从没有看到这般桃花粉绿的世界。溪流两岸,画面上下,都被粉嫩桃花铺陈,又像是鲜花铺道夹道欢迎远方的客人。【第4画面】

原文:渔翁很惊奇。他一心想弄明白,这里究竟是什么地方?他继续往前划。陶渊明[原文]: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解析:小溪两岸群山连绵,顺着小溪走,一个神秘的地方出现了,桃花盛开,到处生机勃勃。那粉红色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挤满了整个枝丫,羞羞答答地互相簇拥着,它们像一群顽童,争先恐后地让人们来观赏自我的艳丽丰姿。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一丛丛,一簇簇,打了个哈欠,探出了小脑袋。老渔翁从没有见过这番光景,甚是惊奇,但并没有阻止他探求的勇气和决心,复前行,欲穷其林。他要搞明白,一是这里太美了,吸引他前行,二是半生来从未见过,好奇心驱使着他。看到渔翁睁大眼睛,目光如炬,紧紧盯着前方,一是美景让他目不暇接,二是谨防发生意外。这时粉色桃花充满整个画面,小溪之上落叶缤纷,漫山遍野,岸边水中都弥漫着桃花,呈现出一种弥漫之美。蔡皋老师虽然没有画出桃花的形状,却通过朦胧弥漫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最美的样子。蔡皋老师画桃花源时,侧重在桃花源的整体氛围,而不仅仅局限在事物本身。她没有把水画出来,而是根据中国画里留白的启示,把水变成了空白。通过河岸两旁的石头衬托出河流,这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表现正是中国画里的虚实相生理念。这样的表达手法也正符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第5画面】

原文:小船沿着桃花前行,河道逐渐变窄了。在桃林的深处,耸立着一座山峰。渔翁看到,山的背阴处有一个山洞。从山洞里隐隐约约地透出一点亮光。陶渊明[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解析:在桃花的尽处河道变窄,一座高山耸立一旁,还看到山的背阴处有一个山洞,从山洞里隐隐约约地透出一点亮光。在画面中,你能看到哪是山洞吗?在背阴处,隐约有一点亮光。我认为是左页最上方的黑影处。穿过变窄的河道,渔翁把船停下,自己坐在船头,手拿鱼抄,看向右侧的山体,身体重心后移,大有迎战之意。看到渔翁来时渔船一路自左向右,这是前行的方向,竹竿伸出为前。此时的山峰大有泰山压顶之意,而发出亮光的山洞对渔翁构成了危险。不知道里面会有什么,毕竟他已经远离家门。在构图上,变窄的河道、阴暗的山峰、渐少的桃花成为画面中心,而渔翁被边缘化,成为弱势的一方。凸显自然的力量。【第6画面】

原文:渔翁跳下小船,把船系在岸边的树上。他往洞里张望一下,然后,小心翼翼地钻了迸去。陶渊明[原文]: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解析:陶渊明用“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描写了渔翁发现桃花源入口的情景,而绘者将画面处理成一个条形的洞,从俯视的角度描绘当时的情形。透过桃花林,看到渔翁紧张兮兮,目光凝视,止步看向洞口,后面停靠的渔船作为他的依靠,随时都可乘船离去。洞口之内是光秃秃发绿的岩壁,凸显阴森宽阔高大之意。在进桃花源时,渔人所见到的洞被安排成“一线天”。并非陶渊明的初极狭,才通人。从绘画的角度,凸显洞里洞外两重天的景象。【第7画面】

原文:洞里黑黑的,很窄,刚好能过一个人。渔翁顺着洞前方透出来的微弱光线,手扶洞壁,一步一步地向前挪动。走了几十步,拐了一个小弯——陶渊明[原文]:复行数十步,解析:渔翁慢慢在山洞中行走,这个山洞很狭窄,只能一个人通过,武陵人凭借这山洞中微弱的光,拿着木棍,谨慎摸索着前行。武陵人在洞里寻觅的过程,见诸于三个画面,在原文中只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而松居直则把这个过程放大,以引起小读者的兴趣。三个画面来体现武陵人追寻的漫长和辛苦。这幅画面是整个文本中色彩最为灰暗的,水墨晕出混沌,寥寥几笔勾出武陵人的神态。面对黑暗,武陵人的勇气没有消退。这些追寻的画面占据了故事的较多分量,画面处理的节奏也可以看见画家的用意。【第8画面】

原文:猛然间,光线刺眼,前方一下明亮起来,眼前豁然开朗。哦,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妙的风景!陶渊明[原文]:豁然开朗。解析:和进入洞口一样,都出现一片明亮的世界,只是一进一出。山洞并不长,复行数十步,眼前就豁然开朗。渔翁抬起左手,眯着眼睛微笑着凝视前方,没有了进洞时的紧张和畏惧。右手握拳抬至胸前,信心满满,内心激动。渔翁身体不自觉的后倾,有突来受惊之感。洞外的世界也是一片桃花林,远方山峦叠嶂,近景大片平原。可见山洞两端都是一个春天的景象。【第9画面】

原文:一块块耕作有序的稻田,一池池清澈见底的水塘,一片片繁茂翠绿的桑树和竹林,一栋栋整齐漂亮的房屋……田间小路纵横贯通,把各家各户连在一起。欢声笑语,鸡鸣狗叫,一片和平的景象。陶渊明[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解析:走出洞外,阳光明媚,绿地、白水、桃花,粉色桃花沿路竞放,水是白色的,是留白也是明亮和通透。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几十个字就把眼前美景依次数遍。那是俨然的屋舍呢?一把巨大的锄头挺立开挖的农地,绿色稻田中点缀着一抹抹红色的种田人,桃花散落在路边天地水中,点缀着画面更加缤纷。看到如此美景,渔翁左手食指指向前方,不知觉的迈着八字,歪着脑袋仰视着前方,情不自禁,手舞足蹈了。这是渔翁豁然开朗的一幅图,充满了对未知探索,还有突然开阔的震撼。美丽的图画为我们展示了如仙境一般的桃源美景,同时也准确地传达出了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及作者画家的一种人生境界。这是20周年纪念新版,全新设计,采用高级超滑本白纸,高清还原原画色彩,图画极具国风唯美色彩,呈现了美丽的中国田园生活画面,让人产生无限向往。【第10画面】

原文:渔翁再仔细一看,在田里耕作和路上往来的男女,身上的穿着和自己没什么两样。不论是头发花白的老人,还是散着头发的小孩,看起来都很开心。“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呢?”渔翁掐了一下大腿,怀疑自己是在做梦。陶渊明[原文]: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解析:把镜头拉近,眼前细节进一步呈现。不仅在于状如仙境的美景,更在于祥和宁静的人间乐土。“不但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小桥流水、花香四溢、丛林繁茂、鸡犬相闻、勤于耕作、而且黄发垂髫、童叟相携、怡然自乐。”桃花源虽然幻影而神秘,渔翁却看到一处真实的所在,年轻人勤恳劳作,长者和孩子各有所乐。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无争的美好田园,淳朴、自然,一片祥和安宁。正因为现实太慌乱,唯有通过创作来想象那片美好,将心中的理想付诸笔端,创造出一个纯净的景观,用梦幻般的桃花源装点平淡生活,再现了那个“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人的生命节奏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世界。蔡皋却把想象的虚无缥缈的乌托邦具象化,按照现实中的样子画了下来,让人感觉到一个实实在在的桃花源。人的生命节奏应与大自然浑为一体,“现代化”把美丽的大自然和宁静的生活抛到了遥远的角落里。【第11画面】

原文:有一位老人看到陌生的渔翁,十分惊讶,便上前问道:“请问,你是从哪儿来的呀?”渔翁从头到尾地讲述了从山洞钻过来的经过。陶渊明[原文]: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解析:桥上老人看到渔翁的出现,非常惊讶,只因从未见过生人到访,可见此地已经与世隔绝太久。渔翁顿感新奇之外,也道出了自己的来历,手指方向就是来处。老人倾身垂听,平生难有此事。小孩见生人有些恐惧躲在老人身后,但眼睛却好奇地盯着来人。木桥之上,多有简陋,只为人行。溪中几只鸭子戏水,也体现出此地人优雅闲适的生活节奏。小桥横贯书页,也连接起洞内外人们的关系。大量的留白是水也是让他们联想的空间,只有远方的一抹山峰,像是漂浮在水面之上。【第12画面】

原文:老人听完后,把渔翁领到了自己的家里。陶渊明[原文]:便要还家,解析:田园美景是扎根灰色基调高昂的明艳,远有蓝色山峦簇拥,近有小溪流淌,竹林挺立,春笋破土而出。成片的绿竹象征清新脱俗和宽容大度,春笋代表了春天的到来,唤醒了大地,表达了对春天和大自然的一种赞美,象征着一种刚直纯洁的品质。老人好客地把渔翁领到了自己的家里,背后是一个加工的作坊,而手指方向一座宽大的茅屋坐落在水边,许多褐色条状应是屋檐。一个壮年人在竹林边挖竹笋吗?更有一对母子迎面而来,孩童遥相呼应,一片和谐温馨。在小溪边一人正在网鱼,背后是挑担耕种的农人。《桃花源记》的故事虽与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但其特殊的意义在于陶渊明所描绘的虚幻的桃花源里生活着的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和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不老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洋溢,接近光明的通道。【第13画面】

原文:老人全家杀鸡摆酒,热情款待渔翁。陶渊明[原文]:设酒杀鸡作食。解析:老人很好客,老人全家杀鸡摆酒,热情款待渔翁。主客互有寒暄祝酒,家人好奇竖耳聆听,人人都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小孩更是专注一动不动。宽阔的农舍,暖黄色的色调,好客之情油然而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古人的故事,而画中人物着装、房屋设置、小村景色都流淌着古韵,但分明却又有现代人的心思和情绪。人物造型的形神兼备,但却又不拘于传统,采用现代平面构成的构图形式,将人物在不同时空所发生的“故事”置于同一画面之中,增添了内容丰富性和结构的多样。【第14画面】

原文:村里人听说来了个外人,纷纷赶来观看。他们都想从渔翁嘴里打听到外面的消息。有一个人代表大伙儿,向渔翁说:“从前,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逃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出去过。打那时起,不知过了多少年,我们与外界没有任何来往,一直在这个四周是山的地方过着安详和睦的日子。陶渊明[原文]: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解析:武陵渔人的行踪来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现实中的渔人生活拮据,沿着河逆流而上,扩大扑鱼的范围,看到了山中的缺口,当他丢下船从这里走进去之后,发现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生活质朴,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房屋一排排错落有序。村民们看到新来的渔人来到村子,都非常热情的招待他。在和村里的人交谈中,渔人才知道这些人的祖先是为了逃避战乱,躲进了桃花源里生活。他们脱离了现实中的压力,生活得非常惬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微笑,让渔人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宁静和美好。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寸净土,那是精神的寄托。虽然现实中人们大多生活在忙碌与纷争中,但是仍有一些像陶渊明的人,追求着那份质朴的快乐。细细品读桃花源,你会发现里面没有金银财宝,只有农耕的生活,只有陶渊明对于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桃花源,是回不去的故乡。桃花源,是忘不掉的理想国。桃花源,是到不了的远方。【第15画面】

原文:“所以,我们对外界的情况一点也不了解。请问,现在是什么朝代呀?”渔翁吃惊地说:“你们连现在是什么朝代都不知道吗?自秦朝灭亡后,数国混战,后来建立了强大的汉朝。以后,汉朝又分成了魏、蜀、吴三国,三国后又成了现在的晋朝。村里人听了渔翁的话,惊讶不已,长吁短叹。陶渊明[原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解析:夜幕降临,灯光尽现。群山、天空和屋舍都被淡蓝色所覆盖,寂静与安宁拥抱大地。这是一个远景的画面,老人家的轮廓第一次近距离的呈现出来,屋顶、家居、亭台和台阶清晰可见,农舍被桃花竹林环抱,背倚连绵群山,前有小溪缓缓流淌,不是仙境胜似仙境。他们继续在户外畅谈,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自秦至晋已有数百年,渔翁不觉为之叹息。【第16画面】

原文:从那天起,村里的家家户户都轮流邀请渔翁做客,为他准备丰盛的饭菜,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述外界的事情。陶渊明[原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解析:展现村里的家家户户轮流邀请渔翁做客的场面,这里主打佳肴,人物次之。丰盛的佳肴凸显此地的殷实,津津有味的叙谈凸显对外界的关切。不用说辞就能看尽此地民风的祥和与生活的富足。【第17画面】

原文:就这样过了好多天,渔翁开始想家了。他决定回家。村里人送给他很多礼物,然后对他说:“我们有件事情拜托你。”“什么事请尽管说。”渔翁回答道。最先把渔翁接到家里的那位老人对他说:“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你到这儿来过的事,还有你在这儿听到和看到的事。”渔翁满口答应。陶渊明[原文]: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解析:渔人从桃花源出来时,桃花源的人送给他礼物里面有种子、衣服和一只拨浪鼓。种子暗示着改变,衣服代表着富足,拨浪鼓代表着欢乐。这三点也正是此地人生活富足、快乐的源泉。他们过着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幸福生活,他们摆脱了官府的压迫和束缚,这不就是人人都显而乐见的吗?他们不想让外界人知道他们的行踪,他们过惯了这样的生活。“不足为外人道也。”成为他们对渔翁的唯一要求。纯白的背景,乡人的相送,殷切的叮嘱,厚重的礼物,孩子的欢乐,妇人盘中的分别酒。让读者都为之沉思,渔翁满口答应,但他能做到吗?三根树桩代表着什么呢?【第18画面】

原文:渔翁向村里人告辞后,沿着原路,又钻过那个山洞,回到他系着小船的岸边。陶渊明[原文]:既出,得其船,解析:渔翁进入桃花源的过程一直是从左往右,离开桃花源变成从右向左,这也是绘本构图的规矩。整个画面几乎被高大山峰所覆盖,暗示桃花源深处大山之中,被大山所屏蔽,挡住了官兵,挡住了官府,让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这对于千年之前的陶渊明来说就是世外桃源,脱离于世,一个理想之地。【第19画面】

原文:他为了记路,悄悄地在沿途做了一些记号。陶渊明[原文]: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解析:渔翁的离去并不意味着永别,因为这也是渔翁的心之所梦。之所以留下记号,就是想重温此梦,他用白布条为标志系在溪边的树枝上。作者用悄悄地加以说明,是因为渔翁有诺言在先。这在陶渊明原文中,只是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没有悄然的手段。溪流之上看到空中飞翔的小鸟,这里暗示是小鸟把标志衔走,才有后来人无以为志的结果。这也揭示了为什么标志不翼而飞了的疑团。【第20画面】

原文:渔翁回到家里,全家人皆大欢喜。陶渊明[原文]:无解析:渔翁几天后回到家,显得非常高兴,扛着渔网、背着鱼篓、提着礼物,非常的兴奋。一是重新见到家人,二是内心充满了喜悦。孩子手摇拨浪鼓兴奋地鞥在身后。近景看到渔翁简陋的家舍占满画面,没有桃花源中的殷实和富足。这里的文字是松居直的加项,让故事更加完整。【第21画面】

原文:不久,武陵一带到处传说:渔翁数天不归,似乎去了一个神秘的地方。当地的郡太守听到传闻,派人把渔翁带到府上,让他讲述详情。陶渊明[原文]: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解析:在原来的故事中,渔翁回去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原意是渔人主动告密的。而改编的故事对人性更为宽容,变成太守听到传闻后向渔翁追问,画面中则加人了传播细节,让这个过程变得更为自然。又是纯白的画面,让读者反思渔翁的言行。开始看到渔翁归去后,未守承诺,不仅处处留下记号,还将桃花源的秘密说与他人,渔翁边说边在脑海中呈现出他见到的桃花源。全然不顾“不足为外人道”的叮嘱,背信忘义!现在却渐渐理解了渔翁,他也羡慕这种生活。又是两个挺立的立柱,代表太守的大门。而渔翁离开之际的三个立柱,应该也是此意。【第22画面】

原文:听完渔翁的话,郡太守马上命令手下,跟着渔翁去寻找那个村庄。渔翁无可奈何,只好带路。但是,他怎么也找不到那条通往山洞的路,也找不到自己沿途做的记号。陶渊明[原文]: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解析:渔翁的无可奈何一是只因他的承诺,二是太守的命令无以为抗,只好带路前行。但再也找不到那条通往山洞的路,也找不到自己沿途做的记号。武陵人归途中及绑标记于树枝上和外人与官府的出现,这一切却是快节奏地行进着,蕴含了画家“失落的迅速”之意。对比在村庄的所见所闻,我们似是相识却又很遥远,画笔在此处仍是缓慢而悠然。【第23画面】

原文:就这样,渔翁曾经看到的那个富饶、平和、桃花盛开的村庄,在人民当中成为美好的传说一桃花源。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曾经千方百计地寻找这个桃花源,可是,从来没有一个人找到过。陶渊明[原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析:改编的文本故事,去掉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但在画家绘制的最后这幅对开页上,同样可以解释出这样的信息,船上奋笔疾书的那位,可以是陶渊明也可以是刘子骥,正书写着那篇千古名篇《桃花源记》。所以在最后一页那条孤零零的小船上,感觉正应了“后遂无问津者”的意境,而船上之人还津津乐道地谈论着那个理想之地。为什么千百年来历代文人都对桃花源情有独钟?因为它寄托了人们的许多美好想象,是人类心里的一个梦,是人类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我们都应该给自己留一点想象的空间,但仅仅只是幻想。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理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理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我的理想王国。而创作者却希望表现出满足于纯朴的那种精神美,一个桃花盛开的世外桃源,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各自的桃花源。希望梦幻般的桃花源会装点我们平淡的生活,使它像桃花那样灿烂,那样充满幸福。【后环】

解析:这或许陶渊明,一个理想的追梦者,他注视着远处的群山,依稀可以看见光秃秃的山和树,他想找回梦中的世界,或许这也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封&底】

解析:这是一个整幅的画面,是内页渔翁初入桃花美好境界的镜像,也是一种美好的诱惑,这也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透过悠久的历史时光,这座桃花源,究竟是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的理想世界呢?或者,只不过是我们心中出现的一瞬间的梦幻呢?桃花源记作者:[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四、作者信息蔡皋,1946年生,湖南长沙人,1982年之前曾长期在乡村小学执教,之后供职于湖南少儿出版社,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工作之余从事绘本创作,陆续创作了多部图画书作品。 她的画作,凝重热烈,具有浓烈的中国风情和独创精神,中国位获得BIB“金苹果”奖的绘本画家,中国绘本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人物。绘本代表作有《荒原狐精》(现名《宝儿》)《桃花源的故事》《花木兰》《孟姜女哭长城》等。其中,《荒原狐精》(现名《宝儿》)获第14届布拉迪斯拉发国际儿童图书插图画展(BIB)“金苹果”奖,《花木兰》获得“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年度图书(绘本)奖。《桃花源的故事》,创作于她55岁的时候。松居直,1926年出生在日本京都市。毕业于同志社大学法学系。1952年参加创办福音馆书店,历任总编辑、社长、董事长,现任福音馆书店顾问,日本国际儿童图书评议会主席。有《我的图画书论》《桃太郎》等多种作品,并多次获奖,荣获“儿童文化功劳者”称号。说明:本文属原创,未经作者同意,不可转载和移作它用。

(0)

相关推荐

  • 这个地方,中国人找了几千年……

    本文首发于故事飞船   全文约2569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故事飞船公众号▲ 故事飞船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大家好呀!我是<锋绘>杂志的编辑小甜豆,也是本期夜班飞船的代班船 ...

  •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到底在哪里?有人说在酉阳,其实它在这里

    一直以来,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外文学作品中从来不乏自给自足,与世无争.避世隐居的地方.那里没有剥削,那里没有战乱,人人平等.这些地方有的叫做"乌托邦",有的叫做"香 ...

  • 一个平凡人如何打怪升级成了圣人?——读张宏杰《曾国藩传》札记

    晚清名臣曾国藩,近年来名声颇隆,尤其为人津津乐道之处,是他以中人之资而成经天纬地之业,跻身我国数千年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圣人"之列,令一干出了名的聪明的人物羡慕嫉妒恨不已.有关曾国藩 ...

  • 【文学时代微刊】一个平凡人的悼词|杨聪训(贵州)

    文学时代微刊第1275期 作者简介        杨聪训,男,苗族,贵州松桃苗族自县人,现铜仁市一单位做服务老干部工作,写着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获过几次奖项. 一个平凡人的悼词 特 ...

  • 从台湾到北京,一个女发型师的寻梦之旅

    入汛以来,北京连着下起了大雨.7月12日,下了一夜的暴雨并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雨水顺着玻璃下滑,形成了一道巨大的水幕. 建外SOHO,这是北京CBD中面积最大的建筑项目,有数百家公司在这里办公,各种店 ...

  • 地王频出下,一个地产人的“抢房”之旅

    萌语:前几天文章我也说过,近期咨询买房的人太多了.我现在都是统一回答不要问我再买不买房去那买了,第一未来涨不涨我也看不懂,第二你能不能买到是一回事,再说你们买房都是为了投资,觉得钱多不买房心里憋的慌就 ...

  • 脚踏实地的做一个平凡人 是人间最难得的可贵

    文:凡默(原创) 二级心理咨询师|一级婚姻咨询师 塔罗师|占星探索者|能量疗愈师 人是一个奇怪的生物,我们自命不凡同时超级自卑,我们从小就幻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人,与众不同,最好背后长一对翅膀,供 ...

  • 一个平凡人的故事

    ---------------- 据说讲朋友或同学的故事,文章会火.今天我打算出卖朋友讲一下他的故事. 想讲这个故事的触发地,也是在一个餐饮场所. 他为这次聚会选择了北伦敦一家曾上榜无数次的希腊餐厅. ...

  • 【灵璧随笔】一个平凡人的幸福

    一个平凡人的幸福文/春江暮雪 (图片来自网络)幸福是什么?有人说,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这个回答很妙,幸福不幸福,就看你怎么理解,不同层次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界定,不同的要求.所谓"如何四纪为 ...

  • 千万别去做伟大的人,做一个平凡快乐的人最好 |生命的创作(13)

    点 击 上 方 按 钮 关 注 我 们 文 | 八思巴老师授权整理 八思巴生活禅:在生活中实现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 2021年,值得你关注的一个头条号. (续)同样的家庭,同样的基本条件,有的家庭就 ...

  • 一个唐朝人的非洲传奇之旅

    杜环 王国维抄本<经行记>首页为碎叶城记录 大唐天宝十年(751年),处于巅峰阶段的唐朝和大食帝国及其中亚联军在怛逻斯城发生激战,双方军队各有胜负,最后大食以较小的优势战胜高仙芝率领的唐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