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论语问答录》自序
从2013年11月14日开始,太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太原新闻网,开设了【龙城开讲·贾陆英说论语】专栏,邀我在这个平台上,逐章逐句讲解《论语》。为此,我再一次仔细研读《论语》,历时两年半,完成了约30万字的《论语问答录》。截止2016年5月26日,共计发帖475期。网络不受时空局限,可以充分发挥新型媒体易于传播,受众广泛的优势,百度、搜狐网、新浪网、孔夫子网等,以及一些《论语》爱好者,多次予以转发,引起广泛而积极的反响。能够为《论语》普及做一点实事,这是我的心愿。
写作《论语问答录》的过程,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孔子的认识。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继续和发展。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传承中,孔子大约处于前2500年与后2500年之间。他在世时虽然政治上不得志,但在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上却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功。《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承,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不学习、不研究《论语》,就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能深刻地探究和感知中国人的内心世界。
孔子一生的突出成就,大致可以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整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阐发其中的精神,寄寓自己的理想,集上古文化之大成,形成《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典,使中国的古代文献得以保存,除《乐》失传之外,其余五部经典成为延绵不绝的中华文化之根脉。
(2)提出“有教无类”主张,为实现教育平民化开辟了道路。在那个等级森严,广大平民被剥夺受教育权利的时代,孔子突破“学在官府”的传统,创办私学,组织起一个据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的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的儒家学派,促进了言论自由,提振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开启了百家争鸣之先河。他终生诲人不倦,把中华文化传播到普通民众中去,开创了光照千秋,泽被后世的教育平民化事业。这与同时代的西方哲学鼻祖苏格拉底相比,不但毫无逊色,而且独具光彩。孔子成为世界公认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3)创立以“仁”为体,以“礼”为用的学说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重礼乐教化,强调以礼来规范个人行为,并作为国家施政的准则;以乐来陶冶人的内心,调适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社会风气。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中国人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具有重大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其深邃的眼光折服世人,被世界公认为黄金定律,为中国人赢得了尊严,为人类思想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993年通过的《全球伦理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界定为“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的“终极的、绝对的标准”。
(4)把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德才兼备的君子,作为自己终身的事业。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躬身示范,身体力行,培养了众多具有远大志向和高尚人格的杰出人才,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通过周游列国,扩大了儒家学派的影响,使许多出生平民的优秀弟子为各国诸侯所用,打破了政治由贵族阶层垄断的情势,为后世逐步形成布衣卿相的政治传统打开了局面。
(5)孔子去世以后,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接闻于夫子之语”“辑而论纂”(《汉书·艺文志》)所形成的《论语》,是记载孔子和他的若干弟子言语行事的珍贵历史文献,被奉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是儒家思想的源头活水,是传统社会中国人必读的圣贤书。及至今天,也是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古代文化典籍中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读《论语》,学做人,就是要传承它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对中华民族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所发挥的重大影响,促使广大群众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以它含蓄隽永的语言,感染和影响着后世的文化艺术发展。尤其是从《论语》中生发出来的那些千古流传的成语典故,2500多年来一直活在中国人心中,闪耀在浩如烟海的各类经典、文学作品乃至启蒙读物中,有着强大生命力、穿透力和感染力,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引用。正如钱钟书先生夫人、著名作家杨绛老人所说:“孔子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论语》是一本有趣的书。”
《论语问答录》面向广大群众,致力于《论语》的广泛普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普通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水平相契合,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愿以此书为《论语》的广泛普及,深入人心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2019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