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处世态度——敬
孔子论君子之处世态度——敬
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论语·宪问》)他所强调的,就是君子的处世态度。孔子认为,只有修养好自己,而又能敬重他人的人,才是君子。
君子对父母要孝敬。孔子批评了那种认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就是孝的世俗偏见,强调子女对父母一定要有发自内心的敬爱之情,否则,就与养犬马没有区别。《孝经》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那种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他人的人,叫做违背道德;那种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的人,叫做违背礼法。一个人,如果不在爱敬父母的善行上下功夫,反而违背人伦礼法,欺世盗名,虽然能一时得志,但是君子却并不看重这种卑劣的行为。
君子对上级要尊敬。孔子认为,子产“事上也敬”(《论语·公冶长》),是君子应有的美德。《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认为礼的内在依据是孝悌,而外在表现,就是一个“敬”字。君子对君王和上司的尊敬,是由对父母的孝和对兄长的悌转移、延伸而来的。领导者怎样才能赢得民众的尊敬呢?孔子认为,“临之以庄,则敬。”(《论语·为政》)你能够以庄重认真的态度对待民众的事情,民众才会真心地尊敬你。
君子对事业要笃敬。学生子张问君子怎样才能行得通,孔子告诉他两句话:一句是“言忠信”,说话要忠诚,讲信誉;一句是“行笃敬”,做事要厚道,能敬业。这样,即使走遍天下也行得通。反之,如果“言不忠信,行不笃敬”,就算在本乡本土,也行不通(《论语·卫灵公》)。孔子把“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看作君子仁德的重要内容,他说,这三种品德,就是到了还未开化的“夷狄”之邦,也必须坚守而不可丢弃。他还总结出君子“有九思”,对九件事要特别考虑,其中两件事就是“言思忠,事思敬。”(《论语·季氏》)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这个“畏”,就是敬畏,涉及人的信仰问题,是更高境界、更高层次的“敬”,是内心中对某种事物的一种崇敬和神圣的情感。孔子认为,“天命”、身居高位的人、圣人的言论都是高深难测的,故而君子要心存敬畏。小人无知也无畏,对什么都满不在乎,玩世不恭,肆无忌惮,故而轻视身居高位的人,戏弄侮辱圣人的言论。
信仰是人的精神家园。人生如果失去了信仰,也就失去了精神依托,失去了前进动力,失去了生活的方向。要坚定人生信仰,就不能丢掉敬畏之心。
一要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只有对历史心存敬畏,才会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努力使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千载留芳”,而不搞那些对不起历史,让后人耻笑的苟且之事。
二要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只有对百姓心存敬畏,才会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真心真意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而不会在百姓面前摆架子,更不会糊弄百姓、欺侮百姓。
三要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只有对人生心存敬畏,才会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多干顺民意、合民情、利民生的好事,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才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