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拾遗之三——三国时代的骑兵

导言:《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是兴亚社讲武堂于2018年推出的精品课程之一,由北京邮电大学国防教育协会顾问本社总教习张洪铭先生讲授,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古代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晚清的军事战略战术得失,;为广大军事历史爱好者了解中国古代军事,通晓战略战术原则提供良好的启蒙作用。拾遗篇则是该课程的补充,在公众号不定期更新。欢迎加入兴亚社讲武堂QQ群134913367

前言:汉末三国是一个纷乱的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同时,也是一个热血澎湃,英雄辈出的时代,刘备,曹操,孙权,关羽,张飞,赵云。。。。。。这些英雄的名字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从未随时间而褪色。小说,漫画,连续剧,这些作品构成了我们大多数人对那个盛衰无常的三国时代的回忆与印象。“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那么,真实历史中的三国骑兵,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将努力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寻找蛛丝马迹,为你还原真实的三国的骑兵。

一.    总论

骑兵冲击战术在西汉初期就开始萌芽(见《中国古代军事战略拾遗之二中国早期的骑兵战术》),到了东汉末年,骑兵冲击战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此时中国的骑兵,因为内部的纷争和持续数十年的羌人叛乱(也是羌人叛乱促成了董卓等西凉军阀的形成与发展),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整个骑兵部队的规模相对于汉匈战争期间大为缩减,但是,骑兵的战术和装备却有了很大发展。战术方面,此时的骑兵不仅敢冲击骑兵,甚至敢于正面冲击步兵,如著名的猛将吕布在投奔袁绍后与黑山军张燕作战,“(布)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后汉书·吕布传》),另一名猛将马超也善于使用骑兵冲击作战,“(曹)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三国志·武帝纪》)曹操在征讨马超时屡次遭到马超骑兵冲击,而不能扎营。骑兵冲击步兵最为经典的战例当属关羽斩颜良,根据史书记载,“(关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以骑兵冲破袁绍军步阵,“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三国志·关羽传》),值得玩味的是这个“刺”字,“刺”字说明关羽使用的是挑刺性武器(比如长矛)而非“青龙偃月刀”,事实上,在马上要想使用诸如“青龙偃月刀”“雌雄双股剑”“开山宣花斧”之类的需要双手持拿的劈砍性武器或者抡砸型武器不仅非常困难(难以保持平衡),而且也不实用,因此在历史记载中极为罕见,多半是出于小说家的幻想罢了。骑兵装备方面,弓箭依然继续使用,并发挥重要作用,许多骑兵将领都以善骑射出名,如董卓早年“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陈志《董卓传》),吕布“以弓马骁武给并州”“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后汉书》)(《三国志》)东吴的韩当“便弓马,有臂力,幸于孙坚”(《三国志·韩当传》)等等。另外,这个时候,骑兵的冲击型武器也由西汉时期的戟换成了长矛,与戟相比,矛去掉了横刃,更便于骑兵使用。马鞍在此时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鞍桥,便于骑手上马。值得一提的是,具装骑兵(人马都披盔甲的骑兵)在这时得到了初步发展,尽管具装骑兵所用的马铠在中国很早就出现(考古发现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战马就有皮甲),但一直不见于史料,且缺乏实战记录。到了东汉末年,马铠才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比如。官渡之战后,曹操说“本初(袁绍)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见其少,遂不施也”。(《太平御览》),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出马铠的珍贵,身为北方乃至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割据集团,袁绍也只有“马铠三百具”,而曹操更是只有“十具”,因此,曹军骑兵干脆不使用马铠,“见其少,遂不施也”,脱甲作战,更好发挥骑兵机动性。

二.    北方政权的骑兵

一.    公孙瓒

公孙瓒是汉末群雄之一,出身于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曾常年在幽州地区(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与北方匈奴,鲜卑,乌桓等游牧民族作战,因而麾下拥有大量精锐骑兵,本人也谙熟骑兵战术。公孙瓒麾下的精锐骑兵,有“幽州突骑”与“白马义从”,前者顾名思义,是冲击型骑兵。“幽州突骑”早在东汉初年就是刘秀麾下的精锐部队,刘秀赞扬幽州突骑“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邪”(《后汉书·景丹传》),汉末名士蔡邕也说“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国家仰仗”。“幽州突骑”在公孙瓒麾下表现出色,《三国志》记载,公孙瓒曾率数十名“幽州突骑”与数百鲜卑骑兵对峙,“瓒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显示出了”幽州突骑”强大的战斗力。另一支精锐骑兵则是白马义从,由公孙瓒精心挑选而出,是以骑射为主要战术,也担负一定冲击任务的精锐轻骑兵部队,《后汉书·公孙瓒列传》记载“瓒好白马,屡乘以破虏,虏呼为“白马将军”。故选精锐三千,尽乘白马,号“白马义从”,以实禁卫也”,在192年公孙瓒与袁绍的界桥之战中,“瓒步兵三万余人为方陈,骑为两翼,左右各五千余匹,白马义从为中坚,亦分作两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铠甲,光照天地”,袁绍令令麹义率八百精兵为先锋,鞋带大盾,以强弩千张为掩护,他统领步兵数万在后。此战“白马义从”本可以发挥更好表现,但是由于公孙瓒指挥失误,“瓒轻其兵少,纵骑腾之”,以骑兵盲目冲击麹义所部,麹义的士兵则镇静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敌骑冲到只距离几十步的地方,一齐跳跃而起,砍杀过去;与此同时,千张强弩齐发,向白马义从射去。“临阵斩甲首千余级”公孙瓒的军队遭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全军陷入一片混乱,骑兵、步兵都争相逃命,“瓒军大败”,尽管此战公孙瓒主力并未受损,但是显赫一时的“白马义从”却全军覆没,再也没有恢复,七年之后,公孙瓒势力终于被袁绍消灭,本人落得个引火自焚的下场,可悲可叹。

图一  白马义从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    吕布与袁绍

吕布出身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属于并州地区),处于胡汉杂处的“边地”,因而也熟悉骑兵战术及运用,如前文所述,吕布“便弓马,臂力过人,号为飞将”,善于也经常使用骑兵作战,(布)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与曹操作战中,“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曹操)陈乱。”(《三国志·武帝纪》),“犯”字显示吕布的骑兵显然采取的是冲击战术。吕布麾下的精锐部队“陷阵营”,由大将高顺率领,一般认为是精锐的骑兵部队(也有认为是步兵的,但笔者不赞同此观点,原因见下),只有七百多人,“陷阵”顾名思义,是用于“冲突陷阵”担负正面冲击突破任务的精锐部队,而这一功能大多由骑兵所担任,很难想象步兵可以担任“冲突陷阵”的任务,且七百多人规模的步兵也难以做到“每所攻击,无不破者”《英雄纪》载“(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炼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陷阵营战斗力很强,曾大败过曹操,刘备联军,射瞎了夏侯惇的眼睛。但是,随着吕布的败亡,高顺被俘斩首,这支部队也淹没在了无尽的历史长河之中。

与吕布相反,袁绍尽管实力强大,一度是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且在吞并公孙瓒后获得大量骑兵,但是,袁绍麾下的骑兵并无什么出彩之处,也没有鲜明地战绩,究其原因,恐怕与袁绍本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且出身在内陆的汝南汝阳(今河南省周口市),缺乏早期军事经验尤其是骑兵作战经验有关。袁绍尽管有大量骑兵,但是战绩乏善可陈,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简精卒十万,骑万匹”,攻打曹操,数量达万人的袁军骑兵却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甚至沦为曹操的“经验包”,如在白马之战中,袁军将领文丑,刘备率五六千骑追击曹操,曹操则只有不到六百骑兵,但是曹军采用诱敌之计,故意抛下辎重财物,乘袁军骑兵劫掠财物之时,突然上马发起冲击,袁军大乱,文丑战死,刘备逃走。同样在官渡之战中,张郃曾建议袁绍“勿与曹公战也,密遣轻骑抄绝其南,则兵则自败矣”,袁绍也没有听从,只派出刘备迂回袭击许昌,刘备被曹军击败后很快逃走,往南投奔刘表。随后,官渡之战袁绍一败涂地,最终一蹶不振,走向灭亡,与袁绍不擅长运用骑兵,确实有一定的关系。

三.    西凉骑兵

凉州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彪悍,悍不畏死,且出产优质马匹,史称“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在东汉政府常年与羌人的作战中,凉州集团得以崛起,在前期以董卓为代表,后期则以马腾,马超父子为代表,麾下均拥有数量巨大的精锐骑兵。这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马超,小说演义中,马超外号“锦马超”“神威天将军”,武艺高超,骁勇善战,因为父报仇起兵反曹,曾在潼关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小说演义虽有夸张,但是,马超身为西凉军将领,麾下拥有数量巨大的精锐骑兵并且拥有高超的骑兵作战艺术是毋庸置疑的。西凉军队善于使用长矛作战,《魏书》载“议者多言:关西兵强,习长矛,非精选前锋,则不可以当也”在马超与曹军作战时,马超经常率领麾下骑兵冲击,追击曹军,“(曹)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超将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三国志·许诸传》)给曹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尽管最后,曹操使用离间计击溃了马超,韩遂等关中诸侯联军,马超走投无路先投张鲁,后投刘备,但是,马超军团无论对于刘备和曹操,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四.    曹操

在北方群雄中,容易被人忽视的是,曹操也精于骑兵作战,其骑兵指挥能力与吕布,公孙瓒,马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曹操善于用兵,将“袭击”的战术和骑兵机动性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早期曹操因没有占据产马地,麾下骑兵不多,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曹操收降许多袁绍旧部,扩建了大量精锐骑兵,其中,以“虎豹骑”为代表,“虎豹骑”由曹氏将领曹纯率领,《三国志·魏书》载“(曹)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出”,属于精锐的骑兵部队,据推测应该属于同时携带骑矛和弓箭的“双重骑兵”,“虎豹骑”特别擅长追击与奔袭作战,立下了许多赫赫战功,《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第九》载202年曹操攻打袁绍之子袁谭的南皮之战中,“(纯)督虎豹骑从围南皮。。。。。。遂急攻之(袁谭),谭败。纯麾下骑斩谭首”,207年曹操远征乌桓战斗中,张辽曹纯率骑兵对乌桓骑兵发起冲击,大败乌桓,“斩单于塌顿”,208年,曹纯麾下的五千虎豹骑更是以日行三百里的速度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大败刘备,“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曹军骑兵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至征马超时,曹军“列铁骑五千为十重阵,精光耀日,贼益震惧”。可惜的是,曹纯死后,虎豹骑不见于史料,其最终的结局也就不得而知了。

图二 虎豹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     南方政权的骑兵

一.     孙吴

与北方政权相比,受自然条件限制,孙吴马匹较为缺乏,但是,孙吴统治者仍然十分重视骑兵作战,千方百计获取马匹,孙吴为了获取马匹,努力与蜀汉,曹魏,辽东公孙氏贸易,甚至拿珠宝换取马匹,《太平御览》记载“嘉禾四年,魏使以马求易珠玑,翡翠,玳瑁,权曰“此皆孤所不用,而可得马,听与交易””,孙吴政权也努力在战斗中缴获马匹,充实骑兵。如《三国志·吕蒙传》载东吴军攻取南郡的战斗中“(吕蒙)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兵蹙追,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至于东吴骑兵的规模,史料缺乏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不超过五千人,《太平御览·兵部》载“大皇帝(孙权)以神武之姿,欲得五千骑乃可有图,今骑无从出,而怀进取之志,将何计?”,孙权一直想组建一支五千人的骑兵部队而未能如愿,足可见孙吴的骑兵数量稀少,马匹的缺乏。

尽管东吴缺乏骑兵,但是东吴很多将领包括孙家三代都善于骑马作战。究其原因,当与东吴有许多将领包括孙家自己是“流亡北人”有关(孙坚虽然是江东本地人,但长期在北方作战,孙家一度被江东士族当做外来势力)。《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也从侧面反映了这一状况,刘备娶亲来到东吴,与孙权一起游玩,见江上一小舟如履平地,刘备曰“南人驾船,北人乘马”,孙权不满,令左右牵马而来,飞身上马,驰骋下山,笑谓玄德曰“南人不能乘马乎?”刘备亦上马驰骋,两人相视大笑。史书中,东吴将领也经常使用骑兵作战,如程普在对战祖郎军时曾“驱马疾呼,以矛突贼”,丁奉在接应淮南的寿春叛军时“与敌军追于高亭,奉跨马持矛,突入其陈中,斩首数百”,甘宁更是曾在濡须口以百骑偷袭曹营,取得胜利。因此,东吴骑兵虽少,但是在主政者的努力和诸多骑兵将领的指挥下,仍然有许多不俗战绩。

二.     蜀汉

刘备政权早先建立时,以北方人为主要骨干,对骑兵比较重视,骑兵战略也较为积极主动,如关羽“刺颜良于万军之中”,张飞则在长板桥率二十骑“据水断桥”,吓跑追击的曹军,刘备据新野时,也曾建议刘表“轻骑袭许”,刘表没有采纳。但是,随着不熟悉骑兵作战的荆州,巴蜀士人大量加入刘备集团,以及老一代北方将领的衰亡,刘备集团的骑兵战略也开始趋向于保守,在刘备占据四川后,其麾下骑兵几乎就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也几乎没有什么发挥作用的作战记录。刘备集团的骑兵数量也开始大幅下滑,夷陵之战时。刘备几乎倾巢而出,东征伐吴,此时其麾下“(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三国志·魏书》引孙权上书曹丕载),骑兵最多仅二三千人(还要考虑不是所有的马匹都是骑兵乘用)至诸葛亮时代,蜀汉骑兵匮乏状态更为严重《后出师表》载“。。。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仅有骑兵一千余人,还是“数十年纠合的精锐”,不过,蜀汉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入蜀道路多为山地,进军艰难,诸葛亮擅治军,又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因此,以步兵为主力的蜀汉可以一次次击退曹魏的优势骑兵,得以割据四川数十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