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一人份的热闹

记录最近阅读的几本书:

101/150《写作是门艺术》

看完之后真的觉得自己简直没有上过大学学过写作!

102/150《我们的年轻,柔软而硬气》

大三学生写的文字,自然稚嫩一些,但回头想想也都是那个年纪应有的感悟,粗略翻了翻去了解了一番青葱岁月。

103/150《平均分》康辉自传

在西西弗花了一个中午粗略浏览,但是我并不喜欢这本书,相比白岩松的文字少了很多的温度,而且他的成长经历有点“三好学生”的标准意味,也是因为不了解才打开的,但是并没有很想很想看下去的欲望,粗略浏览便终结了。

《演员的自我修养》

去西西弗书店的时候竟然发现这本书是分为上下两册的,自己仅仅阅读完了第一册而已!但已经收获颇丰!

作者把自己学演员的过程都记录下来,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读罢让人直呼过瘾,而且不仅是一个学习表演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深有共鸣。如果有一天我也可以有那么一份属于我自己的工作记录,那我也能有一个很高的水平了。不过因此,我也觉得我确实应该让自己多去记录一些工作了。

104/150《黄金时代》

我只愿生活货真价实。

105/150《一人份的热闹》

无意间翻到了一个同龄人的公众号,有温度且处于同一成长阶段,很多思绪都是相通的。

《一人份的热闹》读书笔记:

同龄人的文字真的会多吸引我一些, 大我一两岁,我如今所面临的问题她也都正在经历甚至说曾经经历过,读起来非常有共鸣。并不是说经典文字才有可读性,看看别的同龄人对于我这个年纪所遇事情的思考真的很有收获,就像是和一个朋友交流了三个小时,借着她提出的一些议题仔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生活议题,也完成了一次很好的倾听。

第一个有感触的点是作者写道自我对自我名字的构建。维安是作者为自己构建的名字,一开始就是因为好听被记住了,并没有太多故事和来历,只是某天忽然就发现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的自我表达,思考的密度和频率远远超过本来的名字,作者也常常在日记本与备忘录中与“维安”对话,在分裂的交流中与彼此达成和解。某种意义上来说,维安是作者生命里更明亮和清澈的那一部分的合影,是作者期待的对象。我自己也会去思考,一个称呼真的会改变那么多吗,好像是的,一个女孩可以选择她想要的生活方式,“名字”只是一种小小的仪式,也证明她真的有一个想要成为的她自己。回想起自己,其实并没有给自己起过别名,总觉得很难抉择,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必须要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字,朋友推荐Yancy,Yannise等,自己的名字很难跟着选出来好听的英文名字,选了Yancy觉得有点奇怪改了Nancy,然后一直用到现在。说句实话,Nancy听起来就是那种还蛮柔弱的感觉的名字,某种感受上其实和我真的很不搭,但事实证明,我真的构建出来了一个和生活中的我蛮不同的一个工作的形象出来,温柔有耐心,更加的去符合Nancy的一个形象,真的说是挺不可思议的,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缘分。但是自己明显的感受到了两个名字下的自己真的是有些不一样的,自己会给自己设定不同的脚本,在冲突中完成很多不同的和解点。不知道换工作之后自己是否还会给自己取名字,但我开始觉得给自己不同的人设状态真的是一个蛮有趣的事情呢。

为自己起一个用以呼唤自己的名字,那是一种人生观。

第二个点是关于做自己,开始和作者有着越来越相近的想法了。“自己”这个东西其实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做自己要以大量的沟通为基础呀,和自己沟通,和他人沟通,和这个世界沟通。所以以前我老是会说做自己,现在开始说要找自己,探索那么多,让自己经历那么多事情,和各种人去碰撞,其实都是一个在找自己的过程呀。

第三个点是关于赚钱和自我的部分。我一直都坚信作者的观点,只有自己经济独立才能做到想法独立,生活独立,或者说是真正的独立。假设自己还接受着父母的经济支持,那就必须得容忍父母的干预,义务和权利永远都是对等的。但有一个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的点,其实父母给钱也是一种插手你生活的方式呀,是她想表达对孩子爱或者说牵绊的一种方式。我也确实觉得,以前需要向父母要钱的时候自己跟母亲的联络蛮多的,母亲会光明正大的插手一些我的事情,后来随着自己的成长,确实不需要向家里要更多的经济支持了,母亲也越来越没有理由来干涉我的生活了。好多次我是在母亲眼里看到了一种失落感的,但我从没有留意过这是什么,也从来不想去思考,总觉得这是母亲自己需要去和解的部分,现在想想,其实这也是她插手我生活的一种方式呀。像是作者最后说的那句话一般,有一种幸福是让自己独立,然后成为心爱之人的依靠,那样才可以坦然的说出:“我不缺钱,但我缺你呀。

逐 鹿 山 海

活 在 当 下

把相信的价值活出来

作者:晓燕r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