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男:读诗札记(二)
剑 男
读诗札记
(11~20)
剑男:原名卢雄飞,湖北通城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在《人民文学》《诗刊》等发表有诗歌、小说、散文及评论。有诗歌获奖,入选多种选集及中学语文实验教材。著有《激愤人生》《散页与断章》《剑男诗选》等。现居武汉。
十一
“苏格拉底喝下的毒酒对他来说亦是得以摆脱的一服良药。”我记得美国一个叫乔纳森·库勒的诗评家曾对诗歌中词语的准确性和意义的准确性问题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诗歌的写作也正是这样:一个诗人的写作怎样才能与大众产生默契,我们的阅读怎样才能不与诗歌本身的意义悖离。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或者在我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的阅读经验中,词语的准确性和意义的准确性一直是一个困扰人们的问题,诗歌既不能妥协于读者,又不能不依赖于读者来完成它自身的价值。它尴尬的生存境地就像那个被人类首次发现的西红柿,它是自我的,也是大众的,但在大众认识并接受它之前,它是一个谜,是无辜的。就像我们通常在一首诗歌中对词语的终结意义不断产生怀疑。
十二
事实上诗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词语的冒险。我们的写作并非是驱使事物发生意义,而是朝着意识到意义这一方向去努力,因此,我认为只要具备了一些阅读诗歌的基本素养,每一位读者的理解都是对诗歌本身的不断丰富,——因为诗歌永远都不应该是一种迎合,它首先是自我的,然后才是大众的。
十三
一九九四年秋天,我读到马拉美这样几句诗:
白色的幽灵、纯洁的丰采注定它以冰雪为伴,
天鹅披着徒然流放中
轻蔑的寒梦不复动弹。
天鹅因被冰雪冻住而凝化为一个幻影。它的形态既如一个雕塑,给人一种高贵的气质。当我一读到它,就被它深深吸引。但当时我对它的理解则是朦胧的,我更注意和看重它的语言和句式:语言有一种起伏的姿态,句式有一种空间跳跃的美感。当我接着找到整首诗时,我则惊呆了,我看到尖锐、残酷的东西都那样轻松自如地柔化成一种优美的旋律。而在这之前,我看过大约五六首关于天鹅的诗。于是我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诗歌(包括其他的文学样式)的表现领域对每一个人都是敞开的。一个诗人怎样通过自身的方式寻找诗歌的土地和天空。关键在于一个诗人怎样寻找对事物的理解。写作不是逻辑,逻辑必须有排他性的结论,而对于精神活动,它只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一个聪明的写作者是永远不会走向极端的,他只依附于社会、现实、自然和人生进行自我寻找,他是独特的、区别于他人的。每个诗人都有他眼中的天鹅和心中的天鹅。华滋华斯不是马拉美,叶芝也不是柯勒律治。
十四
怎样衡量一个诗人自身的变化?我则相信风格即死亡这样一个命题,因为一个写作者的独特性是相对于他人的,而不是指自己写作的线性化。写作就好比走钢绳,它不是静止的、机械的、不偏不倚的,而应该是在运动中不断地寻求平衡,一种来自生命中深度的平衡。当一个诗人静止下来,别人就会代替你的思考,——我们在写作的同时,既要广泛涉猎,又要有恰当的逸离,给自己留下思想空间,从而保存自己的存在。只有在平衡中融成自己的东西,诗人才能留给读者久远的声音,就像瓦雷里所说:“在诗中,根本不在于将另一个人的心灵中闪现的知解性的东西转达给某个人,而在于前者的心灵中创造出这样一种状态:其表达方式不管是精确的,还是独特的,它都将之与某人沟通。不管在诗歌爱好者心灵中形成怎样的形象与情绪,只要它们在他心灵中创造着原因、语言和效果、语言间的相互关系,它们就是有价值的。”
十五
对于这世界而言,从个别事件来看,很多东西都是因其单一性而显示其特征的,但从整体上来看,事物都是因其纷繁复杂才显得魅力无穷。对于现代诗歌来说亦是如此,如果我们要求的诗歌都是一种模式的,一千首作品和一首作品有什么两样?——“千篇一律的美,像没有尺度的平衡”,——这对一个读者的阅读来说是十分有害而且危险的。诗歌需要呈现各种可能性,这样才有其意味。
十六
没有一个诗人的写作去故意疏远读者。也没有一个读者愿意一首诗歌仅仅呈现它语言本身所传达的意义。就像我们欣赏一幅山水画,不只是想通过颜色来分辨哪是小草哪是太阳一样,一个读者也希望一首诗能在一种语言氛围中传达更多的意蕴,使它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阅读首先是一种接近,如果每一位读者都在一片对现代诗歌的讨伐声中,先入为主地把它抛弃在一边,再来谈论它,或者说浅尝辄止就直嚷现代诗歌已进入呓语、梦魇和语言的游戏,堕落了,那不仅仅是诗歌的悲哀,也是读者自身的悲哀。
十七
阅读是容不得惰性的,阅读作为一种接近,更不等同于对作者创作意图的理解,写作者提供的文本是建立在他内心真实基础之上,读者的阅读可能只是依据文本语言所传达的意义及自己的经验对作品的一次重新创造,两者之间的正常状态是若即若离的。有一天,我和几个朋友在看美国画家波洛克的绘画作品《五寻深度》和《气味》。其中一个朋友看了第一眼说,我不知道波洛克要表现什么,但前者让我感到压抑,像有什么东西在我心中下沉;而后者则相反,那乱七八糟的膨松物让我感到既芬芳又恶心。——这两幅画没有任何具象的物体,有的只是颜料,混乱,没有秩序感。我的这位朋友是学物理的,但他的理解却非常接近绘画本身。因为他“读”出了属于他自己——也是绘画本身——的意义。为什么?除了他没有那些先入为主的条条框框外,他的心一直在与绘画接近。
十八
德里达说:“我最持久的兴趣——它甚至先于我对哲学的兴趣,如果这是可能的——一直是对于那种称作文学的创作的。”(《文学行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德里达作为一个哲学家,其早期作品大多通过对作家和思想家作品的分析表达自己形而上的思考。他甚至认为在哲学之前,文学经验(包括阅读和写作)就是一种哲学经验。他何以认为文学经验是一种哲学经验?我觉得就是因为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直观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而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尤以诗歌最富洞见性。
十九
诗人就是一个向人们说话的人。听惯了那些高深的哲理,语重心长的教谕,我喜欢从直觉反应上去解释诗,一首诗好在哪里,我第一反应是充满趣味。蓝棣之在谈到何其芳时也说,何其芳在读诗时是不注重意义的寻找的,他更注重色彩和图像,就像寻找绘画中视觉的刺激。——这就是从直觉反应上去解释诗,用直觉去解释诗好不好?我认为起码比把诗歌局限在提供教益的范围内好。因为诗歌是艺术,并非一部道德教育课本;当然,这不意味着排除意义。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词语的结构安排,但实际上,诗歌的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为诗人交流的不只是声音模式,而且是一个主题以及他个人对这个主题的认识和体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诗总是试图影响读者)。
二十
庞德在谈到写诗的目标时说,“用抽象术语作一般性的表达是一种懒惰,这种表达是空谈,不是艺术,更不是创作。”深以为然。
END
出品:武汉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媒体中心
监审:邓鼐 监制:吴晓君 编辑: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