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自测!一分钟写不到35-40个字,考场真的答不完!
临近考试前,听到学长学姐说的最多的就是考场上时间有多紧,每年答不完题的考生有多少,拿到试卷大脑一片空白的也不在少数。考场上真有那么紧张?那我现在的状态能不能从容的答完题呢?本期推送就来测测你的答题速度合不合格!请准备一张纸(最好是全真答题纸,可文末自取)、一支笔,确保在答题过程中没有其他事情的干扰,并对答题的时间就行精确的记时。
🍀答题要求:答题时间整体为三小时,也可以单独进行某个题型的练习,最理想的状态是1分平均40个字上下,5分的名词解释在200字上下左右,单个的时间控制在6-7min,15分的简答题基本字数在500-600字左右,单个的时间控制在15-17min,30分的论述则是1200字左右,单个的时间控制在35-38min,整体来看,平均一分钟要取得0.8分,也就是写35-40个字,但要明确一点:所有的答题都以回答清楚问题为目的,且不可为了凑字数而强行答题,浪费了时间也降低了答案质量。注:本次自测题目考虑到不同院校的不同倾向,均以最基础最常见的题目为主,题型整体偏向简单,符合大多数院校的考生用来自测练手。不考新闻史的考生可以跳过新闻史的内容。一答题速度自测合上书,关上手机,静下心,看看你离考场需要的速度还差多少!01名词解释(5分/个)自我传播第三人效果王韬(不考新闻史的同学替换为短视频)芝加哥学派算法推荐长尾理论质性研究创新扩散理论四全媒体02简答题(15分/个)简述新闻本源和新闻来源的区别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特点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03论述题(30分/个)1、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鸿沟”会拉大还是缩小?2、谈谈你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理解名词解释和简单题的答案大家可以从书本上翻找,查缺补漏,重点给大家提供了论述题的解题思路和参考答案,一定要多顺几遍解题思路!!!🍀参考答案:随着网络的发展,“数字鸿沟”会拉大还是缩小?答题思路:1、简要概述什么是“数字鸿沟”;2、叙述“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3、亮明观点(可答拉大也可答缩小)4、从原因层面去分析网络的发展是否使得这些产生原因发生了变化以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去佐证自己的观点;5、总结。参考答案:关于数字鸿沟的定义目前己有许多。有代表性的提法是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定义:“数字鸿沟可以理解为由于贫穷、教育设施中缺乏现代化技术以及由于文盲而形成的贫穷国家与富裕发达国家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年青一代与老一代之间在获取信息和通信新技术方面的不平等。”数字鸿沟的4个产生原因:A:Access. 互联网的接入与使用渠道;B:Basicskills. 指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C:Content. 指网上内容;D:Desire. 指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第一,互联网的接入与使用渠道。在此,资金壁垒是信息沟产生的主导因素,而这一壁垒又来源于社会各阶层经济差异。第二,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群体间利用互联网的能力高低不同,享受的实惠也不同。第三,网上所传播的内容不同。谁主导了网上产品,谁拥有话语权,决定了谁能更好地从网络中受益。第四,个体兴趣与动机。这是从微观层次上关注信息沟。兴趣与动机与前面三者之间也有着千泛万缕的联系。这四个方面形成着互联网用户在信息获取和利用方面的鸿沟。扩大:网络传播的发达,并不能让数据鸿沟缩小,甚至会让鸿沟加大。信息传播过程中除了信息本身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还和接收的一端相关,如果接收的一方本来就不接收,甚至是排斥,信息传播也就失去了意义。1、社交媒体的传播。现在信息传播一个重要的方式是通过社交媒体,比如各种转发,刷爆朋友圈。但社交媒体传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除了一些能够每个人都关注的大事情,大多数信息都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很难跨越一个固定的群体和圈子。2、一些强势的传播目前存在一些渗透非常强悍的传播渠道,可以让一些信息深入的,不断重复的传播。按理说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不过,由于我们本身偏见的存在,相关的信息很容易陷入争吵,最终也搞不出个什么结果,偏见依然存在,不同人依然有着不同的看法。如果看待事情的看法没有发生变化,很多信息依然做不到最终的有效传播。而由于利益因素的存在,有些本来不好的事情,反而会成为默认,约定俗成,最终结果并不理想。3、信息接收能力信息传播效果越好,越考验接收方接收信息的能力,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经历有限。如果要做到深入的接收,就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方向,那么也就意味着没有选择其他的方向。所以,在一些比较专业和深入的层面,信息很难做到大范围渗透。信息鸿沟的概念更多和技术和经济相关,这种发展过程中造成的领先和落后会造成数据鸿沟的问题。解决数据鸿沟的问题貌似就变成了如何领先,同时保证公平的问题。但事实上,现实中很多时候做到公平并不容易。网络传播最终是一种技术,一种手段,关键看如何使用。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掌握一个接收和判断信息的框架是核心所在。谈谈你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理解解题思路:解读题目破题第一步是通俗的理解“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内涵,记得该句话出处的同学很轻易就能判断是对外传播。就算不知道出处,通过字眼“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很明显的强调国家的层面必然涉及对外传播、国际传播相关内容。结合传播学知识,从对外传播、国际传播、国家形象建构、一带一路传播相关角度切入,从内涵、原因/必要性、挑战、不足、优势、应对、等方面选择一个侧重点或者时间充足尽可能全面安排每个点也可以。要求言之有理、逻辑清晰。参考答案: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他的话最好能用一些)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以CGTN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成功转型,以及李子柒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影响力增大都暗示着中国讲故事传递声音的实力在日益提升。但是在国际传播形势日趋复杂的当下,目前成就仍然无法与中国当下的国家实力相匹配。一、 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内涵】1、国际之话语“中国故事”是站在中国立场从新闻传播规律的角度讲述凝聚有中国人共同经验和情感的故事,其目的是使国外受众从中解读出中国的特性、命运和希望。“讲好中国故事”在我国官方话语体系中,指的是对国际传播提出要求的形象表述,主要是要求我国的新闻媒体和宣传机构在国际传播中报道要有一定话语权、公信力、影响力,要让国际社会听见中国声音,使国际社会了解到我国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等等。2、时代之使命他指出,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当中国与故事关联时,中国就不是一般的中国,故事也不是一般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不是所谓的马斯洛效应:生存问题、温饱问题实现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表达自我的行为,而具有更深远的时代内涵与全球意义,是为了建立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二、时世万变,挑战不断【现状:挑战】1、传播形势复杂、西方话语强大。【国际层面】a.美国著名记者李普曼曾提出“刻板印象”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在面对事物时存在着固有的、简单化的观念,这种观念会影响人们对事物好恶的判断。一些肆意夸大或渲染所谓的中国人权、言论自由、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官僚腐败、社会不平等、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蓄意制造关于中国的负面刻版印象或脸谱化的国家形象。b.美英等西方传媒具有全球传播的强大影响力,美联社、路透社、BBC、CNN以及《纽约时报》、《华盛顿 邮报》、《泰晤士报》等是全球传播体系中发布中国新闻、塑造中国传媒形象的主体,目前世界各国传媒报道 中国主要引用的新闻稿多来自以上通讯社和媒体。尽管中国新华社规模现已是世界第一,但在国际传播体系中目前还无法与国际主要媒体抗衡。2、联动效果欠缺,官方自说自话。【国内官方层面】a.麦克卢汉认为,新的电子媒介使得整个世界似乎浓缩成了一个“地球村”,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大世界联系也更加紧密。因此,信息传播的国内国外界线日趋模糊,这种情况下要讲好一个国家的故事就不仅仅只关注一面而忽视内外联动的效果。b.例如我国在海外十分推崇孔子学院,并且在各个国家都产生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反观国内,我国的民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孔子所倡导的儒学、“仁义礼智信”却十分不感兴趣。一直以来,讲好中国故事等一系列外宣活动都只是官方在自说自话,没有和民间产生良好的联动效果。3、传播能力不足,媒体仍存差距。【国内媒体层面】a.目前与西方强势媒体相比,我们在新闻采集能力、传播能力、辐射能力、技术装备能力,以及重大新闻的自采率、首发率、落地率和国际化人才方面都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有自己的外语媒体,如中央电视台的CGTN,但还无法与西方主流媒体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方面进行竞争。b.除此之外,中国媒体从业人员达100万,其中有许多国内和地方报道的行家里手,但是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熟练掌握外语、能够全面清晰准确理解目标受众的国际传播人才严重不足。有外国观察者指出,中国经常显示出对西方媒体如何运作缺乏起码的了解。三、直面当下,聚焦未来 【应对】1、丰富产品形式,打造中国品牌形象许多国家经过多年的文化发展,成功地打造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本国文化品牌,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美国好莱坞的电影,英国BBC的广播,都是以鲜明的特色和代表性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品牌和标签,其本国的思想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中国要打造这样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必然离不开对信息产品形式的丰富。2、拓宽传播平台,推进媒介融合进程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下进行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随着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汇集的主要平台,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有效。以互联网为基础和主要参与者而发展起来的自媒体和全媒体,也为信息的即时、准确、多样化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可能。发挥互联网在文化实践和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好互联网优势积极拓宽传播平台,推进媒介融合。3、寻找价值符号,凝练中国文化资产文化资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累积起来的,是文物古迹,是儒道 思想,也可以是叙事的技巧,或是事物的意象、传统的习俗,它们都是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或一类价值符号。作为中国故事组成的基本元素,这些中国文化中最精髓的代表是中国故事呈现生命力和活力的基础,是对外传播不能忽略的关注点。故事是一种文化形态,讲述是一个传播过程,两者可以搭配出诸多表现形式。在当前“一带一路”发 展战略实施的契机下,小到普通人的人际交往,大至企业海外合作、国家文化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主流媒体要讲述好中国故事,就要直面当下困难与挑战、聚焦未来,以中国内涵和国际视角合力写出融通中外的故事内容,以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和多样高效的传播平台讲述真实生动的中国。(上下滑动,查看更多)本次选择的所有题目都是特别基础的题目,先让大家感受一下时间的紧迫感和自己的能力,但到真实考场上,各个院校的题目千变万化,我们要面对的困难除了时间,还有对论述题的思考和框架的建构,时间就会显得更窘迫,因此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我们一定要训练自己的答速度的和快速思考能力!看看你的答题速度是个什么水平:
如果你的速度还是还没有达到的考场要求的速度,也千万不要焦虑,因为通过余下几十天的练习,也完全足够你掌握考场的答题速度!二日常答题练习四步走速度+质量=上岸,二者缺一不可1、抽出固定时间每天答题大家最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练习两道名词解释或者简答论述题,直接从历年真题中盲选,选到什么题就答什么题,同时还要保证自己的答题速度,精确计时,写完以后和较为标准的答案进行对比,查缺补漏,看自己在答题的思路和框架上还差哪些东西,每天进入答题时间后一定要让自己兴奋和紧张起来,并且把这种状态带到考场上。2、卷面质量把关
(木铎学员日常练习)在考场上,我们拿到的答题卡都是完全的空白纸张,没有横线和分区,这就要求大家对卷面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我这道题能写多少字,写下来多少行,大概能占多少的版面,能不能和后面的版面对应显得美观,同时也要注意书写问题,字迹不求多好看但一定要工整,一行字一定要写的平顺,如果对某个题目暂时没有思路,一定要留下足够的答题空间供最后补充!3、锻炼论述题的框架搭建能力
(木铎学员日常练习)论述题作为专业课中最难且写作量最大的题型,我们更要尤其重视。如果你平时的时间特别急,无法保证每天都练习论述题,那最少要做到每天看一道,心里迅速形成一个答题框架,因为在考场上是没有时间留给我们去思考的,基本是提笔就写,从头写到尾,整整三个小时,当你看过了足够多的论述题,摸清每种题型对应的答题模板后,什么样的问题你都能迅速形成框架然后下笔就写,保证了考场上持续高效的输出。4、全套试卷的模拟在临近考试的一个月内,最好抽出一两天的时间,按考试的时间和题量进行专业课的全真模拟,看自己在面对三个小时大题量的压力时会有什么样的问题,至少在心理上要有这样的准备。其实不止是专业课,我们也完全可以用两天时间对考试的四门科目进行系统模拟,确保在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量后不至于因为自己的发挥而影响分数。
最后,建议大家平时多在答题纸上练习,在提高写字速度的同时,把握卷面安排等细节,给老师留下比较好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