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联格局初现,华联米渐成第一梯队

现今的物联网就像唐僧肉,只要懂点时势的企业都想扎进来咬上一口。就连与智慧家居完全不搭边的vivo,也联合OPPO、TCL、美的和极米科技,组建IoT开放生态联盟。

尽管物联网全面铺开的未来不太遥远,但是智慧物联还是很考验一个企业的综合功力,尤其是想扮演主导角色的那群企业家们。华为、小米等IT企业纷纷布局物联网,老牌PC之王联想也不甘示弱,顺势提出战略转型,B端和C端同时进军智慧物联。

自此,智慧物联领域,IT企业第一梯队格局初现雏形。

一、飞玉来了,联想挤进了第一梯队

董明珠曾在畅想格力的未来生态时,有着这样的描述:“我们不仅做空调,还要做手机。总有一天希望大家开着格力的车,打着格力手机,控制着家里的温度。”在她的预想中,手机移动端会成为各行各业布局智慧物联的关键性端口。

但相对而言,国产手机前四强中华为、小米做智慧物联有着更加显著的优势,不仅拥有大半市场份额的手机智能终端用户优势,而且还具备整合传感器、数据连接、云存储、数据加工分析、机器学习等多项技术内容,智慧物联的边缘能力较强。

相对于华为、小米的移动端优势,PC王牌联想原本也是有一定的积累,尤其是在大数据、AI、算法、设备云等技术方面,目前资产产品线的布局包含电脑、手机、IPAD以及迷你智能音箱。只是,以前的联想在与智慧物联链接时,还缺乏一个领导性的技术优势。

而智能家居发展也有好几年了,然而智能并不智能,比如智能音箱,有时候对多语音的识别和反应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当然,这是一个行业性的问题。

去年初,联想成立其自创立以来的第一个人工智能实验室,由在人工智能领域有近30年的经验和成果的徐飞玉博士领导。来联想之前,徐飞玉在德国DFKI领导语言实验室文本分析研究团队。因此,徐飞玉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联想的技术和赋能能力,尤其是在智能助手,对话系统、多语言处理等方面。比如在语音和自然语言领域,联想的专利数量中国排名第三,世界排名19。

而能让产品“更自然”、“更懂你”、“更有温度”的多语言处理及语音技术,恰巧是决定智能物联端口设备是否智能的关键性因素。这与联想原有的技术优势可进行互补,在智慧物联上更能产生生化反应,由此联想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拥有了更明显、更具差异性和竞争力的标签,并使其挤上了与华为、小米等第一梯队企业,在智慧物联市场上同台竞争。

二、华米联的智慧交锋

物联网包含三层体系架构,即最底层感知层的传感器等材料,中间的设备接入以及数据传输的连接层以及最上的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展示,并提供业务支撑和运营管理的应用层。

各大厂商都拥有自己的优势技术,而在智慧物联的具体落地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玩法和能力。

1、华为的优势在于技术赋能

相较行业其他公司而言,华为入主智慧物联的核心竞争力集中在连接层的技术能力输出。

像云存储和云计算这样的应用层技术能力,市面上的同质产品相对较多,只能隶属于踏入物联网领域的基础性能力。华为以NB-IoT、eLTE、EC-IoT、IoT安全等连接性技术为支点,通过开放性的技术端口,比如OceanConnect提供了170多种开放API 和系列化Agent吸纳企业入驻,帮助企业与华为平台倡导的物联网生态进行无缝对接。

如此一来,华为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牢牢抓住B端企业用户,对华为生态体系内的企业进行技术赋能,从而扩大开放的世界,而华为手机更多的是其技术优势之下的产品呈现,即便是Openlife的智慧家庭也将重点放在了诸如运维诊断、网络管道、网络安全等技术之上。

2、小米拥有强大凝聚力的用户生态优势

而移动端下的佼佼者-小米进军物联网的优势逻辑则恰恰相反,走的是应用端能力的路线。今年4月份,小米6X发布会上,雷军公开承诺: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以其相对低价的优势,小米的智能硬件设备开疆拓土的成绩斐然,已连接超过1亿的物联设备,据悉,光智能音箱小爱的月活跃设备就超过了3000万。

抢占用户是小米进军物联网的第一步,最关键的是以这些用户资源搭建小米的零售生态。比如小米智能家居中的手环、路由器、摄影机、小米盒子、插座、空气净化器等等,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小米的重心仍是以产品生态链作为核心连接,打造同一价值观的用户生态体系。

3、联想则将筹码压在设备和渠道之上

联想最新推出了新品牌Lecoo,其官网产品大致分为六大类型:Lecoo智能大致包含智能锁、摄像机等电子产品,然后便是传统的电脑手机及其配件,并且涉足耳机音箱等娱乐影音以及手表、手环等智能产品。这种模式和小米商城有点相似,具有长足的延展性和开放性,不同点则在于联想目前的所有产品品类的着眼点均突出智能二字。

而根据联想官方表示,继个人电脑业务、移动业务和数据中心业务后,联想将重点放在新型的智能设备和“设备+云”上,以更宽泛的设备产品抢占用户市场,从而打好智慧物联的基础。这也是联想试图构建智慧物联的一个新筹码。

对大部分企业而言,介入物联网浪潮中还需要充足的技术和用户积累,联想区别于华为的技术中心主导路线,采用了“联想SIoT合作社”的方式,比如与Realtek合作,可以解决智慧物联开放过程所需要的硬件市场统一接入的标准问题。这样一来,业界强强联合,也能优势互补。

不过,对TO B方而言,可能更看重、更需要的是联想的渠道赋能,这或许是联想另一个重要筹码。这种渠道赋能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1、通过“产业化+智能化”,将技术型企业合作的价值渠道往更深层次打通;

2、采用“新零售”的方式:一方面推出“惠商公司”,主打B to B,做IT的垂直电商渠道;另一方面则是成立“天禧传奇”,将联想体系内的原有近11000家的门店系统和线上进行连接,而联想的智选商城体系在选品上又是采用相对开放式的模式。

加之联想多年来的全球化战略,积累下庞大的全球性渠道资源,联想未来的商业想象空间还是值得期待。

三、开放借势?最终回归“服务力”

华联米三家企业的如意算盘打的确实挺溜,也都抓住了智慧物联网时代的两大关键字眼:一是智慧性;二是开放性。单从各大公司对AI研究的力度就可以看出各自对“智慧性”的重视程度,毋庸赘述,反倒是这三家企业的开放借势行为倒值得细细琢磨。

显然,华为、小米与联想都意识到了智慧物联需要开放性,因而各自使出十八般武艺,以尽可能笼络到更多的同盟者。

华为试图像安卓系统一样,通过开放技术端口吸纳企业入驻生态,进而构建更大的服务体系;小米则是利用其产品和用户生态优势,不断强化自己的王国;而联想则采用合作模式,企业间进行优势互补,从而构建开放生态。

但对用户来说,如果同时购买了华为、小米和联想的智慧品,但是各产品间又并不能彼此交互,这样又何谈“智慧”二字呢?

响铃认为,基于以上逻辑,智慧物联大规模落地应用或存在两大解决方案:

第一,各大品牌之间进行开放合作。也就是华为、小米、联想乃至BAT等各企业间的智能接口统一,产品背后的智能程序相容。但由于采用的是数据上云模式,则可能造成用户共享的后果。

第二,另一个路径则是各品牌提升用户服务力,尽可能多地抢占用户心智。

目前来看,华联米都用的是第二种策略。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智慧物联普遍化首要的都要经历“用户号召力→强品牌→行业洗牌→用户号召力→市场统一”的过程。

因此,企业再怎样开放借势,最终还是要回归对用户的“服务力”上。

【完】

曾响铃

1钛媒体、品途商业评论等2016年度十大作者;

2 虎啸奖评委;

3 AI新媒体“智能相对论”创始人;

4 作家:【移动互联网+ 新常态下的商业机会】等畅销书作者;

5 《商界》《商界评论》《销售与市场》等近十家杂志撰稿人;

6 钛媒体、界面、虎嗅等近80家专栏作者;

7 “脑艺人”(脑力手艺人)概念提出者,现演变为“自媒体”,成为一个行业。

8 现为“今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多家科技智能公司传播顾问;

重点关注领域

1人工智能 |区块链 |汽车产业链| 内容创业 |新零售

2 电商 |新媒体营销 |SaaS企业级服务| 家居业 |社区O2O

3智能手机 |网红| 体育IP |互联网金融 |无人机

4共享经济 | 直播、短视频 |传统企业转型

最新著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