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桂枝五物汤:儿科汗证、瘾疹、心悸、发热】

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具有补气通阳、调和营卫的功效。
汪受传教授秉着“有是证则 用是药”理念,认为但凡患儿有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面色少华等表现,辨证为气虚营弱者皆可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加减运用,并列举了汗证、瘾疹、心悸、发热的医案详加阐述。

汉证

患儿,男,13岁,2015年7月2日初诊。主诉: 周身多汗1年余。患儿1年来全身汗出多,稍微活动则汗出沾衣,自感全身乏力疲倦,早晨起床困难,上课困倦,注意力尚能勉强集中,夜间入睡困难,臀部时感寒凉,周身酸胀不适,按揉后可稍缓解,时而恶寒时而怕热,早餐纳食量少,中、晚餐纳食一般,二便调,平素性情急躁,易焦虑,不爱运动。咽稍红,舌苔薄白,舌质淡胖,脉平。肢凉,面色少华,形体瘦,心肺听诊阴性。身高182cm,体重64kg。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心率55次/min;心脏彩超示:未见明显异常,二、三尖瓣S期可见少量血液反流。中医诊断:汗证。辨证为营卫不和、气阳不足,治以调和营卫、益气温阳、健脾助运,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君子汤加减。处方:炙黄芪 20g,桂枝4g,白芍10g,党参10g,茯苓10g,苍术6g,白术6g,陈皮3g,益智仁10g,砂仁10g,夏枯草12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生姜3片,大枣3枚。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患儿服用上药4剂后,汗出渐少,神疲乏力好转,纳食改善,继续服用上药10剂,诸症皆明显改善。

按语: 汗为阳气蒸化津液所得,是人体五液之一。患儿汗证病因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因机体虚弱,失于固摄闭藏,导致津液外泄。实者,因邪滞脉阻,内有郁热迫津外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诸汗论》云: “小儿有遍身喜汗出者,此荣卫虚也,荣卫相随,通行经络,营周于身,环流不息,荣阴卫阳,荣虚则津液泄越,卫虚则不能固密,故喜汗出遍身也。”本案例患儿证属营卫不和、气阳不足,是较为典型的体虚致汗。患儿平素脾胃失于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卫虚不固,营卫失和,以致气随津脱、气虚营弱、气损及阳,故见腠理开泄、周身多汗、纳少乏力、肢冷疲倦、恶寒怕热。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四君子汤加减以调和营卫、益气温 阳助运。方中重用黄芪以补气健脾、益卫固表,合党参、茯苓、白术以加强益气止汗之功,桂枝温经通脉、白芍养血敛阴,二者合以调和营卫,增用益 智仁、砂仁、苍术、陈皮、焦山楂、焦神曲等理气消食运脾之品,以助脾胃化生气血,佐以生姜、大枣助阳和营,共奏调和营卫、益气温阳之功,故临床收效迅捷。

瘾证

患儿,男,12岁,2012年11月26日初诊。主诉:躯干四肢风团时作1个月。现病史: 患儿近1个月来躯干四肢时起风团,以后背、双肩为甚,瘙痒明显,数小时后可自行消退,食用鱼虾后易复作,纳食佳,大便干燥,二三日一行,小便调,夜寐偶有惊惕,皮肤瘙痒起风团时甚,畏寒肢冷,汗出正常,平素易感冒,咽红,舌苔薄白,面颊唇红,脉弱。心肺听诊阴性。西医诊断:荨麻疹; 中医诊断: 瘾疹,辨证为气虚伏风,肺经郁热,食用异物诱发,治以益气祛风、清宣肺热。以黄芪桂枝 五物汤加减。处方: 炙黄芪15g,桂枝4g,白芍10g,甘草3g,地肤子10g (包煎),豨莶草10g, 蒺藜10g,地龙6g,瓜蒌皮10g,黄芩10g,虎杖12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并嘱患儿近几个月不得食鱼虾。患儿服用上药后诸症消失,随访1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 儿科临证肌肤麻木不仁相对较少,而皮疹、感觉异常者多见。本案例患儿因秉有异质,夙有伏风,又气虚营弱,营卫不和,卫外不固,感触异物,风邪乘虚而入,引动伏风,热郁肺经所致。诚如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云: “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故患儿一旦感触异物,风团此起彼伏,瘙痒剧烈,且易反复发作。组方中以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加减,意在益气固表、调和营卫,加用地肤子、豨莶草、蒺藜、地龙以祛风止痒,瓜蒌皮、黄芩、虎杖相配清疏肺经郁热。诸药合用,标本兼治,而收良效。

心悸

患儿,女,11岁,2013年11月2日初诊。主诉:胸闷,心慌5天。现病史: 患儿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中悸动不安,不能自主,持续约半小时,每天发作2~3次,以下午多见,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近期患儿无外感,纳食可,二便调,夜寐尚可。患儿近期学习紧张,平素手足冰冷,时有头晕,易疲惫乏力,面色少华。咽红,舌苔薄白,脉弱。心肺听诊阴性。中医诊断:心悸,辨证为气虚营弱、胸阳失展,治以益气温阳、宽胸宁心,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炙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0g,生晒参10g,党参10g,茯苓10g,炙甘草10g,磁石20g (先煎),钩藤10g (后下),麦冬15g,五味子6g,枳实6g,生姜5片,大枣4枚。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时心中悸动偶有发作,肢冷、神疲均明显改善,继续服用原方14剂后,心悸已平。

按语:《证治汇补·惊悸怔忡》云: “惊悸者,忽然若有所惊,惕惕然心中不宁,其动也有时。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不静,其作也无时。”心悸之病多因体虚劳倦或外邪侵袭导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宁而发。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虚者为气血阴阳不足,实者多有痰饮瘀火痹阻。因小儿脏腑清灵,其心悸总以虚证多见,或兼有实邪留伏,故治疗上应以补虚为主,虚实错杂者宜分清虚实之主次、缓急之不同,辨证施治。本案例患儿素体气虚营弱,胸阳不振,又因烦劳导致心血亏虚,心气不足,失于温养,心悸胸闷乃发。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中炙黄芪、桂枝、白芍益气养营、温通心阳,加用生晒参、党参、茯苓、炙甘草以培补中 州、化生气血,磁石、钩藤、麦冬、五味子宁心安神、除烦敛阴,佐以生姜助阳行气、大枣养血和营、枳实理气宽胸,诸药合用,胸阳得展,中焦得运,营气得通,故心悸乃除。

结语

异病同治是张仲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 容,是中医基本的治疗法则之一,审查病因、谨守病机、辨准证候是其临床运用的关键。儿科临证时,不同疾病所表现的症状虽各有侧重,但病因、病机、证候常常有相通之处,故遣方用药多有相似。
如儿童癫痫与多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多与肝风、痰浊相关,治疗则以化痰祛浊、平肝熄风为 础。上述汪老师临证医案中,汗证、瘾疹、心悸、虽属不同的病证,但患儿均有神疲乏力或畏寒肢冷或面色少华等气虚营弱的表现,故以补气通阳、调和营卫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础方加减 用,辨证施治,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