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浮雕古玉的自然痕迹——墙角线(经典原创,值得收藏)
在我看来,凡是能在古玩圈出名的人物往往都比普通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心血。想成为古玩达人,刨除天赋因素,更需要后天的刻苦学习。我相信,大家读完今天发布的这篇原创文章,就能理解为何作者能在国内古玉界里名声响亮,为何好多人都说他是武汉甚至湖北的“一哥”。总之,古玉的研习之路异常艰辛,只有付出更多努力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在明清的浅浮雕玉器中,龙纹璧,诗文牌,还是古纹珮,我们在减底起台紧贴坡刀的最深处存在一条沟壑似的阴刻线,为方便命名,我把这种如同马路两侧排水沟似的阴刻线称之为"墙角线”。
"墙角线"不同于一般粗俗工艺的"双钩"刻字法,它显得既有层次美,又有立体感。
"墙角线"在成批量压模和电脑工玉制品中是看不到的,在低仿地摊级别全机器工艺品玉件中是没有的,虽然它也会出现在半机器半手工的高仿古玉器中,但真正自然一次成型的"墙角线"只能是古代特有的琢玉工具才能留下的特殊痕迹。
如何区分这种"墙角线"是一次成型还是二次添砂加工,还是要结合"匀变速"工具痕迹来综合分析。
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除了磨砂砣轮旋转速度上的区别,我认为最大的区别来自于"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现代金刚砂钻头和砂轮留下的是"均匀,平直,无波折"的阴刻线,这些特征代表的是"匀速运动"留下的工具痕迹。
然而传统琢玉工具是依靠人力踩踏(见下图),和近代脚踏式缝纫机作功运动不同的是,砣轮在皮带的牵引下,顺逆时针交替反复作功,那么玉石在磨砂砣轮琢磨下必然形成时轻时重、忽深忽浅、宽窄不匀、断断续续、若隐若现、出弧接刀……这些代表的都是变速工具留下的特有痕迹。
再说回到"墙角线",它始于西周"一面坡"刀法,盛于春秋战国"云龙蝌蚪纹"(见下图),大量运用于清乾隆仿古玉器中。它不见得每处坡刀都全部覆盖,但每件浅浮雕古玉上却必不可少。但是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它只是鉴定浅浮雕古玉众多依据中的一个依据而已,万万不能断章取义而犯下教条主义错误。
综上所述,发现古代工艺的细节和破解传统工艺的密码,是我们每个职业古玩人的义务和追求!
小程序, 微拍堂 , 交易担保 , 清代 白玉扳指 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