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与IT的对话
对话双方介绍:
王聪老师(本人):中国第一代精益生产咨询师。
知时老师:上海某软件公司高管。
01
缘 起
前几天,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段话。
很多老师认为,精益是智能制造的前提。本人认为这个观点有些偏颇。
智能制造需要的是标准化,即精益中的维持,能够维持住的生产体系,才能提供精确的数据,供智能系统来采集、分析、发现问题。
而精益中的改善,将不断的让生产体系进步,如果智能系统不能及时调整,那两者将出现各种冲突。
这引起了知时老师的关注,并在私聊中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
02
不同的DNA造成了冲突
知时:
王老师好, 那个朋友圈话题,我觉得冲突点在于——精益过程是持续改善过程,IT系统建设的 一次性的刚性。如图:
王聪:
是呀,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方法论并不相同。
知时:
这个冲突并不限于软件开发领域,在动作改善和采购自动化设备的选择中,也应该有类似的冲突。
据我所知,在精益体系中,这个选择冲突是用 LCIA (简易自动化,或低成本自动化,或无动力自动化)方式来处理的。
如果把管理软件看做是' 信息的自动化处理',那么就可以用 LCIA的套路来处理精益改善与软件刚性的冲突。
王聪:
我以前也提问:管理软件能否象汽车选配一样,可以自由组合搭配?
其实LCIA,就是一些标准机械部件的组合。
知时:
我觉得 现在的 IT技术条件,已经具备了采用 IT方面LCIA的可操作性了。
王聪:
低代码其实就是模块化自由组合。
知时:
是的,可以做到常规需求,以适合个性化为主的 IT应用。
但低代码系统,只能做数据输入,工作流程,结果统计,但还做不了比较个性化的计算,这是由低代码的表达能力决定的
知时:
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场景,而低代码不支持的系统开发,比如排程,也有合理的解决方案。
基本设想是, 先精益化,再IT化。精益化您是专家我不说了。
IT化基于LCIA方式配合精益推进。技术上用云端的低代码平台技术,完成权限角色 + 数据输入 + 工作流流程+ 结果统计 + 看板可视化。然后遇到必要的特殊逻辑 而 低代码又不支持时, 就通过平台的接口,导出相应的数据,自己开发一个处理模块进行处理,然后再导回低代码平台。
王聪:
但需要开放平台,比如安卓----各种APP就是个性化了
知时:
类似安卓,但要比安卓更强大。
知时:
这样的话,可以快速低成本的 建立起来 90%的应用功能,只需要专门开发 10%的特殊逻辑。
由于建立快速,成本低,回报快, 即便以后不适用了,也可以轻易抛弃,因为早就赚回来了。
知时:
这样可以把信息化这块,自然融合到精益化里
王聪:
就需要这样呀!
知时:
这样搭建出来的IT APP,每个功能都比较专门化,目标都比较小而清晰。
这些都理顺了以后,企业基于明确的ROI,可以考虑再投入必要的成套IT系统。
经过一些培训和支持,能够搞成信息化的创意工夫的来推动。
也就是不押宝在某个IT系统能适合未来,而是押宝在建立合适IT系统的能力建设上。
王聪:
这个设想很精益。也确实能解决管理体系和软件自进化的问题。
03
场景不同,开发方法也不同
知时:
在管理软件运用领域,什么时候该用成套软件,什么时候该用 LCIA方式。用这个图形说明:
需求与技术两个维度,从“确定”到“不确定”
知时:
1区域,需求明确,技术成熟,就引入现成的软件系统。
2区域,需求明确,但技术上不确定,那就等待技术成熟,现在先用其他方式实现。
3区域,技术成熟,但需求复杂, 适用LCIA 就是探索尝试。
4,5区域都是先用一些 LCIA进行一些尝试,基于快速原型的反馈效果,明确需求和技术的现状,再看LCIA够用,还是抛弃原型上更复杂的方案。
04
为什么大部分软件不是自进化的呢?
知时:
制造业生产系统软件,宗旨是把人的因素都摘出去。这样的话,软件本身就要无所不包,对前提条件要求就很高,对环境的适应性也会比较脆弱,而且难以改动。现实中出现10%的特殊情况,软件就不好处理,就可能整套玩不下去。
知时:
我还是比较接受 toc的科技六问:
问题1.某项新科技/应用的,主要威力是什么?
问题2.对于潜在的客户来讲,这项新科技/应用可以消除或者大幅削减当前的什么限制/障碍?
问题3.当前的市场上利用什么政策,方法和行为模式来处理相应的限制?
问题4.为了获得该项新科技/应用的好处,客户需要改变成什么样的行为?
问题5.如上述观点,新科技应该要有什么改变和/或额外的条件呢?
问题6.改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
没这些IT系统之前,人家企业也是开门做生意的。
知时:
软件运用,也可以参考TBP(丰田工作方法)的方法,找到根因和制约,如果有合适it方案,就精准的上一些低代价方案,把这些方案作为发挥人智慧的杠杆。
而不是把人当作一个傻瓜,当作IT系统的看守奴。
王聪:
这样的开发理念,是根因。否定管理进化,否定使用者的智慧。
王聪:
越是大型、无所不包的管理系统,就越刚性,就越不好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所以我认为当前的一些系统管理软件,他们的底层逻辑应该发生变化了,如果这些大系统公司不改变过去的方法论,肯定会慢慢没落下去。
05
生态化还是集权化
知时:
IT系统建设有两种思路 :
一种是相信少数精英,强调预测未来,顶层设计,刚性落实。
王聪:
这样的方式,是丰田反对的方法,将表准误认为是标准。(书面上很有道理的标准,和实际工作能有效运用的标准)
知时:
第二种是创建出一个生态环境,提倡低代价快速探索尝试的能力,然后反馈 提炼 链接 进化。
王聪:
精益是强调生态化的,相同的原理,不同的个性应用。
知时:
现在企业都觉得激发人智慧和热情的工作难做,所以就会走向第一类方案。
如果精益遇到第一类方案,就会矛盾重重。
王聪:
是的,这是基因的冲突
知时:
如果精益遇到第二类方案,就能水乳交融。
第一类方案是个技术性专家型工作,第二类方案还要加入人培养的工作。
知时:
大型系统是控制优先,人去适应系统,人越有创造力,就是对系统控制的干扰越大,最终会被排异出去。
也因此缺少低代价快速试错能力和更新机制。
大多数IT系统是以固化为目标,而不是适应变化为目标。
王聪:
是呀。第一类方案,大多是基于某些先进企业当时的模型开发的。
当我们反对复制丰田的工具时,软件提供商却要企业复制更刚性的管理系统。
第一类型的开发思路,他即使把最优秀的企业的运营模型,开发转变为管理软件,也不可能让购买软件的企业,只要上了软件,短时间就达到了最优企业的管理水平。
管理提升并不仅是制度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工作能力的进化。
管理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总得有几个台阶,让企业和管理者有个喘气歇息的地方。
第一类型开发的软件,缺乏这个过渡的台阶。实施顾问们,也没有能力帮助企业搭建出这个台阶来。于是上线运行这样的中程节点,就变为了项目的成功标志。
上线后运用效果不理想,则被描述成购买使用方的责任。
售前的宣传和售后的顾客体验,形成了强烈反差。
知时:
IT为主的项目,软件因素会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其他前提基础就可能讲得比较少,之后实施就可能会不太顺利。
王聪:
呼吁软件业,通过移除顾客的重大限制来创造更高的行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