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慰藉》:哲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痛苦

今天读完了这本《哲学的慰藉》,作者阿兰.德波顿。在书中再次邂逅了数位哲学家,读到了他们精彩纷呈的人生故事。也让我对于哲学这个学科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再次诠释了作者的核心观点:

哲学最大的功能就是以智慧来慰藉人生的痛苦

在这里,我把读书摘要整理如下:

第一章:对与世不合的慰藉

1、苏格拉底之死:

为了信仰和真理,绝不选择曲意迎俗。

2、苏格拉底式的思辨方法:

只有不能被合乎理性的驳倒的论断才是正确的。不能证伪的论断才是真理。如果能够被合乎理性的驳倒,能够被证伪那么不论有多少人相信,不论相信它的人多伟大,这种论断也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怀疑它。

第二章:对缺少钱财的慰藉

伊壁鸠鲁: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

快乐:伊壁鸠鲁开的需求清单:

友谊、自由、思想

如果能合乎理性的思考生命有限的问题,就会意识到人一死,物我两忘,复归于无,“要到来时自然到来,为此而预先担忧是庸人自扰”。

人都有欲望,其中有些是自然而然必要的(比如朋友、自由、思想和必备的衣食住行),有些是自然但不必要的(比如广宅、宴饮、仆役、鱼肉),有些既不自然也不必要(比如权势、名望)

凡不能满足于少量物资的人,永远不会满足。

快乐可能得之不易,不过障碍不在金钱方面。

第三章:对受挫折的慰藉

塞内加 斯多葛学派 坦然面对痛苦,痛苦万端却仍然镇静自若,命运多舛而不为所扰。

我们对有准备的、理解了的挫折,承受力最强,而准备最少、不能预测的挫折对我们伤害最严重。

愤怒有的时候来源于我们的预期得不到满足

愤怒、震惊、不公正感(我不允许命运之神对我做出判决!)、焦虑(从不信任命运之神)、受嘲弄感

智者什么也不会失去。万物皆备于他一身。智者是自足的。。。如果他因疾病或战争而失去一只手,或者某种意外事故使他失去一只眼睛,他会满足于剩给他的那些。

作为人类总相信自己能改变命运,从而有希望、有忧虑,而海浪兀自拍岸,彗星兀自划破夜空,显然是完全漠视我们的力量。这种漠视非独自然界为然,人也能向他的同类施以同样盲目的力量,不过自然界能够以最优雅的方式教训我们必须服从必然。

顺应天道,天人合一。

第四章:对缺陷的慰藉

蒙田:“最愚蠢的自讨苦吃就是蔑视自己的身体”,不要企图把自己切成两半,我们应该停止同自己令人尴尬的皮囊打内战,而要接受它,承认它是我们存在的不可更改的事实,既不可怕也不丢脸。

蒙田在马背上周游欧洲17个月,对他影响很大,他在接受了更多哲学思想的同时,也提出了对所有思想的批判的接纳的态度。

“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或许这就是对蒙田这位伟大的哲学家一生的写照吧。

第五章:对伤心的慰藉

叔本华,一个热衷于思考人间苦难的哲学家。“ 人生殊可悲,我决定以毕生思考它”,这或许就是叔本华对于自已一生的思考。

在他的生活和不幸的过程中,他着眼于人类整体的命运多于自己的命运,因而行为更像是个知者,而不是受难者。

“我们在黑暗中掘地洞之余,一定要努力化眼泪为知识”,这就是这位悲情的哲学家对于后人的告诫吧。

第六章:困难中的慰藉

如何看待困难?尼采的观点是:人的自我完成不是通过避免痛苦,而是通过承认痛苦是通向任何善的自然的、必经的步骤而达到的。

正如尼采所说:“仇恨、妒忌、贪婪、权欲等情感都是生命的必要条件......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经营中的基本要素。”

如果把所有的负面的根砍掉,也就等于扼杀了可能在枝头结出的正面的花果的元素。

使我们感到窘迫的不应是困难本身,而是我们无能让困难结出美丽的果实。

尼采告诉我们:“使我们感觉好些的不一定对我们好,使我们感到痛的不一定对我们不好”。把痛苦的状态笼统看做应该予以消灭的对立物,是极端愚蠢的,总的说来后果是灾难性的......几乎与想要消灭坏天气一样愚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