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丨博物馆与人类学的共构:展览与策展研究专题课程
博物馆与人类学的共构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2021年度“展览与策展研究”专题课程
在博物馆制度建立之初,就包含了朴素的人类学观念,因此,人类学参与了博物馆思潮变迁的各个阶段,并与文化遗产的各个门类发生了纵深的联系。在开放、多元的时代背景之下,博物馆和人类学的研究边界得到极大扩展,课程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少数民族艺术、传统聚落等领域,把目光从博物馆的展览、藏品扩展到田野,在历史与空间的广阔维度之中深度发掘遗产话语之下民族民间艺术的历史演进、文化内涵和社会背景,带来艺术学科对于博物馆和人类学相互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
展览与策展研究
主持:陈捷(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系主任 副教授)、李军(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教授)
助教:段牛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刘希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员)
时间:2021年9月6日起 每星期四13时30分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1
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策展工作分享
孙冬宁
恭王府博物馆 \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研究馆员
第五、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总策展人兼策展工作专家组组长,2019年“文化与自然遗产日”主会场“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展示”活动总策展人,“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总策展人。负责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非遗档案:中华老字号传统技艺研究”,完成国家艺术基金“中国传统年画刻绘技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住建部“中国传统名匠个案研究”等科研项目。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是全国影响广、规模大、规格高、项目多、品类全的国家级非遗博览会。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于2018年9月13日至17日在山东济南举办,主会场设在济南舜耕国际会展中心,以“活态传承、活力再现”为主题,共有50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展。因此,本课程将分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展览、展示与传播。
2
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的收藏、策展与研究
王雪峰
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 研究馆员
中国美术馆展览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合作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展览策划、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以及民间美术研究。
生发于农耕文化土壤之上的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本元的文化形式和精神载体,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内心世界中最为深沉的乡情寄托。中国美术馆从上世纪60年代建馆之初就开始注重民间美术的收藏、展览和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美术馆在民间美术的的保护、挖掘与宣传推广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如今,在中国美术馆近11万件的藏品中,民间美术就有约6万余件,品类涵盖年画、剪纸、刺绣、印染、织物、皮影、风筝、彩塑等17类。课程将通过对中国美术馆多年来民间美术收藏、策展和研究工作的梳理,来认知民间美术与现代社会美育之关联,挖掘其内在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3
多维语境下的皮影艺术研究及其
博物馆叙事反思
李龙
成都博物馆 \ 中国皮影博物馆皮影木偶部主任 研究馆员
主要从事皮影木偶艺术史与文物博物馆研究,在《宗教学研究》《中华戏曲》《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等各类报刊上发表文章近40篇,出版学术专著《影舞万象:文化史视野下的中国影戏艺术》(中华书局,2019)。主要策划实施“影舞万象·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荣获第十八届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等多个展览项目。
人类学视域中的皮影艺术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样态,包含记忆、信仰、仪式、节令、集会(庙会)、时间观念与演剧体系等复杂文化信息,几乎囊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生态的巨大变化,大量皮影实物被收藏进入博物馆,一种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与历史学、文物学、艺术学等多学科方法的皮影艺术研究范式逐渐形成。同时,博物馆通过“物”的征集与收藏,让皮影相关实物离开了原有的文化环境,大量原始文化信息被“剥离”。经过博物馆语境下学术研究与时间序列、空间区位、叙事格局重构,皮影相关藏品逐渐形成新的脉络与解释体系。博物馆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文化空间——新的皮影文化展示空间与交互平台,尝试融入现代生活的文化景观。
课程将从文化人类学视野出发,梳理皮影艺术与传统社会的关系,围绕中国皮影博物馆的皮影文物征集保护与研究实践,并对“影舞万象·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的策展思路进行解析,思考博物馆与皮影艺术的物人新关系建构问题。
4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的年画收藏特色
安永欣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馆员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2013年至今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研究方向为中国绘画史。发表《生涯诗笔兼画笔:唐寅书画为业的生存方式探析》《梅花写就世争看:刘世儒的画梅艺术》《战难收善果 艺好燦奇葩:矢崎千代二的艺术生涯及捐画始末》等论文多篇,策划“点缀年华: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藏民间年画精品展”“福满岁华:2020新年木版年画体验展”等展览。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收藏有5000多幅木版年画,是国内收藏木版年画最多的机构之一。央美图书馆的年画收藏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美术史学家薄松年先生在1955年毕业留校任教后,曾参与图书馆的年画收藏。因收藏年代较早,本馆所藏的木版年画均为较早期的古版。2019年,央美图书馆初步对5000多幅年画进行了文献整理即编目工作,结合年画的数字化工作,将继续进行研究性整理,并通过展览、出版等形式,使这批珍贵而丰富的馆藏发挥更大价值,使年画艺术在传统文化复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5
民族服饰的设计人类学视野与实践
胡小妹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讲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近年来,致力于民族服饰纹样与工艺研究、中国民族服饰文化推广以及民族服饰的时尚策展研究。参与统筹、策划与设计民族服饰博物馆素材库网站平台,负责策划实施“采蓝:中印蓝染考察文献展”“图像民族志:庄学本摄影展”“朝鲜时代御真御衣服饰复原展”“丝绸之路:龟兹壁画艺术展”“节用·惜物:可持续创新设计展”“旧梦入衣裳:庄学本摄影及馆藏服饰展”等展览。
人类学是一门经验研究的学科,是对田野考察得来的资料进行概括、归纳、抽象并整理成民族志。设计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则是深深扎根于传统人类学丰富的物质文化研究和设计民族志的卓越实践之中,秉承着传统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在实践中逐步培育出一个从研究方法,研究路径再到理论形态上都相对完善和成熟的学科范式。本课程从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的精品馆藏出发,讲述从博物馆藏品到田野考察,再从田野考察到设计开发的路径。结合实际田野考察案例分析,来诠释民族志和田野考察方法在设计领域的应用,讲述从传统工艺调研到创新设计、再到作品展览策划,展示整个研究路径的过程。
6
作为民族志藏品的手工艺
罗攀
中国民族博物馆研究部副研究馆员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博士,中山大学博士后科研人员。主要从事政治人类学、博物馆人类学以及文化遗产研究。2019年入选“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青年英才”,主持国家民委课题“民族工艺创新实践”、博士后面上资助课题“民族博物馆的新型实践”等。
物与技术是人类学长期以来的研究对象,也是博物馆的收藏对象。
物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自然而然与其产生的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以民族手工艺及其产品为例,手工艺中所反映的人、物关系与生活方式均具有较强的地方性、民族性与个体性;手工艺原料的取材、制作技艺以及成品使用,都具体而微地嵌入了当地的自然生态、地方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之中。人类学对物与技术的探讨,往往需要关注其形成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个体经验、社会环境与民族特性,在其发展之具体脉络中分析其传承与变迁。而对于民族学博物馆而言,在因循学科规范之外,民族志藏品收藏、分类、研究展示等相关工作所践行的路径,还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
本课程首先梳理博物馆人类学视野下物与技术的收藏、分类与研究的观念变迁,进而在分析当下的民族博物馆中,民族手工艺的收藏、展示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课程还将探讨人类学方法在当前的民族工艺品策展中的作用与更广阔的可能性。
7
人类学视野下广东仓东计划的
社区博物馆营造
谭金花
五邑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副教授
研究兴趣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北美华侨历史及广东五邑侨乡文化等,曾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在侨乡文化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研究。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遗产文本和遗产管理规划文本的主要撰稿人之一,同时也是“福建土楼”申报世界遗产的顾问。担任国内外多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顾问工作,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方案评审专家、广东省华侨史研究会理事。
仓东村,位于广东开平塘口镇,是塘口谢姓的始居地,自始祖谢荣山至今已历25代。随着仓前村的逐渐扩大,分为“仓东”和“仓西”两村。鸦片战争后,仓东村民开始外出谋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侨开始返乡建设,在村中建造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民居、碉楼、祠堂等。可以说,仓东村是一座记录侨乡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具备丰富而强烈的侨乡特质,但当下也面临与其他村庄一样的空心、凋敝等问题。
“仓东计划”是自2009年开始的以遗产保育与活态传承为发展目标的案例。2015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202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中心评为“全球十大遗产教育优秀推荐案例”。本课程将以仓东社区生态博物馆为例,通过仓东的社区营造和社区博物馆的建设经验,探讨人类学视野下乡村振兴过程中社区博物馆的建设方法。
8
民族志视野下的传统侗寨遗产价值研究
李光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北京)主任助理 博士
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GHF)全球项目总监、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从事城乡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研究、实践,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论文集上发表相关论文十余篇,在TED、亚洲协会、皇家地理协会、美国盖蒂中心等全球平台和学术会议就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议题进行主题发言。参与执行和管理全球多项建筑设计、遗产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包括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和国家文物局合作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项目、平遥古城保护项目、贵州少数民族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项目等。
“民族志”从字面上容易被误解为专指考察近代被识别民族的研究,如果回归到原文“ ethnography ”更广泛的意义,可以指向为对某个研究单元的社会和文化的整体研究和论述的方法体系。结合“旧民族学”的民俗学和史语研究,以及社会学的“社区研究”的民族志方法,对乡土聚落里人与遗产之间的关系进行联系分析,可以回应当代社会关系和文化情境下所产生的诸多问题,并且将过去转译成当代对传统文化或生活方式的记忆行为和社会认同的再生产,与当代的社群产生共鸣。秉承着此理念和研究方法,本课程将以贵州榕江大利侗寨的空间和社会变迁为例,重构其历史叙述并对当代的遗产价值进行阐释。
相关链接:
美术遗产 ▌Art & Heritage
专业学术资讯 ▌ 优质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