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神童,牛娃都是别人家的
最近魔都某名校幼升小报名人数8000多人,经过网选、机考、面试三轮,最终只录取60人,录取率不足1%。
令人咋舌的不是竞争激烈程度,而是在名校光环下,家长精心撰写的“牛娃简历”,这些简历均以孩子的口吻做了漂亮的自我介绍。
“继承了复旦硕士老妈的语言能力,三个半月我开口说话,一岁熟练表达意愿,旅途中还会主动和美国的游客用英语聊美杜莎和居里……”
“拥有清华博士老爸强大的数学基因,中班时就能进行百以内的混合运算,也知道小数、分数和负数……”
“托班的时候就学会了时间管理,懂得核反应堆、碱基配对以及RNA转录,和爸爸一起听微积分学会了函数和极限,平时喜欢的游戏是编程,会用Swift语言编写代码……”
简历中频频出现“高学历”父母、超前能力、甚至一些专有学术名词,让不少网民直呼“大开眼界”,更引发网友们的“吐槽”:“别人家的娃从没让我失望过”,“三个半月就开口说话,违反了人类发展规律”,“幼儿园就会这么多,还读什么小学?老师都没你懂得多”……
“神童”“牛娃”简历是否言过其实我们不得而知,但必须承认,简历的背后是一群焦虑的父母,是一群有准备的父母,也是一群努力的父母。
他们焦虑自己的孩子能否在如此低录取率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他们也一直在为孩子准备着,准备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沉淀,努力的让孩子在0~6岁黄金期接受最好的启蒙教育。他们有坚定的目标,并不懈的努力着。
作为吃瓜群众,如果把这件事只是当做趣闻随便看看,那或许明年,后年甚至大后年,你都会重复的感慨:哎,果真,牛娃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爱丽丝说。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
“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说。
这个对话很简单,却耐人寻味。如果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时,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那别人更不知道该如何帮你了。
就好比现在很多家长坚持要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对于幼儿园,幼升小没有明确的目标,等到真正面临的时候,开始抓瞎,到处求助。自己都没有清晰的方向,别人给再多的意见也是徒然。
说到目标,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份6岁幼升小X娃配置表,给大家参考下。
从这份配置表可以看出,无论你家什么娃,语文,数学,英语以及运动四个方面一个都不能少,就算最常见的普娃,也是有要求的。如果你家符合超牛娃标准,那么先恭喜你啦。
看到神童,牛娃简历,很多人除了质疑,更多的是抱怨。抱怨自己工作太忙,没时间教育培养孩子,抱怨猪队友喝了隐形药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从来都是空气;抱怨老人文化素质不高,教不了孩子。在这里我想分享两个妈妈是的带娃经验。
1,工作忙碌型妈妈
这个妈妈是外企公司中层领导,工作忙碌,偶尔加班。对孩子的教育却从不缺席。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的2小时学习时间。语数外各半小时,亲子阅读半小时。周末带孩子出去玩一天,另一天半天上培训班,半天在家亲子手工游戏等。日子过的充实又忙碌,孩子虽然才上中班,但牛津树已读到7级,Raz读到H级,百花1-12已做完,计划大班上学而思。问她为什么能做到这么多,她只有两个字:坚持。
2,队友常年出差型妈妈
这个妈妈的队友因工作关系常年出差,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回来一次,孩子的教育都是妈妈负责。妈妈在国企工作,朝九晚五,几乎不加班,因此8小时以外都给了孩子。每天安排固定的学习时间,周末游玩,学习两不误。目前孩子小班,Raz读到F级,海尼曼到G1级,百花完成了1-6,其他方面也一直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孩子的爸爸虽然不常在身边,但孩子的教育一刻都没松懈。
这是我知道的两个非常努力的妈妈,她们的努力也逐渐得到了回报。生活中很多人,都只是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是牛娃,感叹自己的孩子坐不住,听不懂,不愿学,干脆就算了吧,不勉强,不强求。殊不知,那些所谓的牛娃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付出了多少坚持。守得云开见月明,我认为教育亦是如此。
很多时候我也是那种“晚上想想千条路,白天醒来走老路”的妈妈。某天可能被某篇文章或者某个事迹感动了,于是有了N个想法,结果白天醒来又被日常琐事牵绊,那些想法又停留在了想的层面。后来我制定了计划,每周,每月定时定量完成计划,突发奇想的念头也限定在一周内完成,久而久之,我会更加清楚下一步要做什么。只想不做,一无所获,想了就做,收获满满。这种感觉非常棒!
无论普娃,牛娃,还是超牛娃,拼的都是妈。与其为上天的不公仰天长叹,不如做一条奋力游动的鲨鱼,化短为长,去打造属于自己的强者之路,去完成自己的人生跨越。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