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有何深意
饭桌上的禁忌:“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是什么讲究?“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有何深意?
古代人虽然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遵礼守规”却做得要比现代人周到。比如说吃饭这样的小事,就有许多规矩。至今仍然记得,小时候父母给定下的规矩:吃饭时不准说话、不准吧唧嘴、不准嘬筷子、不准扒拉菜、不准把肉夹断,也不准“夹不够、站起来”……稍一犯规,就会招来父母的训斥或责打。
自家人在一起吃饭,都有这多讲究,要是来了客人,设家宴款待,规矩就更多了,其中就有“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的讲究。这此看似无厘头的规矩,其背后也是有着不少人生忌讳的。
一、菜不摆三
现在去饭店吃饭,还有些人遵守着“三个菜不开席”的习惯。“三个菜”为何让人如此忌讳呢?原来,这与我国的祭祀礼仪有关。祭祀先祖或神灵时,供品都是“三三制”的,三柱香、三盘菜、三碗米饭、三样点心、三杯水酒,就连祭拜礼也是三叩首、三鞠躬。“三个菜”是敬祖供神的“神仙菜”,所以,供活人吃喝的酒桌上,是不能只摆三个菜的。
另外,在有些地方,主人家打发赶喜事的乞丐,也是在大门口摆张小方桌,菜只上三品,所以,用“三个菜”来招待客人,又有施舍乞丐之嫌。
最后,古人还大多很迷信,因“三”与“散”谐,有宾主不欢而散之意,所以,招待客人都不会摆三盘菜。
二、筷不成五
所谓“筷不成五”,并不是指排五双筷子,而是说筷子的长短,不能“三齐五不短”的,每个人面前的筷子必须长短统一。
在古代,筷子的制作本来是有一定之规的:筷子为前圆后方,且长度为7寸6分。这样的形状与长度,也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寓意的:
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因此,吃饭时也时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的前圆后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表示着“天圆地方”,这也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并将它附着在天天要使用的筷子上,也是要提醒人们,敬畏自然。
“三齐五不短”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长两短”。所谓的“三长两短”,本来指的是棺材: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凑而成,棺盖及棺底分别俗称天与地,左右两片叫日月,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后两块分别叫彩头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所以合计共是四长两短(但棺盖是人死后才盖上的),所以,“三长两短”被用来代指棺材。
如今,“三长两短”的意思是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是对人的死亡的一种婉转说法(多用于假设、虚拟)。出自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万一些后再有三长两短;终不能靠着太医活命。”
筷子本来都是长短一致的,但是,古人的一副筷子是要用很久的,有些就会被磨短了,以致一桌筷子会出现长短不一的情况。为了防止出现疏漏,一般人家办喜事时,往往会重新购置新筷子,这样,就不会出现长短一齐的情况了。
三、席不成六
中国的传统饭桌,就是人此前常见的“八仙桌”,就是正方形的木桌,一边坐两人,一桌共计八人,又取“八仙过海”之寓意,所以称其为“八仙桌”。上席摆的是两张太师椅(或是带靠的高脚木椅),是贵宾座,另外三边,摆的是长条板凳,是一般客人及陪客者的座席。
一桌坐八个人,是很圆满的,也聚财聚气。如果是六个人,就太好坐了,弄不好就坐成个“乌龟席”。最后所谓的“席不成六”就更有意思了,酒席桌上一般是“八仙过海”,也就是坐八个人,而不能坐六个人,主要是为了避免宾客们坐成“乌龟席”。
所谓“乌龟席”,是指一张桌子的两侧分别坐两人、上下分别坐一人,或是上下分别从两人,两侧分别坐一人,俯瞰如此形态像只乌龟。虽说乌龟在古代文化中有长寿的意思,乌龟与王八同宗,很容易让人心生歧义,背了个“乌龟王八”的名誉,那是件非常尴尬或闹心的事。所以,在坐桌时,就尽量不安排六人一桌的。
老话常说,为人要“坐有坐相,吃有吃相”,这些小到吃喝中的规矩,在此前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时时规范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些陈规陋习都被革除了。但是,古人留下来的这些规矩,偶尔温习一下,也并非坏事,毕竟,那些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