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连打工机会也没有,疫情后找工作超难
新冠肺炎自3 月正式在英国爆发,眼看确诊人数失控般的飙升,一条条防疫政策空降而至。各个城市进入封城状态,街道人烟稀少、店家大门紧闭,画面诡谲又有几分凄凉。当时,我人在威尔斯的卡地夫念书,低迷的气氛延续至最后一堂实体课。教室里,几位同学含着泪与师长道别,不久之后就搭上飞机、匆忙返国。一切发生之快,人心惶惶,同时国内亲友们的关心,也如雪片般飞来,纷纷询问我的安危,问我有没有考虑回国内。
还记得母亲在电话那头,也问了我:「想不想回家?」担心我身在异乡,要独自面对疫情不容易。当下我毫无迟疑地,说了声「不」并且承诺会好好照顾自己。身旁的人多半讶异我的决定。毕竟留学生们一窝蜂的回国,有自愿的、有不得已的,但总体来说,比起英国,国内确实既安全又稳定。当下虽有动摇,最后仍然坚持留下,因为不想轻言放弃一趟得来不易的旅程──因为相信即使忽有COVID-19这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梦想依然有迹可循。然而,此时此刻,在伦敦流浪的我,正失业中。
新冠肺炎意外造访、分崩离析的职涯规划
回首初踏英国的兴奋之情,仿若上个世纪的事。3 年前,我从广播电视学系毕业后工作了一年,逐渐厌倦在国内媒体圈有抱负却无从施展的束缚感。原先对人物采访、新闻写作的热情,也被消磨到只剩模糊的残影。不甘于现状的我,带着一股追梦的冲劲,决定开启一趟留学的旅程,来到英国就读国际新闻硕士。一心期盼除了学位之外,亦能踏入职场,于当地媒体实习,获取实战经验、满载而归。
不过对于一个想进入国际媒体、撰写英文报导的亚洲人,这梦想之大,几乎遥不可及。即便信箱里,早塞满一封封公司的来信婉拒,我仍一股脑地奋力前进,渴望冲破英国职场对外籍人士的刻板印象与不友善。后来,随着时间累积,我的撰稿能力逐渐提升、加上在校成绩优异、各方肯定陆续涌进,我也蓄势待发的寻觅新工作机会,将「升级」后的履历、求职信、作品集各就各位。
然而,疫情便席卷而至、病毒流窜于无形,商店被迫拉下铁门、人民出入受到限制,而动荡的情势,也让许多媒体关闭职缺、取消实习计划──机会的大门,就在我眼前应声关闭。
当时所有课程已全数改成远距教学,坐在视讯画面另一端的硕士教授,只能安慰着灰心丧志的同学说:「通常到9月份,许多媒体会陆续开放职缺给应届毕业,这是有史以来最艰难的时期,但千万不要气馁。」凭着教授的预测,我怀抱着一丝希望,在混乱中试图先专心完成毕业论文、放慢求职脚步,持续关注征才资讯。
然而,由于签证关系,我在英国的工作许可证,会在2021 年的3 月到期,加上疫情的捣乱,所剩的媒体机会只剩半年或3 个月的短期实习,名额之少、竞争激烈。我寄出的履历皆石沉大海,毫无回音。
直至8 月底,我顺利缴交论文后,我决定再允许自己勇敢一次。
我调整了求职目标,从一心一意想进入的新闻业,开放选项至社群媒体、数位行销及公关等工作,其中的一大原因,是因为这种类型的国际企业,大部份会提供工作签证。眼看我所在的威尔斯,几乎没有公司能帮忙延签,我毅然决然收拾行李,搬到全球数一数二物价昂贵、节奏紧凑的大城市——伦敦。打算边找短期打工支付房租,并继续搜索正职工作。
但冒险总要有个停损点,于是我给了自己一个期限,到2020 年底,若仍一无所获,我将心甘情愿跳上返家的飞机,义无反顾地投奔家乡的怀抱。
在伦敦,连摇珍奶的工作都泡汤
抵达伦敦的第一个月,几乎天天艳阳高照,我带着愉悦的心情,漫步在落叶纷飞的公园,整理思绪、准备迎接明天上工,在伦敦市中心当手摇饮料店员——这是我几个月来投递了将近60 份履历后,唯一收到的面试邀请。
这家来自国内的珍珠奶茶品牌,将在英国成立首家分店,正在招募会说中文、大学以上学历的年轻人,组成第一批试营运团队;这些条件大概是即便毫无服务业经验的我能被相中的原因。当我与朋友分享这个消息,对方大多开玩笑的问我是否考虑转行。不过若冷静一想,在英国做珍奶,还真跟我起初的抱负天差地远,但我反覆自我安慰:「这只是一份暂时性、为了缴房租的工作。」
但是不久后,手机响起,原来是公司的营运经理来电。「不好意思,我们团队今天开会后决定暂时不开幕了。」我在电话这头一愣、震惊到说不出话来。因为前一天,我与其他同事才完成为期3天的员工训练,领了全新的制服回家,准备隔日开工。「主要因为疫情升温的关系,另一部分是我们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马上进入市场。」之后对方劈哩啪啦的说着,请我不要等候公司决策,有任何其他规划就去进行,因为目前是无限延期、重启日未定。
挂上电话,我想到下个月的房租,一股焦虑涌上。在这最后的一击,我才突然清醒——在疫情面前,任何尝试都是无谓的挣扎。尽管灌满了勇气、咬牙撑过了无数艰辛、跌倒了又再次爬起,最终还是只能缴械投降,败给一场看不见尽头的战役。试问,若连一份短期兼职都能告吹,在疫情肆虐下的英国,我还有什么机会可言?
身心俱疲下,仔细回想,其实这份噩耗,并非始料未及。9月中旬,疫情升温,感染案例屡破新高,月底英国首相便立刻颁布新政策,重新端出「远距办公」,而这次的期效长达半年。许多餐厅及商家,还未从第一波的经济惨澹恢复,又将面临生意下滑的危机,而位于大英博物馆附近,处于商业区中心的珍珠奶茶店,在员工训练时即可发现,路上行人寥寥无几,也不难理解为何店家会仓促喊停。
现在在英国找工作,真的有那么难吗?
远观我一波三折的求职过程,很多国内朋友抛出这个问题,而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不过,实际情况仍然会因不同行业类别,可能会有所差距。像是我一心进入的英国媒体来说,本身就具备一道白人优先、其他族群沦后的玻璃天花板,而其他产业,除了亚洲人多半从事的医、商及科技业,多少也存在这套潜规则。
另一方面,我确实选了一个最坏的时机。第一,今年起赴英留学的国际生,将于毕业后获得2年的工作签证。去年拿到学校录取信的我,生不逢时地搭上了无此福利的最后一台末班车。反观之后的留学生,少了签证问题,公司的录用意愿肯定会大幅提升。第二,新冠肺炎绝对是罪魁祸首。相较于国内,看似已脱离疫情暴风圈、状态安逸,美国及欧洲各国都还在与病毒搏斗,极度不稳定。更不用说原本就已经因「脱欧」,而内部陷入混乱的英国了。在疫情的打击之下,英镑暴跌、失业率攀升。
在如此动荡的情势下,工作机会一位难求,也是在所难免,更别说外籍人士了。种族不平等依旧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英国的社会结构里,白人始终占有绝对优势,而在这场大规模的阵痛中,最受影响的,始终是原先就被压在结构底层的弱势族群。
「我应征了将近100家公司,完全没有下文。」一位我在饮料店认识的同事自嘲地说,他带着打工度假签证从香港来到英国,自2月待业至今。「我也差不多,大概投了快70家吧,这个时期真的好难找工作。」另一位马来西亚裔的英国人无奈回应。我内心惊讶不已,连无须公司提供工作签证的他们,也沦落于相同惨况。同样都具备亚洲脸孔、棕黄肤色的我们,不得不揣测,履历表顶端我们的亚洲姓名,会不会是求职困难、过不了筛选阶段的主因之一?疫情更可能强化了这层阻碍,在前方筑起了一道越不过的高墙——这就是英国的现况,是我无力改变的现实。面对它,你只能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