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富阳丨秋游诗画春江,寻觅实景“富春山居”

寻寻觅觅,春江秋意浓

富阳,古称“富春”,是杭州市辖区。一条富春江贯穿城区,青山旖旎在畔,绿水环抱当中。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对富阳山水的经典描述,足见这里山水之秀美。这些褒奖之词,传诵千年而魅力不衰,时至今日仍然令人对富春美景心向往之。而后,黄公望几十年如一日的隐居,徐霞客不远万里不辞辛劳的探寻,让“富春”这个名字,在风景秀丽的华夏大地上,逐渐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沉醉于富春江的烟云春色,怀着对烟雨江南的情愫与眷恋,如梦似幻不愿醒来。

富阳,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几千年来,以自己的方式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孕育与发展。

早在新石器时期,马家浜和良渚的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两千年前的东汉。一位叫严子陵的隐士拒绝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做官的邀请,手持钓竿放隐富春江畔。一千年后,元仁宗延祐五年,一位叫黄公望的老人用枯笔淡墨轻写,在纸上留下了苍润的痕迹。又过了几百年,人们通过郁达夫的文字认识了这座江南小城:“他的故乡,是富春江上的一个小市,去杭州水程不过八九十里。这一条江水,发源安徽,贯流全浙,江形曲折,风景常新......”

青山、碧水、沙洲、田园,这些元素天然地结合,共同组成了这座小城的诗情画意。伫立于这片灵秀之地,水乡的清秀,古镇的恬静,雨巷的幽深,文杰的灵韵……历经风浪的斑驳和亘古柔情的飘零,都纷纷寄托于这一泓清水、几座青山。

从去年至今,以杭州为坐标走过了浙江的许多小城,看过的风景让我笃信“诗画浙江”诚不我欺。大概正是这如画般得美景和渗到骨子里的诗人气质吸引了我,这次我打定了主意,要虔诚地、认真地去认识这座城市。从杭州自驾到富阳最快不过1小时多的车程,甚至杭州地铁6号线都可直通富阳城区,三天两夜的包邮区周末之旅,这次我要寻觅,从画卷中走出的“富春山居”。

▼隐秘在竹海深处的“黄公望隐居地”,坐拥迷人的山景与诗意的竹林,这里的风景与画中描绘并无二致。

▼富春江上的桐洲岛,晴空万里时碧水蓝天绿意正浓,细雨迷蒙时这里便是诗情画意的“烟雨桐洲”。

▼区中心的东吴公园气派非常,沿着湖边时不时遇见散步和野餐的当地人,城门、书院、茶室、祠堂,卸下了历史的重担,却又处处都是历史的味道。

▼富阳博物馆、黄公望美术馆、富阳档案馆三馆合称为“富春山馆”,在这里,完成一场江南小城的历史巡礼。

▼沿古道登鹳山,遇见郁达夫故居和双烈纪念亭,严子陵垂钓处有许多市民在游泳,坐在江边刚好等一场日落。

▼伴着暮色驶上安顶山,雾气升腾,在山顶的观景平台上,俯瞰云雾缭绕中的“安顶云雾茶田”。

▼去过这么多江南古镇,还是被龙门古镇的美好惊艳到,穿过小巷豁然开朗,村中老屋、池塘、古树别有洞天,甚至怀疑这里就是真实存在的“世外桃源”。

▼郁达夫笔下的东梓关村,曾是江边码头、商埠重地,如今,这里用稻田边整齐划一的杭派民居,诠释着江南古村中“向往的生活”。

黄公望在《写山水诀》中提起,着笔前要记春夏秋冬景色,了然于心方能成大作。《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晚年隐居富春山期间耗时三年完成的巨作,时间跨度之长,使得画作中先天便携带着四季时令下的风物变迁,某种程度上完整践行了早年他在《写山水诀》中制定的方法论。

在黄公望的心中,这座城四时之景不同,但都风光无限令人沉醉。

《富春山居图》里描绘的美景,恰好便是初秋。画中的无字天书似乎指引着我们,春江畔最美的时节,便是这色彩斑斓、芳香浓郁的秋。此时的富阳,整座城市都陶醉在深秋桂花的浓情蜜意中。行走在城市中,一呼一吸间,沁人心脾的香气自潮湿的空气中来,输送到五脏六腑中去,甚至觉得每一个毛孔,都无比舒畅。

这是江南最美的秋。不寂寞,不寒冷,不忧伤,反而满是甜蜜的暖意。晴秋的日子,随便走走,也觉得快乐。

于是,就寻寻觅觅到春江畔,趁这秋意正浓,赴一场山水文化之旅,去寻那真实存在于天地间的“富春山居”。

---诗画富春---

富阳的美景,总是带着诗意的。

李白、白居易、谢灵运、苏轼等一众诗人曾踏足这片毓秀之地,留下诗篇千百回。

黄公望结庐隐居于此,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惊艳了近七百年的时光。

太多的故事、太多的传说,让这片土地经由千余年厚重的文明浸润,多了些诗人的洒脱和画者的脱俗。

即便这条江边如今充斥着高楼、轮船,但漫步江畔仍嗅得到那与千百年前并无二致的水汽芬芳,曾经遥望的一江春水,如一副诗意的画卷般舒展眼前。

黄公望隐居地:步步是景,寻《富春山居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向往的生活”在几百年后的元代,在富春江畔,被另一位老人诗意地实现了。

来到这处“黄公望隐居地”,我仿佛亲眼见证了,《富春山居图》从黑白色的笔墨中,走入了绿意葱茏的现实世界。

在中国历史上,在山间隐居的高人不在少数,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在竹林间饮酒长啸的竹林七贤,“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那些曾经不得志或厌倦了世俗烦扰的高人,便结庐于深山当中,抑或驾一叶扁舟漂泊于江河湖海之间。于是,背倚青山,面朝溪谷,一扇木门,几间茅屋,一堵泥墙,组成了黄公望隐居于此处的居所——小洞天。

黄公望曾自述小洞天“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

接下来的漫长时光,黄公望在此隐居终老。“风起,可观葱郁山林起伏似锦,天边云海舒卷无常;风落,可听溪谷清流叮当作响,虫鸣鸟啼婉转清脆。近看,可赏花开花落,树木枯荣;远观,可察山川蜿蜒,青烟浮起。”

我一直好奇,《富春山居图》的灵感到底源自何处?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才能配得上作为这幅画的出处?

看过了富春江,来过了隐居处,我才隐隐约约瞥见了这风景,这心境。

凉亭、木屋、厨房、居室......曾经这位老人在此隐居、作画,正是在富阳这片秀丽山水中,除了诞生有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还有《富春大岭图》、《秋山招隐图》、《筲箕泉图》等一众山水名作。

室内可以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老人与仙鹤的肖像画作,以及一副对联,房间一隅,一次是灶台与生活用具。虽不是真正使用过的旧物,但古色古香的布置,还是让人仿佛一下子穿越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当中。

不同于西方绘画中极为推崇的透视法,中国画遵循“游观”的观看模式。游观是我们的先祖对宇宙万物时空一体的观照方式,如《易传》所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万物源于混沌,万物皆在运动,天人合一乃是最高的的境界,因此目光需要移动,身体与意识也要运动。欣赏《富春山居图》应如此,在这画作诞生地的游览,亦应如此。

在这黄公望隐居地内,便是一步一景的观赏体验。正如画作手卷的观看方式是从右向左依次展开画卷,整个景区的布置也是一条笔直的线路,各个小景点就如画卷上的元素一般沿路径舒展开来:入口处是白鹤潭、黄公望纪念馆,而后沿着景区步道向内,依次是千年诗会、玄坛庙遗址、庙山船埠、结庐处牌坊、陆亭茶驿、黄公望雕像、庙坞竹径、筲箕碑亭、小洞天。从黄公望纪念馆到小洞天,大约有1km左右的路程,可以选择步行,也可以乘坐游览车。游览车只往返于黄公望纪念馆与小洞天之间,沿途不停靠,因而我们选择了乘车进步行出,可以细细地走访每一处景致。

沿途,是竹林密布、小溪潺潺,沿着竹林间开辟出的步道行进,便能将几个历史景点统统串联起来。

走出小洞天,第一个遇见的,是“筲箕碑亭”,从主路走,需要跨过一条溪、跳过几块巨石、穿过一片竹林,在竹林深深之中,便隐藏着这座亭子。亭中树立一方石碑,上书“筲箕泉”,亭额、亭柱的对联和碑文也都出自当代名家。

一次游历,就是一段长镜头,一幅寄情山水人在画中游的动态和谐美学典范。

仙风道骨的黄公望雕像旁,有一处开阔的陆亭茶驿,来往的游客可以在此小憩。顺着雕像的目光,茂密的竹林古朴、静谧,透着神秘的诗画气息。

竹林之中,栽种的多为普通的毛竹,这种竹子,是富阳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富阳竹纸的原材料。相传在北宋年间,富阳就造出了“元书、井纸、赤亭纸”三大名纸,其中的元书纸更是在历史上有“京都状元富阳纸,十件元书考进士”之说。

在毛竹丛中,偶尔也能见到另外两种品类的竹子:有“金包玉”之称的花毛竹以及竹节形似龟甲的龟甲竹。

远处的竹径中央,赫然出现了一座石制牌坊,这里,标志着黄公望淡泊的隐居与修行。牌坊正面,为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的题额:“元高士黄公望结庐处”。两侧有一副对联,上联为“浑厚华滋,图成长卷垂千载”,是对《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作精湛艺术效果的评价和流芳百世的赞誉,下联为:“精严逸迈,论定高名冠四家”,是对画作作者黄公望艺术造诣与人生境界的赞扬。如此看来,《富春山居图》无愧位居国宝,黄公望亦无愧为“元四家”之首。

庙山船埠古时为黄公望到此地隐居时候的一个码头。早在元代以前,富春江的水位很高,庙山坞入口处一带以前都是被江水所淹没的,那时候黄公望便是在观音像处下船,然后步行到达他的结庐处。如今,水位下降,这里只剩一处小水潭,但潭水极为清澈,连潭地的草木都看的清清楚楚。如今,曾经伫立此处的滴水观音尚在,也还能依稀找到当时码头的一些诸如木桩、石柱等遗迹。

古时的玄坛庙,如今只剩一处遗址。这里曾经供奉谁,已经难以考证,但因为这座庙,使得这块土地的名字拥有了关联——这里是庙山坞。

游步道边的“千年诗会”,石林上刻着几百年间到此造访过的文人墨客留下的诗句。石碑旁,几棵桂花树正在蓬勃怒放。

景区正门口的一波碧潭,名为“白鹤潭”,传说神仙赤松子曾驾鹤经过此地,鹤鸣而仙气萦绕,因而留下了白鹤桥、白鹤墩、白鹤潭的遗迹。潭中都是山泉水,碧波荡漾、清澈见底,能见度非常高。水池面积不大,但刚好覆盖了景区入口处,对面的“黄公望纪念馆”就映衬在水波的倒影之中。

黄公望纪念馆,牌匾的几个字由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题写。通过文字与画作,再现了黄公望的生平、艺术历程、还有《富春山居图》以及黄公望其他部分作品的展示。

黄公望年轻时曾为官,但一度入狱,晚年变隐居在庙山坞以画作描绘富春江景色,直至86岁高龄,才成就举世闻名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被誉为黄公望画作之冠。画作完成后,便被赠与无用上人,从此开启了其六百多年的坎坷历程。吴洪裕焚画殉葬,画作得救却一分为二,乾隆对画作真假难辨,现在在纪念馆里,就可以看到整幅的被乾隆印满印章的《子明卷》。直至今日,《剩山图》和《无用师卷》隔海相望,兜兜转转,不知何日再能重新相逢。

数字文化诗路体验馆:富春诗路的数字印象

来到黄公望隐居地,千万别错过的,就是景区入口处的“数字文化诗路体验馆”,纯白的建筑,极简的落地窗,简明的写着“富春山居:数字诗路文化体验馆”。

纵横交错的诗路成就了如今的“诗画浙江”,钱塘江诗路上,富阳又因山水诗画而异彩独著。600余位名士文人,或生于富阳、或游于富阳、或隐于富阳,留下了千余首(幅)诗词书画,成为了富阳这一方水土上极为珍贵的文化财富。

暗不透光的玻璃门从两侧开启,步入场馆,便仿佛进入另一方天地:室外的阳光与喧闹悉数被隔绝开来,眼前呈现的是画作与诗篇、实景的展现、光影的交错。

入口处,一叶扁舟浮于江面之上,远处是雄伟的富春江大桥,江流之上,是蓬勃流动的诗篇。

“诗路浙江”的形象,在这一个艺术创作中,完美地诠释了出来。

场馆里,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人机交互、短视频、融媒体等新兴前沿科技,把富阳的文化底蕴与内涵,以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了眼前。观赏性强、科技感强、互动性强,是给我的最大感受。

上面是富春山居图的长卷,下方是实拍的富春江全景,景与画的对照,让春江美景的艺术感有了更好的体现,也让画卷的艺术更“接地气”,与现实的景观完成了一次时空的联结。

我真的相信,几百年前的黄公望,就是每天注视着这一方山水,用一种精妙绝伦的绘画技术,将这山水美景穿越久远的时空传递给了现在的我们。

许多画作的展示、石碑的拓印,都通过一种更加精美现代的方式展示了出来。

关于浙江诗路,我曾经读过很多内容,也走访了许多相关的地点,这个场馆让我大为惊艳的,便是一张诗词关系数据的长图。通过深入挖掘诗路沿线地区的诗词、诗人、景点、历史遗存等资源,基于大数据技术,对有关富阳的1149首诗词进行了梳理,得出了一组错综复杂的关系数据。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位故人、一个故事、一段历史。

场馆的设计美感相当在线,每一个转角、每一处细节,都极其体现设计感,把诗画与现代光影艺术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诗篇、画作,时隔千百年,又悉数被呈现于眼前。

展厅二楼最醒目的位置上,一副光影艺术品赫然吸引了视线。通过古代隐士典型的“装备”——竹杖、笛子、渔歌、画轴、毛笔、草鞋、灵芝、松枝、太极等,彼此组合通过光影形成了一个“隐之影”,呼应着富阳历史悠久的隐士文化。

镶嵌的画框、流动的碑文,结合着场馆里精心设计过的“最佳合影点”,通过一次游历,就完成了一次丢诗画富阳的巡礼,也完成了一次“人在画中游”的独特体验。

场馆内,互动装置非常多,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欣赏更多的风景、读懂更多的历史。黄公望、苏轼、郁达夫三位与富阳密切关联的重要历史人物,通过互动屏幕一问一答,与我们的距离更近了。扫码打开的小程序中,更是有苏轼、白居易等名人游历富阳的路线图,可以沿着诗词的足迹打卡“古人同款”,与名家同游富阳,开启了一种遥远时空的对接。

桐洲岛:烟雨江南与绿野仙踪

马路转弯处,一条纤细笔直的桥把我们指引到前方的小岛,桥的尽头有一个巨大的门楼,上面写着四个大字——“烟雨桐洲”。

桐洲岛的名字据说颇有来历:相传黄帝时期的药圣桐君老人在洲上种草药而得名,与一城之隔的桐君山似乎在彼此佐证着这位远古仁心老者存在的事实。从地理位置上,这里是富春江进入富阳境内遇到的第一个沙岛,在此,江水被一分为二,又在小岛延伸的尽头处合二为一。从空中俯瞰,这座狭长的小岛文静地镶嵌在仿佛绿丝带般的江水之上,当天的雾气在半空中藕断丝连,烟云升腾,那虚无缥缈间显露出一丝绿意,赋予了这座岛屿“烟雨江南”式的美感。

岛的占地面积不足5平方公里,但仍然有许多个自然村分布于岛屿各处,当地的村民们依靠小船打鱼,或是在岛上自家的农田里种些粮食果蔬。此时,正是高粱收获的季节,岛上各个能晒到日光的角落,都被村民们晾晒的谷子铺满了。有一家人干脆借助外力,一条鲜有车辆经过的马路上,那人驾驶着汽车碾压高粱秆,四散溢出的籽实随着车的行进渐渐铺满了整条路面。

过了桥,向桥下右后方的岔路口掉转车头,路的尽头就是桐洲岛露营基地。这里是岛上最大的皮划艇俱乐部,除了传统的皮划艇项目,还有浆板、森林真人CS、野餐露营等等项目。

1小时的单人皮划艇99元一人,除了规定必须穿救生衣,在下水前工作人员还会进行一系列的培训。所有准备工作完毕,小艇晃晃悠悠地远离岸边,在不算剧烈的波浪的轻轻摆动下,来到了如画一般的江水中。

桐洲岛这一段江面,一年中除梅雨季节,水流都比较平缓,因此更加适合皮划艇、浆板一类的水上运动。江面上有一处非常小的凸起,使得合围的区域江湾非常平静,很适合收起船桨静静享受阳光的照耀和水面的漂浮感。如果想要更多的观景,可以划船穿过大桥,另一面的江面更加开阔,也更能体会到“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回归岸上,在岛屿的西面,还有一处隐秘的“绿野仙踪”,便是位于小岛西面的意杨林。

茂盛生长的意杨树遮天蔽日,英姿勃发,地面上,不知名的小草迫不及待地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偶尔,几朵野花、几株野蘑菇......这里生动地诠释着万物生长。

林间建造有弯弯曲曲的木栈道,彼此交错,复杂地连接着马路与江边。即使是阳光最强的正午时分,在这片密林之中,依然是难得的绿意与清凉。

桐洲岛上,还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水陆空立体营地—桐洲岛飞行营地。目前的飞行项目有动力伞、直升机、热气球等品类,从空中俯瞰春江小岛,又是完全不一样的极致体验。

水陆空的三重感官,在这烟雨桐洲之上,一定能觅得别样的心旷神怡。

东吴公园:城市当中“诗意的栖居”

“清淡中出奇趣,简易里寓深意,春花秋月,近水遥山,得天地自然之气。”用这句话形容市中心的东吴公园,再合适不过。

富阳不仅是孙权故里,至今仍是孙权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源远流长的东吴文化,对江南地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更是富阳历史文化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东吴文化公园,便应运而生。

以往每次经过富阳,总会被市中心山顶那座相当中式的楼阁吸引,今天走进了才发现,这楼阁,就位于东吴公园的山顶。带着好奇,我想,一定要来这周围转一转。

位于富春江滨,东吴公园内亦有充足的水系,覆盖着园区绝大多数面积的水系景观,亭台桥梁、温润垂柳,让步行在这座公园内,成了一种亲近自然的享受。秋高气爽,温度适宜,这里有许多人来散步、野餐,吹面不寒的杨柳清风,还有甜到心坎的桂花香,让这一场漫步,变得幸福感十足。

公园外围,是城市的喧嚣,但一走进来,就仿佛进入到另一方天地。车辆的嘈杂声完全被大自然巨大的能量抵消掉了,每条小岔路,都指引向前方不同的景致:或是悬于水上的楼阁,或是藏在绿荫中的亭台,亦或是一条回廊、一座桥,连接到水面之上一处更为私密的空间。

石桥上,几只石狮子神态各异。在这公园里,算得上“景点”的主要是古城门、鹿山书院、三国文化馆、东吴街肆等,主要以体现三国文化为主题,从“东吴”这个名字也能窥见一二。但其实无需专程去打卡,只需要在公园里慢慢散步,就能收获不期而遇的邂逅。

湖边上,一艘仿古的船舶形状的房屋映入眼帘,很像古时候的游船画舫,上面一块匾书“乐雅”。

走着走着,也就遇到了几乎位于公园中心处的鹿心书院,这里是诗印社、棋画院的文化场所,走进去就能感觉到的文化气息满满,拓印、书画作品展示在墙上各处。

公园内的三孙殿,纪念的是孙权三父子,三国东吴由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两代三人共同努力创建,因而在店门口的牌匾上,有着“泽惠东南”、“创业开基”等相当重要的评价。

两面的壁画中,通过彩绘展示了赤壁之战、彝陵大战等三国时期重要战役的精彩故事。

三孙殿走出来,便是东吴街肆,一整条街呼应着三国的主题,颇有看点。音乐厅内,不定期还会举办各种高雅艺术活动,艺术气息相当浓郁。

走到公园边缘,是一处下沉式广场,现代化商业的痕迹逐渐显现了出来。这里,有“网红”咖啡店,有契合富阳纸文化的体验店,还有精品买手店。从诗情画意中走出,来这里喝一杯、逛一逛,也不失为周末的一个好选择。

富春山馆:家园,在富春江上

江边宽敞的马路旁,“富春山馆”四个大字直直地映入眼帘,字体借用红锈的铁雕刻, 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这里是王澍荣获普利兹克奖后最完整的一组建筑作品,以不远处鹿山的山体为依据, 抽象出建筑主体的“山”的轮廓。山在山下立,人在山中游。

“富春山馆”这个名字,既取自“富春”这一极具灵性的美好山水,也取自《富春山居图》这仿佛神来之笔一般的经典画作,更采用谐音,用三馆组成了这一方极具人文韵味的建筑艺术。

土黄色的屋顶如山势般上下起伏,在这屋檐下,是富阳博物馆、黄公望美术馆和富阳档案馆。

沿着廊道缓缓进入,一边是笔直的栏杆,另一侧则是一小片湖和几层小筑,湖中芦苇临风摇曳,建筑美与自然美在此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整个空间以灰色为主体色调,硬朗的线条交至切割,让整个空间不断交错、延伸,室内与室外、外墙与楼梯、水面与天空仿佛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都已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富阳博物馆的常设展,名叫《家在富春江上》,这种主题代入感如此强的预设让我的心突然柔软了一下。大多的博物馆,都是以冷静的旁观者视角,淡然地陈述着历史的点点迁移,而在这里,仿佛终于找到了归属。脚下这片土地,是所有故事发生者、经历者共同的家园。每一位在短暂的时光里明灭的生命,都是这个家的一位成员,每一件风尘仆仆的文物,都是属于这个家的一部分。他们的过往组成了“家”,“家”影响着他们,也成就了富春江、《富春山居图》与黄公望。

一进入序厅,映入眼帘的是四幅尺寸巨大的山水立轴,用投影仪播放视频的形式简单梳理富阳的发展历程,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徐徐展开、娓娓道来。在山水立轴前, 用石板和聚乙烯材料模仿富阳山水,与视频中的山水美景形成了极好的呼应。

从序厅开始,主展厅共分为七个单元,以山水富阳、千年古县、东吴源流、造纸名乡、鱼米之乡、黄金水道、人杰地灵为主线,串联起富阳的地域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极早期的石制工具、封建时期的陶瓷制品、印章,书卷,依次在眼前陈列开来。这些静止的物件,也都在静静诉说着一段时光。

富阳境内出土的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的石斧、石刀告诉我们,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便有了人类的家园。

富阳境内亦有古窑,据考证烧造的年代多从宋朝开始,从元代后渐渐没落。但从古窑遗址中,仍然发掘出了许多精美绝伦、栩栩如生的陶瓷制品。

富阳传统造纸有皮纸、竹纸和草纸三大类,尤其以竹纸为代表的,而“元竹纸”便是其中上品。除了完整复杂的工艺已经被保留了下来,泗洲遗址还原了宋代的造纸遗址,许多使用富阳纸著成的大作更是行至五湖四海,流传至今。

在富阳,至今仍然保留有大量明代至民国时期的传统建筑,有民居、祠堂、寺庙,也有桥梁、亭廊、牌坊,建筑风格多以木结构、马头墙和石库门为特色,尤其是雕梁画栋的精彩木雕,已经成为无比珍贵的艺术品。

为了方便游览,展馆内将空间很好地进行了规划和引导,分割空间的屏风、展板的底板都以竹编席作为主要材料,屏风上嵌以彩绘画,使得不同的单元和空间既彼此独立又能够互相联系,“竹”这个主要元素在场馆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许多场景复原的都相当精准:茅草屋、农田、蓑衣,以及造纸当中的各个步骤都能在场景中寻觅到,此时此刻真的有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就在立足观看,我的某一位邻居,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正在勤勤恳恳地生产一张又一张薄弱蝉翼的纸张。

在场馆最后的“人杰地灵”展厅,一组主题漆画展示了富阳各个时期的名人代表,有东吴大帝孙权,有以孙坚、孙策及董邦达董诰父子为代表的名臣武将,有以罗隐、郁达夫为代表的文人墨客,有以黄公望、僧道林为代表的逸民隐士,有以孙晓梅、蒋忠为代表的英雄儿女。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大概会在踏上这片土地的第一刻,就先来到这里。认真地看每一个字、每一张图,完成一场对这片土地历史的巡礼,再踏上旅程,去追着这些名人的脚步,去探索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

钟灵毓秀,俊采星驰,历史上,这每一个名字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而他们,也拥有一个共同的归属:家,在富春江上。

博物馆出入口处,可以看到一间“富春山居城市书房”,摆放着许多精挑细选过的好书,还出售许多富阳IP的文创用品。全明的原木色调大开间里,有舒适的沙发阅读空间,几个书架专门开辟出“富阳文化专柜”、“郁达夫专柜”等,参观结束后急不可耐地想要进一步深入阅读,这里是绝佳之选。

鹳山:春江水暖,古道觅古人

到达鹳山前,先去了位于江边的郁达夫故居。一座旧式的庭院,玲珑小巧,但周围的环境——宅子门前约三十米就是美丽的富春江——不禁令人赞叹,这才是文人的居处啊!

郁达夫在他的《悲剧的出生》一文中说,他的家是小县城的“书香世家”。这个“小县城”,便是富阳。1998年这栋房子被移地仿造于此,房子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果实累累的柚子从枝条上直直地垂下,房屋前方一尊郁达夫的青铜像目光淡然地注视着江面。

白墙黑瓦的老宅有着江南的韵味,楼前有座花枝繁茂的小花园,进入房内便是狭窄局促的前厅,墙上挂着些字画,有些乃是出自当代名家。这间小房子,相对于郁达夫的名气,确实寒酸了些。

几间房屋分别为郁家人所住,房屋内设施极其简朴:一张木床、几个木箱,几乎就是房间的全部设施。

故居的厨房内陈列着灶台以及许多厨房用具,竹制躺椅摇摇晃晃,吱呀吱呀仿佛回到民国年代。曾几何时,这里炊烟升腾,饭菜飘香,一家人在此忙碌热闹的身影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故居内陈列着一些郁达夫生前读过的书籍,许多业已陈旧,还有许多郁达夫曾经出版的小说、文集。

行至门口,蓦地从木门的缝隙里,望见这样一尊背影,在江面、垂柳中间,算不上伟岸,甚至有些落寞。他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战士。1945年他在苏门答腊岛被日军杀害,再也没能回到他曾经眷恋着的故乡,再也没能看看他曾经无数次注视过的江水,没能再见到“痛爱你的明媚的湖山”。

鹳山,就位于郁达夫故居旁百余米处,郁达夫的作品里也曾提到过这座山。在《过富春江》一文中,郁达夫陪着一个英国来的军官,从杭州一路来到富阳,游览了鹳山。当看到富阳富春江以及鹳山美丽景色后,英国少校晏子感慨万千,说:“我若要选择第二个国籍的话,那我情愿来做个中国人”。

寥寥几笔,却足以可见鹳山与富春江在此构成了多么美好的景致。也是怀着对这美景的无限向往,我在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刻——夕阳前来到了鹳山。

车可以停在入口处前方几十米的露天停车场,走进山门是一条绿意葱茏的小道,桂香正浓郁扑面而来,路的尽头是江边一处开阔的空地。广场一隅,是为了纪念董邦达、董诰父子而建的董公祠,最早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

董氏父子三朝为官,是清代有名的大清官,为了纪念他们的两袖清风,嘉庆皇帝亲自拨款,在这清风徐来的富春江畔建了这座祠堂。

董公祠为两进三厅合院式的传统风格建筑,整体内部陈设通过人物塑像、文字介绍、事迹绘画、主题碑刻、匾额楹联等形式展现了“二董”的清廉正直。

祠堂上的匾额上书“世笃忠贞”、“香远益清”。“二董”清风,山高水长,也留给了这座城市无尽的精神财富。

沿着江边,一整排的茶楼把桌椅沿着栏杆一路摆放,许多当地人就这样三三两两散坐在江边,一壶清茶,一碟瓜子,几份点心,徐徐清风不断送来清凉,“秋老虎”不见了,日光化成江面的波光粼粼,像个靓丽又温婉的美人。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名胜古迹颇多的鹳山便契合了这诗句,沿着石头台阶上行没几步,就看到了“鹳山古驿道”和“富阳古城墙”的指引。鹳山沿江一面至今完整地保留着古代的一条重要交通驿道,历史上,官员、士大夫、善男信女、学童……各式人等往来穿梭于鹳山的山径之上,让一座不大的鹳山成为富春江边最有活力的地方。而山上的城墙,为明代嘉靖年间所筑,至今保留了许多遗迹仍能一探原貌。

位于山南麓的东门渡,曾是富春江南北交通要道,往来船只都要在此停留、装卸货物、补充物资。沿着东门渡拾阶而上,便是登山的路。这座山并不高,海拔只有40几米,但山中道路错综,稍不留神似乎真的会“迷路”,幸而山体不大,即使一个岔口走错,也能在不远处“峰回路转”。

迷失当中,反而能遇见不少前人留下的痕迹。在历史上,鹳山是富春江畔鼎鼎有名的文化名山,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郁达夫、郭沫若、沙孟海等都游览过鹳山,也留下了不少笔墨。

站在山脚下举目高眺,一下子吸引目光的莫过于半山腰处的“春江第一楼”。历史上,鹳山吸引众多文人骚客驻足。那些慕名而来的文人,或触景生情,逸兴遄飞,举杯邀月,诗情大发;或因情见景,移情于物,睹物伤怀,感慨系之。这些人来到鹳山,都要登上“春江第一楼”,看看画卷般的富春江江景。

如今登临鹳山,更是可以到山中另一处“富阳山水人文馆”,于实景地探究富阳美好的山水风光、厚重的人文底蕴。

沿着石板小径,缓缓进入山的深处。眼前是古道纵横、古木参天,森然幽静,拾阶而上,就遇见了“双烈园”。

这一处静谧之所是为了缅怀抗日时期郁家刚烈的母子三人,平台之上是“郁曼陀血衣冢”。郁曼陀先生生前是一位守正不阿、伸张正义的著名法官,也是郁达夫先生的哥哥,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在司法界任职。由于刚正不阿,坚持原则,多次拒绝了日寇的贿赂,最终被刺杀身亡,是我国司法界在抗日战争中为国牺牲的第一人。郁曼陀遭敌特暗杀后,夫人陈碧岑于悲痛之中将一件血衣保存下来。富阳地方人士于1947年4月,埋葬郁华的血衣于鹳山。

沿着石板路继续前行,在双烈园的不远处,有一座飞檐翘角、玲珑古朴的五角亭,那就是纪念郁华、郁达夫两烈士的“双烈亭”。亭子上方悬挂着茅盾1980年手书的匾额:“双松挺秀”。亭柱有许多楹联,墙壁有关于郁曼陀、郁达夫兄弟生平简介的文字,刻有烈士身前慷慨悲壮的诗文,还有后人为纪念烈士留下

的碑记铭文。

亭中有一石碑,亦是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

山中石阶彼此交错,时不时,就遇见一座石门、一块牌坊、一座石桥,若是细细品读,也一定能发现,它们身后所蕴藏的深厚历史。

这座从远古洪荒站立至今的小山,就像一本带着悠悠古韵的线装旧书,记载着从远古至今的那些或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陈年往事:唐朝鸟窠禅师建春江第一楼;南宋知县移巨钟于山中寺庙,钟声悠扬、袅袅余音声传几公里;“夜闻巴叟卧山村,来打三更月下门”的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多次拜访鹳山寺中老僧、四川同乡文长老;被范仲淹推崇为“先生之德,山高水长“的东汉高士严子陵曾在这里悠然垂钓。

这是归隐之鹳山,是清廉之鹳山,也是忠烈之鹳山。行走山间古道之上,仿佛随时,会与那些古老但伟岸的灵魂,擦肩而过。

这座山,也是电影《春江水暖》的拍摄地,一场似画山水和细密人情之间的交织,在这山水交融处徐徐展开。几近夕阳,江水开始呈现出略显深邃的蓝色,一束光从远处的天空倾斜地照下,水面于是有了飘忽变化的色泽。

不远处,横跨江面的大桥带给这温情的画面一丝冷峻的气息。波涛起伏,货船在水面之上来往不停,画面的尽头,是沉沉地、远山的呼唤。

日光不急不徐地倾泻而下,一束垂直的光柱立于江面之上。江边的几群中年人,熟练地脱衣、入水,江边这一方水面已经成为他们游泳固定的“据点”。

江面上金光一片。此时此刻,“美”成为了一种具象地表达,是“江花红胜火”,是“江水绿如蓝”。春水催生万物,万物流动生长,亘古如此,随着日升日落湍流不息。

就这样,我们在江边拾了把椅子,坐下来静静地看江水、吹江风、等日落。看柳树摇曳,看江水起伏,看波光粼粼,这景色,似乎已蕴含着人世间所有最浪漫的情愫。春江水暖,万物可爱,关于富阳最美好的回忆,都属于这一场桂花芬芳里的江边夕阳。

安顶山:雾霭沉沉的茶田暮色

驾车驶入安顶山的时候,太阳从层峦叠嶂的山峰和厚重的云背后渐渐地隐去了。山中的盘山公路沿途经过许多个乡村,平整的路面弯弯绕绕地通向山顶的静谧。雾霭沉沉,暮色笼罩山谷,雾气覆盖大地,让置身山间的我们有种恍若置身仙境的错觉。

起伏交错的茶田,初还颇具规模地充满着视线,渐渐地,在愈来愈浓的雾气和逐渐昏暗的日光下,渐渐隐去了身形。

安顶山,坐落于富阳区里山镇富春江南岸,海拔790.2米。山中草木葱茏,山坡上是连绵的绿色茶田。这里也是安顶山云雾茶的主产地,每逢春季,山上料峭的春寒还未褪去,茶农已经开始辛苦的采茶工作了。而转眼到了深秋,这里渐渐开始显现出山间的寂寥来。

要到达山顶,有两条路可走:️徒步或驾车。徒步需要沿着1.5公里长的安顶古道上山,石阶苔痕,拱桥清泉。古道的入口隐藏在半山腰的竹林之中,在有公路之前,安顶山古道一直是山中村民往来的要道,村民如果要进行买卖或者交换一些物品,都要走这条古道,山上的茶叶要拿到外面去售卖,也要经由这条古道下山。️

另一种更便捷的方式,则是沿着长约6公里的盘山公路,直接将开车开到山顶。沿途,两边是连绵茶园和竹海,山顶最高点有一处开阔的平台,绝对称得上是整座山的亮点。白天,这里可以眺望整个山谷和成片的茶田,蜿蜒的富春江就在远处。夜晚,这里回归寂静,是观星的好地方。

我们在山顶,在这雾霭沉沉的茶田暮色里,开始消磨着这深秋带着寒意的静谧。

---古韵富春---

我总是格外中意那些年代颇久的古村落。

走进带着些许斑驳感的砖瓦房,踏上早已被磨得光滑发亮的石板路,就仿佛接近了一段似水流年的时光,打开一个尘封许久的木箱,摩挲一块美玉无双。

历史上的江南,从不缺少那些阅尽了时光的古镇,富阳亦如是。每一个古村镇,都是漫长时光中的沧海遗珠,是一本有厚度、会呼吸、会讲述的历史书。

龙门古镇:这是一个家族的世外桃源

一行到高速出口,便被那颇具古风的大气建筑震撼住了,在车上,我开始不住地感叹:“太有氛围感了吧!”千年古镇的气场,从一开始就把我的目光紧紧攥住了。

接下来,一座座牌坊相连,把我们引向了古镇的入口处。停车场宽敞,停好车后顺着指示牌前行,走过一条河、再经过了一座桥,我们终于看到了龙门古镇的真貌。

检票口在牌坊身后,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入口处。70元的门票使用杭州市民卡可以打五折,检票步行进入巷子里,“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关于桃花源的描述准确地写出了我进入这座千年古镇最初的感觉。房屋与房屋相隔十分密集,整个偌大的镇子由一条条石板路串联而成,仿佛这些小路、就是这座城镇的血管,四通八达地将流淌的时光注入这座千年古镇的一砖一瓦。

头顶,屋檐与马头墙交错,露出不太宽敞的天空,有一种整齐但局促的美感。

说这古镇是一本千年历史书,毫不为过:东汉名士严子陵曾游玩至此,感慨于这里优美的风景,称赞道:“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龙门古镇”便由此得名。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孙权第二十七世孙孙忠由东梓关迁居龙门镇,孙氏一族正式定居此地。而后,龙门孙氏一代代繁衍壮大至今,绵延了千年历史,也造就了这样一座优雅、富饶、底蕴深厚的古镇。

经过如此厚重历史的滋养,龙门也由此成为了江南地区最大的古村落之一。村内的至今仍保留着相当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不同于那些仿古建筑,它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民居。在古镇内,人们仍然保留着最平常的生活,不刻意迎合,不故作姿态,这是龙门古镇最为可贵之处。

不同于多数江南古镇的地势平缓枕水而居,龙门古镇四面皆山,在东面和北面则被一条龙门溪和剡溪环抱。

这里位于富春江以北,不远处便是富春江和著名《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的隐居地。青山环绕、溪流穿行、古村老宅静默着时光……在龙门古镇,别有一番青山绿水中的乡野风情。

一进入古镇中最先遇到的,也是这里最主要的街道叫“老街”,绵延二里多,皆是石子路,历来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之地,如今也是这里食肆、商店最集中的地方。古朴的招牌、旧时的红灯笼,当下的古朴显露着过往的繁华。

相传,古镇整体的布局汲取了兵家所用迷魂阵的精髓,除了老街外多是长弄小巷、弯弯绕绕彼此相连,对于不熟悉地形的人,蜿蜒的深巷宛若迷宫,兜兜转转间就邂逅了迷人的景致。

游览古镇,则不妨按照逆时针的环线绕行:老街-思源堂-余荫堂-诚一堂-孙氏宗祠-砚池-义门-耕读世家-百步厅-诚德堂-工部。有些老屋不对外开放,有时亦经常绕了弯路,但弯弯绕绕间更能体会古镇建造者曾经的良苦用心。

某一处老屋前,邂逅一只瘦骨嶙峋的小猫,面对游客的围观似乎无动于衷。如今,它们也是这古镇最淡定的主人。

孙氏一族在龙门古镇生存了上千年。千年来,一代代祖先化身祠堂的灵牌,依旧默默守护着族人,孙氏宗祠,便成为后代们精神和心灵的庇护所。

孙氏宗祠又称余庆堂,是一幢清代建筑,前厅设有一座戏台。

“老东西博物馆”是一座反映孙权家族故事和三国内容的木雕展览馆,细细看来会有不少有趣的发现。

从一处小巷子走出,眼前的景色霎那间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半亩方塘”,倒映着白墙灰瓦与翠绿群山。如果说龙门古镇美得像一幅画,那这砚池,便是这画作的点睛之笔。

砚池边,有一尊正在练习书法的青铜塑像,难免让人联想到王羲之“洗墨成池”的故事,不知在这座充满书卷气的古镇当中,有多少人曾在这池塘边,一笔一划、夜以继日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抱负?

走出砚池的婉约,古镇里的义门,算得上是这里最有气派的建筑。它讲述的,是一项饥荒年代倾力救济灾民的义举,故事的主人公,是孙权第38代孙——孙潮。

明朝嘉靖年间,江南地区荒灾不断,饥民们食不果腹,龙门镇尤为严重。当时的孙潮因为颇有经商头脑,积累了不少财富,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他见百姓挨饿,便积极为各地灾民筹粮捐粮,甚至不惜倾家荡产。

朝廷感其付出,嘉奖了他“义民”的匾额。龙门当地百姓更是对他感恩戴德,“义门”便由此诞生为了纪念他崇高的付出。

龙门孙氏,绝对称得上是望族,家族以“耕读传家”为祖训,历代人才辈出。在孙家的历史上,有忠臣、有廉官、有仁人、有义士、也有太多寒窗苦读的读书人,勤勤恳恳的手艺人。

细细想来,这里确实没有一般江南古镇所具有的浓厚商业气息,大概因为孙氏后裔大多恪守“重农桑、轻商贾”的传统,注重田耕和手工技艺,“赚钱”这件事,在这里显得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

知书达理,胸怀天下,这是多么宝贵的家族财富!

古镇内的“百步厅”又名“光裕堂”,以一条长廊东西相隔约百步距离而得名。屋檐下木柱平行相连向两侧延伸出宽敞的空间,每一根木柱上的题有诗句的纸张大部分业已斑驳。

在这里,每一栋老房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思源堂,顾名思义是饮水思源、怀念祖先的地方;积善堂为了纪念在大旱灾中倾其家产救济灾民的义士孙潮而建;余庆堂挂满了“状元及第”、“文武进士”牌匾,是孙氏后人耕读传家的最好见证。

每踏进一扇门,就是揭开一个篇章,进入一段岁月。

在每一处宁静的青山绿水下,时光仿佛也会慢下脚步。曾经的我总想扪心自问:我们真的拥有时间吗?每一次自以为是的抓住岂不就是刚刚流逝的霎那?但在这里,时间好像真的不太在意赶路,人们也不太在意时间,仿佛下一个转角,就会从某个老房子中走出一位老者,交谈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真正的不在意源自真正的拥有,只有在这“桃花源”能真的实现。

兜兜转转,发现又绕回到老街。也只有在老街,这古镇才显露一点商业的喧闹。一家连着一家,龙门面筋、龙门牛肉、臭豆腐、手工艺品......稍作停留,一不小心又挡住了后面游客前行的路。

就在这里,一边感受鹅卵石与脚底的较量,一边把千年的时光拥入怀中吧。

东梓关村:走进郁达夫笔下的温情村庄

“东梓关在富春江的东岸,钱塘江到富阳而一折,自此以上,为富春江,已经将东西的江流变成了南北的向道。”东梓关造就了郁达夫,亦或是郁达夫成名了东梓关,这个钱塘江一侧的小村庄,缓步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中。

一侧是蜿蜒流淌的富春江,这座村子就依江而建,江边一条平整的马路将整个村子与江边串联了起来。狭长的一头,是古码头,漫长的历史当中,这里曾经游船交错、往来喧嚣,是富春江上重要的商埠重地。

关于“东梓关”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东梓关本来是叫作“东指关”的,吴越行军,到此暂驻,顺流直下,东去就是富阳山嘴,是一个天然的关险,是以行人到此,无不东望指关,因而有了这一个名字。

而第二种说法,明显更加带有神话和感情色彩。据说是在南北朝的时候,有一位名叫孙瑶的大将军驻守在这了,那时东梓关还叫青草关,孙瑶爱民如子,很受当地百姓爱戴,他过世后也被安葬在这里。当时有风俗,坟边要种梓树。多年以后,孙瑶坟头的两棵梓树枝条都指向东边,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将领,便将青草关改名为“东梓关”。

当我们走入村中,感受到这村子中弥漫的那种温情和闲适,便发自内心地、信服了这第二种说法。

游客服务中心位于村子最外围,旁边看过去就是一整片稻田,稻田身后,伫立在群山的背景当中的,便是整齐划一的杭派民宿群。白墙灰瓦构成了建筑的主题色调,外部装饰不像徽派那样繁复,这些建筑更像是具有传统风骨的现代建筑,原木色的点缀于眼前的稻田形成了呼应,笔直的线条感之中透露出一种简约之美。

稻田前的路边,设置了好几段观景平台,在这里,以茂盛的稻田作为前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仿佛吴冠中先生画作中的江南水乡走进了现实世界。

郁达夫笔下,东梓关“恬静、悠闲、安然、自足”,这个村庄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特质,它有温度。自然的温度、历史的温度、人情的温度。

从杭派民居旁边的主路走进村子,不消几步路就能看到东梓关村史馆。入门处的画布上,印着郁达夫题写的“东梓关”题字。按照《东梓关村志》中的说法,从南北朝时孙瑶将军来此驻守,到明代朱元璋即位时在此设巡检司守关,再到现在,这座村子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厚重的历史上,这里文化底蕴深厚,又一直是徽杭古道水路的重要关隘,自古以来这里便是热闹与繁华所在。

场馆不大,以东梓关的自然历史人文作为主要介绍,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历代贤能等都一一介绍,馆内也摆放着许多颇有年代感的生活用品。

除却一侧的富春江,村内的水系也相当丰富,位于几乎是村子中间区域的一处狭长的池塘,名叫“长塘”。一百多米长的池塘,沿池塘边有一条小道,临水一侧还有妩媚的垂柳。在村中,许多大户人家的老屋都围绕在长塘边而建。池水清冽,有鱼游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天,这池塘集中了周围房屋的倒影,如明镜般把整个天空倒映其中,到了夜晚,华灯初上,房檐上的灯光在水波荡漾中连成了璀璨的线条。

沿长塘而建,便是老街。曾经,作为富春江上重要货物集散地的东梓关,一度是商贾云集、客流穿梭的商埠集镇。这里开满了各式的商户,五花八门、鳞次栉比,许多船只夜泊东梓关码头,村民、船家、商贾与往来行路之人就穿梭于老街之中,叫买叫卖好不热闹。如今,这里依然开这种许多小型店铺,豆腐、冻米糖、酒酿馒头......甚至连奶茶都买得到。

这小小的村庄里,流传着许多每个当地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许多就在这些业已年迈的建筑当中。漫步其中,关于历史的蛛丝马迹,就会在眼前铺展开来。

位于长塘边的安雅堂,在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中医骨伤科名医张绍富先生曾经坐诊于此,一直了许多骨伤病人,这家医德馆便是为了纪念张绍富医生而改建。

村中的许氏宗祠,与其他村中的氏族宗祠一样,是当地百姓进行祭祀、重要集会活动的场所。如今随着村中房屋改建,宗祠也进入保护修复当中,不对外开放,但从门头处依然可见庄重气派。

村里的古樟树有八百年历史,江边与之相对的越石庙建于嘉庆十八年,走到江边一处开阔的平台上,树旁,是村中所建的议事亭长廊,也是村民日常散步谈天的地方。

越石庙,传说祭祀的是镇守东梓关阵亡的越国石将军,初建于北宋时期,清朝时多次翻修扩建。如今,庙内的雕梁画栋、彩绘佛像、古时戏台依然保存的非常完好。

凭栏眺望江边,就看到了郁达夫笔下的姐妹山。最初,我对于把一块凸起的石头称作“山”充满了疑惑,江心里两堆露出水面的石头,据说无论涨潮退潮都始终傲立在水面之上——传说来自于一对为救黎民苍生而不惜牺牲性命的两姐妹。听过这个故事,倒觉得今天的江风,也温暖了些。

长塘边的长塘厅,如今承担着村民议事亭和富春江江鲜展示馆的功能。前厅正中主位和上下垂手分列着椅子,村里许氏族人每有重要事情都会在此议事。墙壁上,挂着富春江鲜的图画和介绍,东梓关也是品尝富春江鲜的好地方“江鲜第一锅”就坐落在村中。

许家大院、许家大房、许氏六八房彼此相连,大院的门前有另一处水塘,整体形状像一个正方形,老屋环绕祠堂而建,徽式大宅倒映在水中,与水塘中的莲荷相映成趣。相比长塘边的商铺林立,这里更像是许家的一处“私人花园”,水塘一周只有庭院深深,偶尔几只野鸭游过,才给这幅静止的画面泛起几处波澜。

许家大院始建于“洪杨之乱”以后,约1880年前后,距今已有130年左右了。老屋为木质结构,至今仍然可以登上狭窄的木质楼梯到二楼去看看。房屋内空间狭小局促,但却不影响整栋房子的气派非凡。

六八房如今已经俨然成为一处艺术基地,许多书法、绘画作品在此展示,这里也是东梓关村“杭派民居”模型展示点。

许多老屋业已显出些许破落凋败的痕迹,但家家户户门楣上苍劲有力的字体依然清晰:鸿轩凤举、旭日东升、紫气东来......许多古村,它们曾经极度繁华,也或许已然衰败落寞,老屋会坍塌、墙壁会褪色,但人的精神和灵魂不会坍塌,活着的时间和历史不会褪色,这也是走访了这么多古村落,最令我着迷动情的一点。

哪怕光阴荏苒,但曾经熙熙攘攘的古码头仍在,郁达夫为着治病曾来小住过的许家大院仍在,名医张绍富治病救人的医馆“安雅堂”也在,大大小小的水塘仍然清澈静谧、水气充盈,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表面磨得光滑发亮,四通八达地通向一座座“时光”。穿过小巷,恰如穿越时间的雾瘴,历史的烽烟。

在路的尽头,一人执笔而立,满心欢喜,注视着老街、古树、江水、池塘里的倒影、马头墙上透过的阳光。

村子靠着江边的一侧,至今仍保留着“东梓关”古码头。曾经的往来贸易早已不在,码头如今更多是作为一处历史文化遗迹,永久地保存了下来。

村中随处可见精细设计过的“东梓关”艺术字标识,环绕周围一圈的是富春江最多的物产——鱼。历史上,这里渔业发达,许多渔民依靠捕捞水产作为生计,时至今日依然如此,富阳许多当地人最为认可的江鲜馆子,都在东梓关这里。

“黄昏的黑影,已经从角头角脑爬了出来......这一层屋顶只弥漫着一片寂静。天风落处,吹起了一阵细碎的灰尘。屋顶下的市廛的嘈杂声,被风搬到这样的高处,也带起幽烟的色调来,在杳无人影的屋顶上盘旋......灰暗的空气里,只有几排电灯在那里照耀空处......”夜幕降临,灯光亮起,长塘中反射出屋檐上的光影流年,不知怎的,我想起了《春风沉醉的晚上》。

那位在此处着笔的大师,也一定曾伫立在这样的一个流动着温情的光线的夜里,沉醉在这江边小村无尽的静谧中。

---舌尖富春---

浙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位于东海之滨,这里素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美称,既有山野绿谷,又有海岛滩涂,还有田园水乡交错其中,物产丰富的同时也造就了这些因地制宜的浙江美味。到了封建时期,北宋曾因战争而由河南开封迁都至浙江杭州,随之而来的是大批京师御厨和饭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浙菜乃至杭帮菜有了些“南料北烹”的影子在。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群山、田园、穿城而过的富春江,都为富阳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美食物资。鱼虾小鲜、时令蔬菜个个烹饪得清鲜爽脆,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同时却又用五味调和将每一种鲜味发挥到了极致。

天时地利人和的最高智慧,便是让人念念不忘的,舌尖上的富阳。

富春江鲜:渔夫码头

入夜后的城郊江畔空无一人,按照导航开了一段时间的乡间小路,又拐进了另一条江边马路,带着怀疑终于到了一处漆黑的小院子,我心里一凉:难道关门了?

车再往里面开,突然凑上来几个人:“要吃饭吗?”原来是正要打烊的老板和厨师。运气还算好,今天这顿江鲜,还是让我们吃到了。

水缸里的鱼虾游得正欢,许多还尚有鱼钩挂在嘴上。一眼看出我们是外地人,老板娘干净利落地推荐食材和做法,现点现捞,价格也相当透明。

一眼看出来,今天这批江虾个头相当大。加点简单的葱姜用沸水一烫就能上桌,蘸料则是香醋+姜。虾的肉质相当紧实,鲜美没有腥气,虾壳虽然薄但相当坚硬,吃了几只便知道绝对是“运动健将”。

从不吃醋的我,也跃跃欲试剥了一只虾蘸了一点点醋,没有想象中难以忍受的酸,反而让这只虾在口腔的回味中将“鲜”的持久度变得更长了一些。

富春江的特色菜“葱油白鲈”,确实惊艳到我。没有太多的处理,只要简单的葱油,上桌后老板娘不断叮嘱“要趁热吃,口感最好”。鱼肉嫩白鲜美,葱油香气十足,但丝毫不喧宾夺主,二者反而相得益彰。这种鱼几乎没有太多的小刺,吃起来也相当过瘾。

对于会吃的富阳人来说,吃鱼也要讲究时令,“不时不食”绝对是品尝美味的不二准则。据说富春江一带有一张“吃鱼时间表”:正月菜花鲈、二月刀鱼、三月鳜鱼、四月鲥鱼、五月白鱼、六月鳊鱼、七月鳗鱼、八月鲃鱼、九月鲫鱼、十月草鱼、十一月鲢鱼、十二月青鱼。而8、9、10这三个月正是捕鱼的好时候,天气好,江鲜的种类多、产量也高,最适合来尝鲜。

鱼缸里仅剩的两条汪刺鱼,被加入雪菜做成了汤。雪菜得倾情加入,使得这道菜鲜上加鲜。不同于平时菜场买到得汪刺鱼,这两条鱼是更健壮的“硬骨头”。吃完了眼前一桌珍馐美味,用老板娘刚刚做出的煎饼当了主食,又喝下一碗鲜香无比热气腾腾的汤,春江小城的夜晚,果然让人无比愉快。

富阳土菜:老师傅

冒着热气的砂锅臭豆腐端上了桌,一瞬间,整个房间内充斥着烧熟的蒜香混合着臭豆腐的迷人滋味。带着侵略性地勾人心魄,放下相机赶紧开动。仔细咂摸咂摸滋味又认真地回味了一下,家阳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话:“它臭的惊心动魄,又香的清新脱俗”。

富阳的街上,也总能看到臭豆腐的身影,每家餐厅几乎都有拿得出手的臭豆腐的做法,就连推着推车的街边小贩,也都毫不吝啬地“香飘千里”——油沸馒头炸臭豆腐,也是公认的富阳美味。

提到在富阳吃臭豆腐,永昌臭豆腐便是一绝,相传制作工艺已有上百年历史。香喷喷,美滋滋,口感细腻嫩滑,无论怎么烹饪都能出彩。位于东吴公园边的这家“老师傅”,把臭豆腐中加入大量的葱蒜剁椒一同在砂锅里煨制,在经典的味道之中创造出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臭豆腐香嫩软糯,酱汁完全地渗入到了每一处空隙当中,蒜香的灵魂势不可挡,包裹着豆腐、底部吸满了汤汁的金针菇和为这道菜增加了脆韧口感的笋干。

相比之下,店里的招牌菜清水牛腱,显得温和了许多。事先用不太重的口味卤过的牛腱切成薄厚适宜的片,以口感扎实有嚼劲但牛筋部位却依然透光为分界,汤底乍一入口有点像清爽版的“酸汤肥牛”,主要使用自家腌制的酸菜和泡椒来调整味觉,酸和辣都不算太喧宾夺主,牛肉的香气依然保留着。

同样被酸菜赋予灵魂的,还有酸菜肚片。猪肚被处理的很干净,在酸菜的加持下,鲜味被凸显了出来,尤其是那被斩成大片的酸菜,真的是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来。

龙门特色菜:龙府非遗主题餐厅

龙门古镇大街小巷“最熟悉的面孔”,是金灿灿圆滚滚鼓着油泡泡的龙门面筋。柔韧的面皮里,包入由肉、毛笋干、韭菜、榨菜等搅拌均匀的馅,包裹成乒乓球大小,放入烧热的油锅中炸,几分钟后,金黄色的“小胖子”就迫不及待地浮起来了。

据说在公元200年左右,孙权成为江东统帅,家乡人忙着为他运送粮草。一日,送粮队伍在途中遭风雨,粮草淋湿,面粉成糊。无奈之下,龙门人就地鼓捣出柔软韧性的面团,洗涤成面筋,包进点猪肉,烧熟后成了一道美食。外皮酥脆,内馅鲜香,从此这样小吃便香飘整个古镇。

和龙门面筋齐名的,便是龙门的牛肉,相传也与孙权征战时思念家乡的黄牛肉有关。如今,龙门古镇的牛肉美食已经发展出了“牛八碗”,牛骨头、牛筋、牛蹄、牛腩、牛里脊……用八种不同部位的牛肉,又辅以清蒸、熬汤、红烧、爆炒等不同烹饪技法制成。

红烧的牛骨头汤汁浓郁,每一块牛骨上都有结结实实的肉,啃起来稍稍有些费力但却别有一番乐趣。

一口咬下,牛肉的鲜香溢满舌尖,美味的酱汁渗透口腔,在不断的咀嚼中,化为极致的美味享受。

若是想体验点不一样的,店里的“牛肉卷”用春卷皮包裹牛肉馅料炸制而成,外皮酥脆,内馅却还保留着肉汁的鲜嫩,一口一条嘎嘣脆完全停不下来。

两人吃饭的劣势在这里显现了出来:只点三个菜的我们才勉强能够消灭掉,原本想把入选“百县千碗”的牛八碗全部打卡的梦想,恐怕只能下次奔赴再来实现了。

黄公望土菜:梅花庄

在富阳,“土菜”是一个绕不开的词语,“土菜馆”似乎代表着富阳的一种美食认同。大街小巷的土菜馆子里,每家都有自己的拿手好菜,也会依据着季节时令,来安排和调整菜品。所谓“土”,一是多采用传统的柴火灶烹制,菜肴烟火气更浓郁镬气保留的更充分;二是做法大多不是酒楼式的精雕细琢雕梁画栋,画风比较粗犷接近于家常菜的做法和味道,更有“家里的味道”;三则是原材料多是时令的新鲜货,有些甚至是店家自己饲养或者种植的,食材堆在一起“看菜点菜”,品质一眼就看得出。

总而言之,“土”菜往往并不“土”,反而更加地道美味。

踏进黄公望隐居地旁边这家“梅花庄”,我发现,“土”菜非但不“土”,土菜馆的环境还相当棒。

这家店位于黄公望隐居地大门口对面,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店里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竹林花园。竹林、水塘、石子路一样都不少,整齐排列的一个个大小包厢相当私密,纯中式的装修风格和整体的意境浑然一体。

一整只农家土鸡放在砂锅中炖煮,直至整只鸡肉被炖的酥烂入味,嫩而不柴,砂锅透气性良好却能锁住鸡肉的汁水,让这些精华的汤汁一点都没有浪费,在炖煮中持续地滋润着肉身。轻轻一碰,肉与骨头分离开来,肉质鲜嫩却不绵软,汤汁鲜香得刚刚好,绝对配得上是一只“神仙鸡”。

是不是土猪肉,一入口就分辨得出,经过油炸后撒上椒盐的排骨具有一种独特的韧劲,肉质更有嚼劲,搭配上炸到外酥里糯的糯米团子,这道菜就是一场唇齿之间的较量。

农家粉皮似乎更好地诠释了“用最朴素的食材创造最惊艳的味觉”,薄韧的粉皮被炒得“油韧有余”,搭配上大蒜叶和青红椒,成为了这一餐的不二之选。

众多水产当中,河蚌在“鲜”的排行榜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江南地区历来有“春天喝碗河蚌汤,夏天不生痱子不长疮”的说法,功效真假暂且不提,河蚌的鲜美也是许多人无法割舍的。新鲜雪菜与笋片烧制切成了小块的河蚌,这种至鲜真的是只能品尝而不可言传了。

榨菜鲜肉月饼

路边的饼店里,时不时飘出令人难以抗拒的烘烤香气。飘飘荡荡,把过往路人的魂儿,都一并勾了进来。带着满心的好奇,我们走进了路边那家饼屋。

刚出炉的鲜肉榨菜饼最为诱人,大排长龙的食客,往往在刚出炉几分钟就将月饼抢购一空。经过约23分钟的烘烤,烤至金黄酥脆的外壳一口咬下就碎裂开来,忙不迭接住碎渣的同时,唇齿触碰到了那内里鲜美的肉香。越咀嚼,一股鲜美的肉香缓缓充溢口腔,这种鲜肉榨菜饼,其实起源于传统的苏式鲜肉月饼。肉一定要选择更有弹性和嚼劲的腿肉,三分肥七分瘦相当讲究。榨菜祛除了肉的腥气,肉的油脂又丰满了榨菜的味道,两者相得益彰激发了绝妙的味觉感受。

这个“金字招牌”——鲜肉榨菜月饼的起源,据说和康熙皇帝还有关系。当年康熙来杭州 ,一个糕点师傅给他做了鲜肉榨菜月饼,颇受称赞。从此,鲜肉榨菜月饼便开始盛行了起来。

如今放眼整个杭城最火爆的品牌“九月生活”,其实就来自这个富春江畔的小城——富阳。在富阳,它还保留着最初的名字——裕达饼家,正是我们到访的这家。

如今,即使不在中秋前后,也能尝到这酥香鲜美的鲜肉榨菜月饼。酥脆咸香回味无穷,是独属于春江畔的舌尖恩宠。

---夜泊富春---

夜宿富阳,绕不开富春江,只有宿在江畔,才不负这春江美景。于是,两天的时间,选择一天在江边古村东梓关感受静谧的春江,另一天回到城市中感受春江花月夜。这春江的繁华与静谧,我们都拥有了。

梓缘民宿

纯白色的江边民宿,极简的设计,原木的家具,每间房有一个巨大的江景露台,东梓关村这家民宿从第一眼看到,就让我爱上了。

在我心里,没有什么比一睁开眼睛就看到晨雾绰绰的富春江,更能让我尖叫的了。

清晨的富春江也想还没苏醒,雾气朦胧地笼罩着江面,推开露台的门,江风却叫醒了我。此时此刻,我们身在画中。

东梓关的梓缘民宿,算得上是村内规模最大的民宿之一,有两栋民宿楼(其中一间为一线江景)还有一家餐厅(江鲜馆)。位于江边的民宿楼共有三层,每间房的阳台,都是无敌的江景。

房间里以白色作为主色调,本就很大的空间因为极简的设计而让人感觉更加舒适,原木的家具、装饰品,让人有种回归自然的舒适。

干湿分离的卫生间、大浴缸、茶具......度假所需的一切这里都有。民宿一楼还有麻将桌、桌上足球、沙发酒吧,约上三五好友来这里度一个短暂的假期,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临江花园

临江花园位于市区北面的一座山里,整个酒店建筑依山而建,楼与楼彼此分离又通过廊道相连,复杂但有趣,一不小心,就会在酒店里迷路。

虽是繁华的大酒店,但这里坐拥了富春江景和难得的宁静:山中的位置得天独厚,可以毫无遮挡地欣赏春江夜景。但由于最近限电政策收紧,江对岸并不显得太灯火通明,反而凸显出宁静与深邃。

第二天清早,别忘了早些去吃早餐——酒店自助餐厅有四个落地窗的临江景观位,要靠点运气才能抢到。眼前是刚刚苏醒的富春江,一边悠闲地吃着早餐,才是在这里度假的最高礼遇。

【行程:富春72小时】
(0)

相关推荐

  • 刘晓林:今谈《富春山居图》

    今谈<富春山居图> 刘晓林       有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富春山居图>已流传至今600余年,其间旷世名画一如旷世名僧多有磨难.时有传奇.          1350年8 ...

  • 名家朗诵:卫东朗诵《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 作者:吴均  朗诵:卫东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 ...

  • 来自“富春山居图实景地”的盛情邀约

    富阳,古称富春,因境内拥有一条"一川如画"的富春江而得名,是孙权故里,郁达夫故乡,更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原创地和实景地.富阳是杭州"名城.名湖.名山.名画 ...

  • 一条江水,有人为它诗,有人为它文,有人为它画,它究竟有多美

    唐诗宋词古诗词唐诗宋词查询,古诗词分享! 作者:张风莉,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ID:tsgsc8) 在浙江省的中部,有一条河流,它的上游从新安江开始,下游到萧山闻家堰止,中间流贯桐庐.富阳两县,全长1 ...

  • 【河南·平顶山】陈彦超丨秋游紫云书院得诗三首

    秋游紫云书院得诗三首   作者/陈彦超     紫云山雅集抒怀(新韵)   诗人兴会又重阳, 雅韵酬和共应襄. 丹桂飘香紫云外, 遥看书院酒一觞.   注释:又重阳指紫云山康养中心.应襄指鹰城和襄城两 ...

  • 小学生秋游诗火了!家长看完感动落泪,老师:马上组织活动

    要说现在的小学生,绝对是脑容量足够大,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想不到的事情.现在的小学生,经常会语出惊人,所以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各种奇葩作业,奇葩作文等等. 但是,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却是一个非常特别 ...

  • 【河南·叶县】楊清賢丨秋之诗

    秋之诗   文/楊清賢     一   秋色浓绿悄变黄 一叶凋零徒感伤 群山万仞百草枯 沃野千畴五谷香 细雨丝丝透凉意 暖风阵阵吹斜阳 四季轮回皆如是 残阳如血映影长     二   瑟瑟金风吹叶黄 ...

  • UC头条:诗不可说丨修竹入诗画, 依依似君子

    <诗经·卫风·淇奥>是最早吟咏竹子用以歌颂君子的诗篇,诗曰: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àn,神态威严)兮,赫兮咺(xuān,有威仪貌)兮.有匪君子,终 ...

  • 刘淑兰丨秋游松花湖(行走散文)

    松花湖位于吉林市的西南,长白山山脉西侧,卧于美丽的松花江上,距吉林市中心仅20公里.是1937年修建丰满水库时叠坝形成的人工湖泊.面积约700平方公里.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quo ...

  • 虞兵科丨行走在诗画余杭

    盛夏时节,应友之邀去了一趟余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间,数我余杭".这句话让我第一次踏足余杭,就记住了这个位于西子湖畔的"鱼米之乡.花果之地.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

  • 小学生作诗《秋游》火了,内容充满戏剧效果,老师:实在没法教

    歌德曾经说过:并非语言本身有多么正确有力,或者优美,而在于它表现出的思想的力量!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我们的国家更是拥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 而中国的语言表达也是有着十足的魅力,就像是诗歌的 ...

  • 【诗画诵】张瑞涛丨 午后的小时光(外三首)

    总第1363期 <三角湖古城墙>60x80cm 文 | 张瑞涛 画|张瑞涛 诵|张瑞涛 后期配乐|茉   末 版权©️归原作者 午后的小时光 我只是想在午后的树荫下, 无所事事的悠闲着罢了 ...

  • “行走诗画间”胡野秋摄影作品赏析 《新闻主播》,后天开播

    梁剑说:前天刊发了胡野秋先生<中国现象>摄影作品赏析,摄友"山水生"留言称:胡先生于与其说用镜头看世界,不如说是用眼睛思考人生.这句评语可以说是对胡先生曾经的媒体人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