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博士后的经验之谈:研究生要做到“五莫怕”

作者:浴火凤凰    编辑:学妹

每年的开学季,都有一拨新人来,都是一次传经时。

这么多年来,我发现每一位新生都和当年的自己一样,既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但又为研究生可能经历的痛苦而略显紧张,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如何快速适应自身角色的转变,尽快融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遇到“艰难困苦”如何正确地解决,这些都是每个研究生新生最为关注的话题。

其实,答案也十分简单,我的经验就是要做到“五莫怕”,希望对刚入门的研究生们有所帮助。

一莫怕担负任务重,因为这就是机会

实验里有很多工作是分不清职责的,比如:帮导师查阅资料、撰写文章、校对文稿、会务准备或是其他一些杂事、琐事。这种事情无论在哪个学校、那个专业或是哪个实验室都是现实存在的。

有一种情况是,本来你自己就在为上专业课、整理数据、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等各类事情忙得不可开交,可导师就是要让你接二连三地去做这事件或是那事件,而实验室里的其他人却在追剧、打游戏、刷抖音,显得十分悠闲。

很多刚进实验室的研究生,对这种“忙闲不均”的现象有很大的意见,还不时发点小牢骚,觉得自己是吃了很大的亏。

以我多年来的经验来看,这是导师对新人的初步考验,一是看你有没有大局意识,肯不肯干;二是想考察你能不能干,具体能力在什么层级上。

如果你一直不愿干或者干不好,那么在导师的眼中,你基本就已经定型了,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同时,一些也是如此过来的师兄师姐们对你也会有一些想法。

其实,不管在哪类学科、哪个实验室,始终都是20%的学生干80%的活,而且还经常挨批评。但到最后,能力最突出、成果最丰富的往往就是这20%的学生,因为他们的贡献大、得到的锻炼也多,科研能力自然也就比其他学生要强出太多。

也有的学生认为,在实验室中,那些善于交际、会讨导师欢心的学生得到的机会更多,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奉承导师,自然没有锻炼机会。

这也是一种误解,对一些重要的任务来说,如果你只会耍嘴皮讨导师欢心,没有实际的科研能力,即使你妙语连珠,导师也不会轻易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因为,一个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扩大,依靠的是实打实的科研成果,导师最希望的是使用一些有能力的学生来更好地开展工作,这样导师自己也会轻松很多。

如果你科研能力很差,既使靠着嘴上功夫讨得了导师的关爱,但同门的其他人也不会买你的账,你的工作也很难开展,这样的例子其实大家都有所耳闻。

所以,多干干工作,尤其是一些导师交待的急难险重的工作,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的难得机会。

二莫怕导师有偏见,要证明你的能力

只要是人,就会有主观意识,当然,导师也不能例外。

相信大家对导师的偏见问题都曾经有所耳闻,一般在同等的水平下,导师的偏好排序是“本校优于外校、保研优于考研”。

本校生自然不用说,人家教学风格相同、教学环境熟悉。保研生,就是那些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很自然把他们与一些“学霸”“科研大佬”“竞赛全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

能够在同一届众多学生中被学校选出来,“免试”攻读研究生的人,一定是学习成绩在年级中一直遥遥领先、英语六级五六百+、学术科研方面多篇核心甚至CSSCI在握、各种国家级学科竞赛奖项包揽的佼佼者。

对于外校生、考研生来说,有时会担心导师会对本校生、保研生更多在关爱。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对于导师来讲,他对一个陌生学生的初步了解,只能看他先前的成绩、科研和竞赛。这一点就是导师会对保研生和考研生产生偏见的根本原因。

同时,培养和管理一名研究生都是有成本的,站在导师的角度去考虑,保研生的确可能会比考研生能力略强一筹,培养起来更容易,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导师会偏爱保研生一点。

用通俗易懂但确实有点残酷的话来形容就是“保研生已经在奔跑了,而你还在学习走路”,导师理所当然会偏好能力高、水平好的学生。

要想彻底消除这种偏见,实现逆风翻盘,正确的做法就是你不要把这些看得太重,一心一意地把学习和工作做好。通过科研成果来证明你的能力和为人,同时和同门搞好团结,打好群众基础。假以时日,开明的导师总会消除偏见的。

可如果你和导师“抗争”或是干脆破罐子破摔,十有八九你会死得很惨。

三莫怕文章被打压,多考虑导师的苦衷

很多研究生都遇到过这种情况:论文初稿交给导师少则1~2个月,多则半年,竟然毫无修改和投稿的音讯。实际上,我也遇到自己的文章被导师压着小半年。

但是,大多数时候,一篇小论文对于一位导师而言真的可有可无(当然,具有能上Nature、Science、 PRL、PNAS这类潜质的论文除外)。

我们知道,修改一篇论文是一件极其费时间、耗精力的事情。一篇连学生自己都不太满意的论文交到导师手中,他要先花大把的时间去看你那蹩脚的英语,先正确理解你想要表达的意思,再根据全局来判断要不要增加或删减内容,要不要重新整理,等等。

实际上这个过程很繁杂,快则几周,慢则几个月。可也别忘了,实验室里的学生可不止你一个,导师的办公桌上有可能同时放着好多篇这样的论文。

所以,如果你的论文成果无关紧要,一般情况下导师不太愿意花太多时间去修改。

说一句实话,没有认真发过几篇Top期刊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投出去都会有几十个小错误。别说学术论文,就算很多出版的著作,也有很多不规范之处。其实,有的学生即使发过若干顶级文章,也都没有意识到一些规范性问题,别说是初学者了。

所以,一名治学严谨的导师看到这些问题心里就会很不爽。我觉得,导师有时候压着你的论文,不应该太过抱怨,而应该作为自己在论文写作方面进一步提高的契机。

每位新学刚写篇文章都自认为简直是“神来之笔”,可过几年回头再看,就知道简直是不堪入目。

还有就是,你没有强到威胁导师的地位时,一般不会受到打压。这时,生一下气也就行了,否则会影响你学习和生活,实在是没有意思。想通了一通百通。

四莫怕导师要求严,坦然对待最重要

虽然我们嘴上常说明白诸如“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导师对你严,说明还在乎你”等等的道理,但实际落到自己身上,有时却真心承受不了。

导师对学生要求严格,这个问题具有双重性,往往是严格有人骂、不严格也有人骂。但从学知识的角度来讲,肯定是越严格越有利。

实际上,很多研究生在食堂吃饭、晚上卧谈、出外喝酒甚至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骂老板多苛刻、多严格、多变态等等。

但是,他们很多人会发现,到了工作岗位之后,当年导师逼着干的东西,却成了自己的加薪提职的法宝。

于是乎,有机会回到母校,就和师弟师妹们大谈老板严格要求是如何如何的好,这样的事情到处可见。

我还见过某位博士快和老板打起来过,但若干年后念念不忘老板的好。

所以,我觉得,研究生应当坦然对待导师的严格要求,要正视压力,没有一点压力肯定是不行的。

当然,茶余饭后骂两句老板能够理解,骂过之后解解气就好,别往心里去,之后还是努力干活去吧!

但对于那些只想混着日子、拿个学位、提升学历、找份工作的学生来说,骂导师就是你的错了,需要好好自省一下。

五莫怕经常挨批评,提升“听”力是正道

导师也是人,有时候会很忙、很烦,如果看到学生干活磨磨唧唧或是完成任务的质量太差,说话有时候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我的态度是:听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要太往心里去。就像父母打骂孩子,都记仇那天下没有太平。不过,我们也要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会经常挨批评。经过多年的实验室观察,“听”力不好是一条重要的原因,我将研究生“听”的能力分成四个等级。

第一级听力:

不但能听懂导师交待的事情,而且能高标准、完整地执行,更重要的是,听的学生还能深刻理解导师的主要意图,预想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并且提前做好各项规划准备。拥有第一级听力的学生,当然最得导师的喜欢,几年后多半是开创型的科研人才。

第二级听力:

能听懂导师交代的事情,并且忠实地执行。但对于下一步该如何计划,却没有太多的想象力和意见建议。这类学生,机缘俱足的话,将来也可能是收获型的学术人才。

第三级听力:

能听懂导师交代的事情,但是执行过程中往往马马虎虎、大打折扣。拥有第三级听力的学生,导师只能交代他去做简单的事情,并且还要有随时为他善后的准备,你说这种学生导师能不生气吗?

第四级听力:

这类学生是最令导师崩溃一种,是完全听不懂或根本不听导师的指示,完全凭着自己的想像胡乱处理,结果当然是一地鸡毛。

所以,为避免经常挨批评,你不防先从练习“听”力开始入手。万事开头难,但万事也莫怕,因为,过了桥,就翻篇了!

最后,将苏轼的一首《定风波》送给入门的研究生们,我们共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