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心向未来,别提过往!
京东商城网购的《白城恶魔》到了,埃里克·拉森的作品,背景是1893年芝加哥的世博会,主人公伯纳姆是位有名的建筑师,关于这本书是怎么做到史上最恐怖的犯罪实录,我是有许多期待。按我年轻时的性格,熬夜也会把一本书看完,前提是读了本能让你情景入戏的作品,开篇拉森用了很细腻的文字,来渲染当时的主人公伯纳姆如何成就了芝加哥,使之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牛掰的城市之一,当然我们还要感谢翻译这本书的徐佳雨老师,文字细腻、华丽、通畅,使这本厚厚的书籍,在我这里变成了一块浓郁纯香的黑巧克力,韵味十足。我理解中的美国小说,通常有一种聆听“爵士乐”的感觉,叙事风格与国内某些文学大师完全的不同,角色常常会具有骨子里的一种姿态,我理解是爵士舞者的那种骄傲和顺畅的节奏感,当然用文字呈现在眼前,依然可以让人有跃跃欲试的现场感。我算是一个老书虫,通常一本书翻个十几页,就能品出它是不是我的菜,是否值得自己狼吞虎咽下去。
最近天气变化无常,也难怪,黄历牌上讲是立冬了,哪里看得到雪花,街面上只有零星的落叶做摆设,要我说:这里的冬天就是“二椅子”似的季节,让人和城市都尴尬。我还是喜欢北方的四季分明,到了哪个阶段,大自然就会呈现出不同景象。如此比喻成人性,南方的天气显然过于暧昧,事事不清不楚,没错,人与人相处,内心里浮想联翩也算是一种享受,可现实终究是残酷的,没有人可以一直傲娇下去。而真实感的自我,在这个世界上犹为珍贵,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自己,为了一些华而不实的虚荣放弃了本该独立的自我,继而在伤痛中艰难的啜泣疗伤。所谓“人间不值得”的丧,就是最典型的一种病态。我从来当人生是一种灵魂附体似的体验,每一段看似不期而遇的人或事,皆是无序而偶发事件,你非要用“命运”和“缘份“来注解,多少会有些牵强。不是所有美好的事情,都会降临在自己身上,这世上哪里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如同春天在泥土里栽下去的种子,你若不倾力付出,也别期望会收获果实。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最难拿捏的就是彼此之间的“度”。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下来,经历的就是不折不扣的农耕文化,资源少人口又多,能不能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在中国开“自助餐厅”,最好做,也最难做,因为你几乎不用担心食客的来源,可是你又要担心无节制的大胃王,他们往往是会用健康和生命来消耗你的成本,直到你血本无归的关门大吉。我最多也在自助餐厅吃过4例牛排,那种交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的丑态,其实事后每次都会很自责,可这已经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资源私有化的一种贪婪。国人对文化的摄取,还是仅限几位老者所著的经验之谈,有点屌性的人,无论学历高低,开口闭口就是:孔子曰、老子的“道”、孙子的“法”。。。。;要不就是满嘴各种“儒家思想”或是“厚黑学”的人生大道理,把自我硬生生的包装成为一个精神上穿着长袍的孔乙己,实际现实生活中,却活成了一个擅长用嘴炮自我安慰的阿Q。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并非一无是处,只是这种生硬,粗暴的断章取义,对一个时代的发展来看,并非是件好事。行了,别一大早就唠哩唠叨,招人讨厌。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你一个街边蹲着啃瓜皮的小老百姓,就别在这椤充大瓣蒜了。杞人忧天,是怕见真龙。你这又是唱的哪一出?
旧情人,已经不是情人了;前男友,前女友,也不是男伴和女伴了;别再提“曾经”和“想当初”了,早起用冷水洗洗脸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你正活在当下,无论你是否愿意珍惜和把握,这眼前的一切,转瞬就会成为“过去”和“曾经”。你哪里还会有选择,连你自我解嘲的傻笑,一转身都会成为时间录影版的老照片,任由岁月侵蚀,发黄,变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