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善骁·寝宫内的座钟——灯下读史

古代历史上出过两个最有名的皇帝,一为隋炀帝,一为唐太宗。对于隋唐盛世来说,这是两个永远绕不过去的名字

细细剖析,两个皇帝的出身经历还真十分相似:同是出身于豪门贵族的人中麟凤,在家中排行皆为老二,都是跨越了挡路在前面的长兄而登上帝座,而且又都是抢班夺权取代了父王的位置。更巧的是,人生终点也是不谋而合地一致,两个皇帝都死于五十岁。

人生道路的起点不相上下,而且就父亲创造的条件和时代安排的机会而言,隋炀帝更优于唐太宗。然而唐太宗是以德才兼备、政绩卓著而成为千古一帝,隋炀帝却因骄横跋扈、天怒人怨则沦为千古罪人。

两个历史巨人的差距在哪里?对此史家早有评说。不过就一个胸无点墨的行外人看来,差距就在二者寝宫内摆放的两口钟——唐太宗摆的是警钟,而隋炀帝摆的是丧钟。

其实历史上背负着数不清骂名的隋炀帝,并非一个昏庸无能、毫无建树的皇帝。他碰上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而且遭他谋害的父皇给他安排好了一切条件,既为他准备了广袤的国土、充盈的国库和强盛的国力,又很早就着意培养他,并让他做了一次率军南下去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性表演。

隋炀帝建东都,开运河,筑长城,加上连年的大规模的巡游,无休无止的劳役和越来越重的赋税,已经把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但是随着皇位年复一年地坐下去,隋炀帝的骄奢淫逸的心理却越来越重了。为了炫耀武功,他不顾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三次发兵进攻高丽,致使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王朝摇摇欲坠。醉生梦死的隋炀帝,对外面的情况是雾里看花,身边的佞臣也不以实情相告,谎称造反的农民“渐少”。

掩耳盗铃的言行,毕竟只能自欺欺人,江河日下的形势已经不允许隋炀帝停留在北方了,于是他准备弃洛阳逃江都(今扬州)。即使处于山雨欲来、风声鹤唳的险境,这个出风头成癖的皇帝仍念念不忘令江都造龙舟送到洛阳。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隋炀帝从东都去江都,对他来说,第三次“南游”已不复是逍遥游,龙舟已经驶进了人生的死海。

大业十四年(618年),他即位的第十四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虎贲郎将司马德戡、元礼和监门直阁裴虔通等发动兵变,煽动军士攻入江都宫。隋炀帝换装潜逃,被捕获后,在叛军面前承认有罪于天下,要求饮毒酒自尽。遭叛军拒绝后,为免刀伤,隋炀帝自解巾带,终被勒死,时年五十岁。

天理昭彰,恶有恶报,对隋炀帝的报应姗姗来迟,但终于来了。十余年的胡作非为,倒行逆施,这个被《隋书》称为“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的天下罪人,终于恶贯满盈,被历史判处了死刑。

摆在隋炀帝寝宫的是一口丧钟,铭刻着肆意妄为、独断专行八个大字。隋炀帝即位后的第三年,大臣高颎、贺若弼、宇文弼三个人私下议论他在一些事情上犯了错误:当时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带着随从前来朝见,他下令修建了一个足以容纳几千人的大帐篷来迎接他们,未免过分豪奢;他迷恋音乐和杂技,有沉溺享乐的倾向。有人遂向隋炀帝打了小报告,令他勃然大怒,即以诽谤朝政之罪诛杀大臣。

自此他刻意绕开正常的官员任免程序,任用一群级别很低的官员参与决策,建立了一个对自己俯首帖耳的小集团。这批亲信缺乏政治背景和远见,深知自己的命运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心意,一切听任皇帝指挥,使隋炀帝实现了更高程度的集权,导致隋朝政治生态的严重恶化。

当陈朝降臣虞世基被隋炀帝任命为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后,他受宠若惊,惟命是从。隋炀帝在位末期,各地汇报起义军情况的消息不断传来,虞世基接到奏报后一律加以修改,把坏消息统统删掉。一次由于虞世基疏忽,让隋炀帝在一份奏报中看到,黄河以北有几十万起义军投降了朝廷。隋炀帝就问虞世基:一次就有几十万人投降,天下有这么多人造反吗?虞世基轻描淡写地说:老鼠再多,又何必担心呢?轻轻地把这件事掩盖了过去。

在深知帝心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怂恿下,隋炀帝决意乘龙舟前往江都。右候卫大将军赵才前去规劝,欲加以阻止,于是触犯了龙颜而遭禁闭。一个不怕死的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当天就被杖杀于朝堂之上。另有一个从九品官员、奉信郎崔民象拦驾,忠言启奏,隋炀帝闻言怒火中烧,下令“先解其颐(下巴),然后斩之!”当队伍行至汜水关,又一个从九品奉信郎王爱仁,上表请求皇帝回西京大兴,隋炀帝当即手起刀落,将他斩杀。

挡驾上书的三人皆为小官,但却无一高官胆敢上前阻拦。除了小吏,还竟有一些“爱国”的布衣草民拦驾劝阻,史书说隋炀帝“至梁郡,郡人邀车驾上书”,这些不知趣的人更是被一一“又斩之”。

从不可一世到遗臭万年,隋炀帝是一切祸国殃民统治者值得一照的镜子。

挂在唐太宗寝宫也有一口钟,但那时一口警钟,铭刻着八个大字:民可覆舟、从谏如流。

专制残暴、为所欲为的统治者虽然能横行一时,却因终究不得人心而激起天怒人怨,即使像隋炀帝那样集全部权力于一身、保安措施又是如此警备森严的国君,曾几何时也落到了国亡家破、身败名裂的可耻下场。由于在后来又亲历了推翻隋朝的战争,使唐太宗更从隋朝短短37年盛衰兴亡的历史事实中,深刻地认识到民众的巨大威力。

唐太宗在其登基伊始,就对身边的大臣们说了一番富有哲理的话:“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盘剥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了人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来,总是由自己造成的。大抵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费财物,引起赋税加重,从而坑害民众。当民众遭受苦难,国家就处于危殆,而国亡则人君丧。我经常想这个道理,所以不敢纵欲。”

为了使唐朝得以长治久安,唐太宗下决心彻底治理这个满目疮痍的新生国家,给饱受暴政、酷刑和战乱祸害的苍生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唐太宗在位时间23年,只稍多于康熙或乾隆执政时间的三分之一,然而却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业绩,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强国,唐朝和世界的交往也进入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

为君之道的精髓,离不开对两个“关系”的处理:一是君民关系,二是君臣关系。历代帝王对这两个关系不仅知之甚少,而且欲知者更少。唐太宗是个例外,他很重视这一问题,并经常与朝臣以此为题进行谈论。

在唐太宗的身边总是站着一位谏臣魏徵,魏徵几乎像一座日夜摆动的自鸣钟,不断地“嘀答,嘀答”作响,絮絮叨叨地忠告着唐太宗——千万不要轻视人民!用威风、愤怒或刑罚来恫吓、镇压人民,或许能使人民一时忍气吞声,表面上表现得恭敬顺从,但是在内心却并不服气,甚至是充满仇视。民愤不在大小,可怕的是失去民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用腐朽的缰绳来驾驭飞奔的马车,其危险性怎么可以视而不见?

把一批像魏徵那样的谏臣置于身边,是唐太宗的聪明或英明之处,这又涉及到他看待和处理君臣关系的问题。对于君臣关系,唐太宗又有一比,这是他对大臣萧瑀说的一番话。他说:“我少年时就喜爱弓箭,得良弓十几张,自以为再不会有更好的弓了。近来给弓工看,工说,均非好弓。我问何故?工说,木心不直,自然脉理都斜,弓固然硬,发箭却不能直。”因此他感慨地说:“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坦言自己并非无所不知,承认自己不是完美无缺,足以说明了唐太宗为什么具有从谏如流的胸襟和容纳异己的肚量。

善于纳谏,从谏如流,是作为帝王的唐太宗最突出的特点。他曾询问魏徵,人君怎样才能明,怎样才是暗?魏徵以“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作答,深得唐太宗的赞同。唐太宗告诫群臣说,中书、门下都是执掌机要的机构,对于有不便行使的诏书、敕令,官吏都应该提出异议。现在只见他们顺从,不见反对。如果单做例行文书的事,那么谁都能做,何必选拔人才来做这些机构的官呢?

警钟和丧钟,使两个皇帝的命运犹如天渊之别。三游江都把隋炀帝送上了一条不归路,他在寻欢作乐的江都宫死于非命,而隋朝也在兴盛之年猝亡,成为历史上又一个短命朝代。贞观之治则让唐太宗留下了千古美名,在他寿终正寝后的千余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怀念,实际上由他所创立的唐朝,也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灿烂的一页篇章。

(0)

相关推荐

  • 【思索】尊重和民主,究竟还有多远?

    2018年第91期 观点引用 一个团队有高层领导者,有中层决策者,也有底层执行者.一个团队的领导力更是核心力量,下面的执行者应该是有建议权的吧! 上面言论里的领导者,无比自信,对初出茅庐的新人或许是空 ...

  • 裴矩的双面人生:在隋朝是奸臣,在唐朝却是忠臣

    裴矩的双面人生:在隋朝是奸臣,在唐朝却是忠臣 原创2020-06-12 19:26·世界大历史 在儒家思想的语境中,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往往会成为一个带有各种标签的纸片人,若"明君" ...

  • 武则天寝宫有一密室,每晚睡觉都会进一次,死后众人才知里边实情

    引言 <载初元年沙州歌谣>:"穆穆圣君,受天之祐.圣皇为谁?神皇圣母".一首民间口口相传的歌谣道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的伟大与独特.的确,在泱泱数千年的历史长 ...

  • 无为后所嗤

    贞观三年,即公元629年的某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对臣下说:"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唐吴兢&l ...

  • 人主与臣下

    人主或者说国君,与臣下或者说大臣,彼此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在唐太宗李世民看来,应该是一种彼此恪尽职守,戮力同心,各尽其职,知无不言的关系.而他的这一观点,在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一次与臣子们的会 ...

  • 谢善骁·历史的困惑——灯下读李斯

    就对秦统一六国的功绩而言,李斯不失为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相国:然而从其人品道德尤其是历史罪孽来说,李斯却是一个狗彘不如并永远为后人唾骂的小人.正是诸如此类的历史的矛盾,构成了一部充满矛盾的沉重史书. 生 ...

  • 故乡的桥影(谢善骁诗文,王运升摄影)

    并非壮美瑰丽的彩虹 老得如锈蚀的古老弯弓 不是一弯晶莹新月 也从无沾光七彩的绚烂 倒像农家废弃的镰刀 何曾享受过月华的浪漫 在我迷蒙的眼帘中 更好似俯首啃草的黄牛 有时我甚至觉得 是低头检物的伛偻老汉 ...

  • 谢善骁·故友重逢,何止是感叹……

    他是一介布衣,但不是碌碌无为的凡夫.他是当年创办<读者文摘>(后易名<读者>).把期刊带进一个新时代的功臣. 他在<读者>主编位置上坐了整整十年之久,把一部完美的成 ...

  • 谢善骁·七夕——牛郎的期盼

    窗前小河牵动思念的涟漪 我把遐想放飞到你身旁 带去我夜夜连续的甜梦 还有那梦醒后期盼的忧伤 人约黄昏后留下无声离殇 漫漫长夜我苦候绚丽曙光 一袭青衣的回眸闪亮双眼 飘飘秀发缠绵在爱的梦乡 清脆笑声把我 ...

  • 谢善骁·我与比我大一岁的庄则栋

    八年了--八年前,庄则栋死了.庄则栋比我大一岁,罹癌去世时仅73岁,可惜了! 生前名噪一时,去世无人问津.这位国乒元老.体坛功臣,前半生过于张扬,后半生未免委屈. 无论如何,现代史上已经留住了庄则栋的 ...

  • 谢善骁·他很平凡,却把生命献给了石油

    锦绣河山美如画 祖国建设跨骏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 头戴铝盔走天涯  头顶天山鹅毛雪 面对戈壁大风沙  嘉陵江边迎朝阳 昆仑山下送晚霞  天不怕地不怕 风雪雷电任随它  我为祖国献石油 哪里有石油 ...

  • 谢善骁·越城区为什么落后于绍兴县

    昨天<晨鸟之歌>发表谢善骏的<筹建绍兴市越城区>一文后,不少读者写下留言或发来微信,谈到对建立越城区利弊的看法.尽管这些看法都已是马后炮,即使是金玉良言也已成为事后诸葛亮,但对 ...

  • 谢善骁·梦里依稀,缪家桥小学的老师们

    章怡和说:往事并不如烟,听似颇有诗意,其实并非现实.过去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是一颗停在夜空的星,必然如烟雾般地很快就飘散了. 往事留下的只有记忆,只有梦.七十年前我的小学老师们早已如烟一样走了,但他们的音 ...

  • 谢善骁·地球上的两场激战——闲聊清史

    17世纪上半期,地球上有两个地区正处于兵戎相见.你死我活的激战中.一个地区就是中国内陆,一股由奴隶制初期向封建制飞跃的清帝国军事铁流,从东北进关,攻陷北京.旋即又挥师南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腐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