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经方应该抓病机还是抓方证?
学经方应该抓病机还是抓方证?中医人当然我都要!(文末附打印版)
经方学苑
经方的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是辨证取方抓病机和以方统证抓主症两种思维模式,不管你更pick哪一个,两者都缺一不可。下面小编分别从证-方、方-证两个角度为大家总结了对应表格,快来收藏保存随时查询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打印版吧!
太阳中风表虚证方:桂枝汤
解肌发表;阴阳双补;补虚、温中、止痛方:桂枝汤
太阳中风表实证方:麻黄汤
苦温解表专通任督二脉、还魂方:麻黄汤
黄汗浮肿、热渴方: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咽肿痛少阴伏火方:甘草汤
补阳、心阳虚不足方:桂枝甘草汤
胃逆浊冲方:半夏散
食已即吐方:大黄甘草汤
失精神散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木郁克土、脾虚方:小建中汤
咽痛脓痰方:桔梗汤
身沉重兼浮肿、汗出恶风方:防己黄芪汤
虚烦证方:栀子豉汤
喘息浮肿水郁卫闭方:甘草麻黄汤
主热利方:葛根芩连汤
腰以下肿利小便方:防己黄芪汤
邪热壅肺方:麻杏石甘汤
热利方:黄芩汤
急性外感热病方:黄连解毒汤
补阳虚方:桂枝甘草汤
酸甘化阴、补阴虚方:芍药甘草汤
脾阳虚基础方:理中丸
肾阳虚方:干姜附子汤
失精填精方:天雄散
太阴中风血痹虚劳方:黄芪建中汤
肝阳虚方:吴茱萸汤
少阳病、津亏虚热、里虚兼表、半表半里基础方:小柴胡汤
太阴病方:四逆辈
少阴病寒化方:四逆汤
少阴病热化真阴不足、阳明湿热耗伤营血、虚性兴奋方:黄连阿胶汤
厥阴病寒热虚实夹杂方:乌梅丸
少阳病兼表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病兼里实方:大柴胡汤
少阳病兼脾胃虚寒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少阳病兼心胆不宁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热入血室方:小柴胡汤(经期感冒)
太阴虚证腹痛方: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病腹痛(大实痛)方:桂枝加大黄汤
少阴阴盛格阳方:通脉四逆汤
少阴病阴盛戴阳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
少阴病阳虚水泛方:真武汤
阳虚寒湿身痛:附子汤
虚寒下痢便脓血方:桃花汤
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方:黄连阿胶汤
少阴病阴虚有热、水气不利方:猪苓汤
少阴病兼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肝胃气滞方:四逆散
少阴客热咽痛方:桔梗汤
少阴客寒咽痛方:半夏散及汤
血虚寒凝致厥方:当归四逆汤
厥阴热利方:白头翁汤
病后腰以下浮肿方:牡蛎泽泻汤
气阴两伤低热方:竹叶石膏汤
辛温解肌、项背僵痛刚痉方:葛根汤
百合病方:百合地黄汤
热盛伤津口渴方:栝楼牡蛎散
狐惑病方:甘草泻心汤
阳毒方:升麻鳖甲汤
风湿历节病方:桂枝芍药知母汤
寒湿历节病方:乌头汤
中风痱第一方:小续命汤
太阴中风四肢病血痹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阴阳两虚失精证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虚劳不眠、饮邪虚热方:酸枣仁汤
阴虚火旺虚烦不寐方:黄连阿胶汤
心阳虚不寐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脾虚痞满不寐方:半夏泻心汤
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水热互结伴失眠方:猪苓汤
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方:炙甘草汤
邪去正未复之失眠方:竹叶石膏汤
脾肾阳虚不寐方:干姜附子汤
虚劳挟瘀血证方:大黄蛰虫丸
寒饮郁肺咳嗽上气方:射干麻黄汤
浊痰壅肺方:皂荚丸
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方:麦门冬汤
肺痈邪实气闭方:葶苈大枣泻肺汤
风热水饮内作咳嗽、目如脱妆方:越脾加半夏汤
肺痈脓成方:苇茎汤
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气逆上冲:奔豚汤
奔豚证属阳虚感寒:桂枝加桂汤
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方:栝楼薤白白酒汤
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方:人参汤方
胸胃脘气滞方:橘枳姜汤
水饮兼气机不畅方:茯苓杏仁甘草汤
寒湿痹痛甚方:薏仁附子散
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
寒(饮)痰方:赤丸
阴寒痼结方:乌头赤石脂丸
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
腹满胀重于积方:厚朴三物汤
虚寒性腹满痛方:大建中汤
寒实内结方:大黄附子汤
寒疝腹痛方:乌头煎
血虚水盛方:当归芍药散
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
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方:苓桂术甘汤
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
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
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
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
下寒上燥小便不利方:栝楼瞿麦丸
小便不利:
湿热瘀结小便不利方:蒲灰散
郁热伤阴小便不利方:猪苓汤
风水夹热方:越脾汤
皮水方:防己茯苓汤
气滞脾弱方:枳术汤
虚寒性吐血方:柏叶汤
虚寒性便血方:黄土汤
热盛出血方:泻心汤
下血虚衰强壮止血方:胶艾汤
胃虚有热呃逆呕吐方:橘皮竹茹汤
肠痈未化脓方:大黄牡丹汤
肠道瘀脓方:排脓散
上部有脓方:排脓汤
阴狐疝气方:蜘蛛散
癥瘕方:桂枝茯苓丸
血虚出血吐血脱血方:胶艾汤
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方:当归芍药散
胃虚寒呕逆方:干姜人参半夏丸
血虚热郁小便不利方:当归贝母苦参丸
气血郁滞腹痛方:枳实芍药散
瘀血内结腹痛方:下瘀血汤
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方:竹叶汤
梅核气方:半夏厚朴汤
脏燥病方:甘麦大枣汤
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方:温经汤
缓急止痛方:芍药甘草汤
补津液虚伤、温散寒邪方:桂枝新加汤
肺阳虚方:甘草干姜汤
阴阳两虚方:芍药甘草附子汤
心阴阳两虚方:炙甘草汤、建中汤
肾阴阳两虚方:肾气丸
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
少腹蓄血证方:桃核承气汤
寒热错杂痞满证方:半夏泻心汤
痰气痞证方:旋覆代赭汤
水结悬饮、痞满胁疼、决水方:十枣汤
阳明经表里俱热方:白虎汤
阳明腑实证方:承气类方
阳明脾约证方:麻子仁丸
湿热黄疸方:茵陈蒿汤
退黄方:陈茵五苓散
阳黄兼表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肝胃虚寒上逆方:吴茱萸汤
补先天之方:肾气丸
太阳伤寒表实证:麻黄汤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
小寒不解、又营卫之气不足、处中间状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太阳风寒表实、少阳胆腑湿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纯表寒:麻黄汤证
表寒入里化热:大青龙汤证
寒多热少: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寒少热多: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表水: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越婢汤
风水:越婢加术汤证
肺水: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项背强紧紧:葛根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兼阳明胃逆者: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合太阴水饮、外寒里水寒水射肺:小青龙汤
太阳经脉不利兼阳明里热者:小青龙加石膏汤证
太阳经脉不利兼少阴里虚寒者:小青龙加附子汤证
肺热脾寒:麻黄升麻汤证
阳明胃热气逆与太阴里虚寒相合:黄连汤证。
太阳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
太阴中风:桂枝人参汤证
太阴脾寒重:理中汤证。
太阳中风少阴表虚证: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风兼阳明里热者:瓜蒌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兼阳明里实者: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
太阳中风兼经脉不利、项背强紧紧: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邪陷胸膈中风兼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邪陷胸膈脉促胸满:桂枝去芍药汤证
太阳病兼心阳虚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心阳损伤心下悸、欲得按、其人叉手自冒心者:桂枝甘草汤证
心阳损伤心悸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太阳中风痰饮水湿扰心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脾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胸水:十枣汤证
胃水:茯苓甘草汤证
膀胱水:五苓散证
肾水:真武汤证
肠水:己椒苈黄丸证
下肢水:牡蛎泽泻散证
脾虚水停(水邪阻遏太阳经腑气、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脐下水停欲攻冲上逆:茯苓桂枝大枣甘草汤证
阳明里热证、热偏上焦热郁胸膈:栀子豉汤证。
阳明里热证、兼胃逆、水饮:栀子生姜豉汤证
阳明里热证、兼中气虚:栀子甘草豉汤证
阳明里热胃实者、兼心烦腹满卧起不安:栀子厚朴汤证
阳明里热胃实者:枳实栀子豉汤证
阳明里热兼有太阴脾寒:栀子干姜汤证
阳明里热偏中焦:白虎汤证、白虎加人參汤证、竹叶石膏汤证
阳明里热偏下焦、水热互结膀胱:猪苓汤证
热在肠腑:白头翁汤证
热伤肾阴、心火独亢、水火不济:黄连阿胶汤证
阳明里实与“气”结成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阳明里实兼肾阳虚:附子泻心汤证
阳明里实与“水”结、水热互结:大陷胸丸证和大陷胸汤证
阳明里实与“痰”结:小陷胸汤证
阳明里实与“糟粕”结: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蜜煎方证
阳明里实与“血”结:桃核承气汤证、抵挡汤证、抵挡丸证
少阴病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小建中汤
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
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
少阴里虚寒扶阳保命:四逆汤类方: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
胆腑湿热郁结黄疸:栀子柏皮汤证
胆腑湿热兼阳明里实:茵陈蒿汤证
胆腑湿热合肠腑湿热:葛根芩连汤证
肠腑湿热:白头翁汤证
调达人体半表半里枢机:柴胡剂为主
少阳病核心:小柴胡汤证
调达人体半上半下枢机:三泻心汤为主
三泻心汤构基: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少阳太阳合病:柴胡桂枝汤证
少阳太阳太阴合病: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阳明里实:柴胡加芒硝汤证和大柴胡汤证
少阴阳郁:四逆散证
厥阴神志症状: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少阳胆腑郁热凸显:黄芩汤证
少阳胆腑郁热兼胃逆水饮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太阴里虚寒水饮与阳明里热结:半夏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水饮重表寒束缚:生姜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与阳明里热结:甘草泻心汤证
太阴里虚寒:甘草干姜汤证
太阴里实证:三物白散证、瓜蒂散证
太阴津血不足:芍药甘草汤证、小建中汤证
越婢汤:肺热风水
越婢加半夏汤:肺胀咳喘
旋复花汤:肝着:常欲捣其胸
黄芪桂枝五物汤:血痹
奔豚汤:肝气奔豚
茯苓杏仁甘草汤:饮阻气塞
小青龙加石膏汤:寒饮咳嗽兼热
麦门冬汤:肺阴虚咳逆
半夏厚朴汤:咽干异物
生姜半夏汤:饮气呕逆
栝蒌薤白白酒汤:胸痹
木防已汤:膈间支饮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芒汤:阳虚饮盛
百合方
竹叶汤:产后外感
厚朴麻黄汤:咳嗽胸满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热利
甘草泻心汤:狐惑
泻心汤:吐血:火热上冲;吐血不止
黄土汤:虚寒下血
柏叶汤:虚寒吐血
大黄牡丹皮汤:肠痈
下瘀血汤:产后干血;干血著脐下
大黄甘遂汤:水血结在血室;产后水与血相结
芎归胶艾汤:漏下胞阻
温经汤:漏下经寒
甘麦大枣汤:脏躁
白头翁汤:热利
紫参汤:肺痈下利
大承气汤:里实热内结
小承气汤:里实热下利
厚朴大黄汤:里实热腹满
大黄甘草汤:里实热呕吐
栀子大黄汤:里实热黄疸
泽泻汤:痰饮眩冒
苓桂术甘汤:痰饮脾虚
小半夏汤:痰饮呕吐
小半夏加茯苓汤:痰饮心下悸
茯苓泽泻汤:停饮呕吐
四逆汤:阳衰阴盛
通脉四逆汤:阴盛戴阳
桂枝芍药知母汤:历节阴伤
乌头汤:寒盛历节
大建中汤:寒疝腹痛
甘草干姜汤:虚寒肺痿
升麻鳖甲汤:阴阳毒
葶苈大枣泻肺汤:肺痈
桔梗汤:肺痈
排脓汤:肠痈
甘遂半夏汤:留饮;留饮难去
泽漆汤:邪盛正虚;积水而喘
大黄硝石汤:黄疸;里实热甚
土瓜根散:经水不利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
当归芍药散:妇人腹痛
葵子茯苓散:妊娠水肿
五苓散:下焦水饮
蒲灰散:小便不利
诃黎勒散:气利;滑脱失禁下利
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
当归散:血弱有热;保产安胎
半夏干姜散:中焦寒饮;呕逆胸满
当归生姜羊肉汤:血虚寒疝
蜘蛛散:肝寒疝气
薏苡附子散:胸痹急证
硝石矾石散:黑疸
茵陈五苓散:黄疸湿重
滑石白鱼散:小便不利
鳖甲煎丸:疟母
薯蓣丸:虚劳诸虚
大黄庶虫丸:虚劳干血
乌头赤石脂丸:心痛寒盛
麻子仁丸:脾约
已椒苈黄丸:肠间水饮
半夏麻黄丸:水饮心悸
乌梅丸:蛔厥
桂枝茯苓丸:妇人癥病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寒呕
皂荚丸: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
竹皮大丸:产后发热烦呕
栝蒌瞿麦丸:上热下寒
赤丸:寒饮厥逆
最全中医经验总结(赶紧抄下来,慢慢学习)
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
缩尿益智桑蛸 (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
疏肝莫忘麦芽 (我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
闭经还须归芍 (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
崩漏海蛸茜草 (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久病及肾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
百病挟痰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
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 胃气喜降
脾喜燥而恶湿
怪病多由痰作祟,
治痰无需只祛痰,
贵在治气以为要,
气顺则津液自行,
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
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
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
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
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
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
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
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胁痛)
《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
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
(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善噫者,脾病也。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 有质之邪;
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
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
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
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
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
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
暑有阴阳之分。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
疹是太阴风热。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
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
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
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
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
少火宜升,壮火宜降。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医方集解》。
1.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寿世青编》
2.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同上)
3. 养心莫过于寡欲。——《医学入门》
4.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折肱漫录》
5.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老老恒言》
6.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同上)
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医学入门》
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景岳全书》
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
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
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
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二阳之病发心脾.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
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
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
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
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
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血不利则病水
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建议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如何辨证呢?
系列名称 : 详解伤寒论398条113方
单节名称 : 白通汤与白通加猪胆汁汤
问:马老师好,我想问一下,无明显的表证、里证、半表半里,就是头发看着比较稀少,也不掉头发,能不能中药调理,是一个30岁左右的男性。
答:这个问题呢,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比如经常有人问,说临床上见到一个患者什么症状也没有,没有口干没有口苦,也没有鼻塞流鼻涕喷嚏,怎么辨证?
其实我们要问的症状,有,就是阳性的症状,没有就是阴性症状,同样有意义。可以作为排除法,比如问,有没有鼻塞流涕打喷嚏?有鼻塞流涕打喷嚏,考虑表证。没有鼻塞流涕打喷嚏,不就除外表证了吗?
如果患者大便小便都很正常,那就说明里证也不典型,那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排除表证、排除里证,就是半表半里证。
病性方面,也可以用排除法。
临床上问患者,口渴吗?不口渴,不欲饮水,或喜热饮,说明没有热证,没有热证就属于阴证。大家还记得《伤寒论》第27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说明自利而渴者属阳明,自利不渴者,就属于太阴。还有“渴者,属阳
明”。可见渴是阳证的特点,不渴,说明不是阳证,那就是阴证。
所以临床当中患者说什么症状也没有,没有口干口苦,大小便没问题,没有流鼻涕喷嚏鼻塞,看似没有症状,其实就是症状。所以临床当中,我们觉得无症可辨的时候,其实还是有症状可辨的,只不过我们有没有关注过。包括舌诊、脉诊,都还是能够给辨证提供依据的。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常常扪心自问,我的文章,能给读者带来什么?
思来想去,我觉得,我唯一能做的,是带给读者对中医文化的感知。
感受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精神,延续一种血脉。
让中国的传统医学,在新时代里,砥砺前行。
闲言少叙,我现在要跟你说这个话题,就是一种中医文化的再现。
我想说的是,我们体内的阳气,必须要“收得住”。
收住阳气,我们气定神闲。阳气收不住,飘上去,杂病就冒出来了。
7
我给你讲个例子吧。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余听鸿。这是一个非常美的名字。
此人大名叫做余景和,生于1847年,卒于1907年,听鸿是他的字。他是晚清的一代名医。当时,由于他医术高明,故而百姓都叫他“余仙人”。
他有一部专著,叫做《诊余集》。我说的这个故事,就源于《诊余集》。
有一天,余听鸿被急促的敲门声吵醒。
打开门一看,是常熟寺附近一家木梳店的老板。
来人急切地说,务必请余仙人到家中一趟,诊资不是问题,只要能救人一命即可。
余仙人打点好形状,随之而去。
到了患者房中,见识多广的余听鸿,也是眉头一皱。
原来,患者姓余,是老板的儿子,也就是二十多岁。让人触目惊心的是,他的嘴里都是血!
原来,这个人从早些时候开始,出现了牙龈出血现象。别人牙龈出血,都是点到则止。他不,出血非常多,医案记载是“血流盈碗”,淌了一碗血啊。而且,伴随牙龈的萎缩、腐烂。
与此同时,患者面红目赤,一派火势上炎之象。
余听鸿看过前医的方药,多为清热去火之品。
这时候,患者的父亲催促:“余仙人,犬子病如此状,您有何高见?我膝下仅有这一子,将来还指望他继承家业。还望您快快救他”。
余听鸿则不紧不慢,把鼻子凑到患者嘴巴旁边,闻了闻。
接着,和患者聊天。说的尽是一些家长里短,无关紧要之话。一边说,一边拉着患者的手,不住地抚摸。
这一切,更让患者家人着急。心想,这余仙人到底要做什么法事啊?
接着,看余听鸿切脉。
良久,余听鸿直起身来道:“此乃少阴龙火上燔,当导龙入海”。
于是,余听鸿安排,立即用肉桂五分,做成小药丸,让患者空腹服下,接着再喝下一碗粥。
家人一听,马上照做。
接着,余听鸿写了一个配伍。这个配伍如何组成,医案里未曾明言,只不过说是“甘凉咸寒滋降”之品。后世医家推测,无外乎熟地、麦冬、山茱萸、龟甲、鳖甲之类。因为这些,是滋阴降火的常用药。
最后,余听鸿嘱咐,用生附子和麝香两味药,做成小药饼,外敷在左脚心的涌泉穴上。
结果,不多日,患者完全不出血了。牙龈逐渐有所恢复,面红目赤之感也消失了。
患者家人特别高兴,史载“欲赠半数家资”。余听鸿坚辞。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啊?我用我粗鄙的中医知识,给您简单解析一下。
还是那句话,如我开篇所说,阳气是不能“飘起来”的。阳气一旦飘起来,杂病就呼呼呼地冒出来。
显然,上文中的患者,就是阳气“飘起来”了。
你看,这个人面红目赤,牙龈出血。这个现象是热象无疑。但是,余听鸿通过望诊、闻诊,问诊,以及切诊,发现患者的所谓热象,是虚假的。他的真正问题,在于真阳亏虚。
因为,通过望诊,余听鸿发现,患者神情淡漠、精神不振。
通过闻诊,发现患者说话声音低微,口齿间没有臭秽之气。
通过问诊,发现患者言语缓慢,没有半点燥象,而且自述畏寒肢冷。
通过切诊,发现患者脉象重取无力,而且手足不温。
所有这些信息,余听鸿都收集到了。很显然,这是一派阳气虚馁之象啊。
到这里,问题很清楚了——患者肾中真阳不足,一派寒象,这就把仅剩下的不多的阳气,逼迫到头面,形成头面的热象。实际上,这就是上热下寒。一切,都是肾阳不足所致。
这时候怎么办?要引火归元。如何引?余听鸿首先用的是肉桂。肉桂是温补肾阳的一味药。真阳得以补充,则下焦寒邪得以清散,上浮的阳气就不会被逼得“慌不择路”,于是安心返回下焦,这就能让头面的火热之势得以缓解。
后来,余听鸿用生附子和麝香来外敷涌泉穴,也是这个意图。
但是,上头的虚火,你总得管一管啊。不能说只治本,不治标。要标本兼治才行。于是,用“甘凉咸寒”之品来滋降,清头面虚火。
这样一来,患者的问题就得到很大改善了。
所有这些,是我对这张医案的解读。当然,这是我自己一个人的看法,也许学界有不同的意见,那就欢迎大家留言批评。
那么,从这个故事里头,我们能得出什么启示呢?这就是由于阳气不足所致的上热下寒现象,是真实存在,不能忽视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有些人,手脚冰凉,畏寒怕冷,结果却容易口腔溃疡,溃疡处疼痛万分,而且红肿明显。还有的人,身体虚寒,却偏偏心烦耳鸣,夜寐不安。有些人更离谱,一点凉的不敢吃,甚至到了冬天连凉水都不敢碰,结果嗓子反复上火。所有这些,我们都该考虑一下,是不是阳虚导致的虚火。这就是所谓阳气“飘起来”了。
阳气,本来就该老老实实藏在肾中。肾主封藏啊,它天生就该封藏阳气的。你看肾的繁体字,上半部就当“坚固”讲,可见肾的天职,就是藏。如今,肾气亏虚,肾阳不足,它藏不住那一点点阳气,反倒让它们飘起来,那当然是杂病丛生啊。你说是不是?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这个道理。
这个时候怎么办?引火归元,把阳气补起来,肾气强起来,阳热降下来,然后再老老实实的藏起来。人体,就安生了。道理很简单。至于说操作方法 ,古人往往用肉桂等中药材研末,加点料,最简单的就是用水,做成药饼,外敷脚底。有的时候用肉桂,有的时候用山萸肉,有的时候两者一起用。这是较为常用的做法。至于说余听鸿的用生附子外敷,现在做的人少了。
总之,阳气这个东西,要稳,要收,要藏。我们古人讲人要沉得住气,意思也就是要收住阳气。这是中华传统医学给我们的启示,我们不得不重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