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过大年 || 子若轻尘
文/子若轻尘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最重要的一天仍然是过年。好像平时的日子都是在为过年积攒了似的,所有的好吃的,所有的好做的,所有的重要东西都留在了岁首年尾过大年的这一天。
气氛就不要说了,心情就不要说了,就连那种喜笑颜开的忙忙碌碌,也无不向人们展示着过年的与众不同和美好。
过年,其实有着许许多多的讲究,亦有一套完完整整的程序。当里里外外收拾的焕然一新以后,前前后后安排的妥妥贴贴以后。年三十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贴春联。春联在我们这里又叫对联、对子,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其起源于商周时的桃符。
相传每当金鸡长鸣的时候,夜里游荡的鬼魂就会回到一座长满桃树的大山上,守山的两个神仙一名神荼,一叫郁垒。如果鬼魂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情,二神就会将之捉去喂虎。天下之鬼都畏惧神荼郁垒甚于猛虎。于是过年的时候,民间就用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模样立于门旁。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贴春联。
春联的内容尽管五花八门,但是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大多都是显示对来年的希冀和过年的美好。小时候在乡间过年,我都要早早地拿着裁好的红纸和香烟,毕恭毕敬地到隔河的村里面请一位老先生给我家写对联。先生七十有余的年龄,但鹤发童颜,红光满面。其大笔一挥龙飞凤舞,围观的人啧啧称道、连连叫好。于是老先生就会面带得色,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对联一贴到门上,意味着过年的序幕就正式拉开了。女人们早已在厨房里操持美味佳肴,男人则开始堆火塔,挂灯笼。因为过年的重头戏是夜里,所以这两项内容就成了重中之重。
记忆中孩提时的灯笼没有现在的那么好看,就是玻璃灯罩子里面一个煤油灯,为了渲染红红火火的气氛,在玻璃罩上贴一个小红联曰:明灯高照。那时那地没有电,这盏光华四射的小灯笼在黑漆漆的年夜里真是魅力无穷!
接下来要把院里院外清扫的干干净净,在院子正中用木炭堆一个大火塔,这是一种技术活不是经验丰富的人根本干不了。堆火塔时,下面用砖块砌一个底座,再用横条的炭块一层一层垒起来,最里面竖立着引燃木炭的木柴。
塔既成,通高约一米,周长可达一围,玲珑剔透,巧夺天工。午夜时分,火塔一燃,烈焰冲天,预示红火兴旺会整整一个来年。
随着大人的忙碌和孩子的欢笑,不知不觉大年夜就到了,每一家的窗口以致院子上空都飘满了让人馋诞欲滴的味道。这样的时候,也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过年开始了。
整一桌子菜,煮几大盆肉,当然必须要佐以美酒。乡里的过年比城市更多了一种热热闹闹的气氛,尽管现在已经很少了小时候的土炕和大锅,但一家人围在一起互相祝福觥筹交错。那种其乐融融的亲密无间是在大饭店里吃年夜饭过年所感受不到的。年夜饭还没有吃完,小孩子就坐不住了,开始围着燃烧的火塔奔跑、欢跳。
爆竹点燃了,焰火升天了,不移时,天空和大地便沉浸在一片五颜六色和震耳欲聋之中。这个时候老家还有一个内容就是点香敬神。大人们会在橱前,炉子旁一些自认为重要的地方恭恭敬敬地烧一炷香。然后双手合十默默地祈福,仿佛一年的希冀,一年的好运气,都包含在这一炷香里。
过年讲究熬年,熬年就是不眠。而且,一熬就是一整夜。小时候过年很少有电视机,自也没有看春晚的习惯。据说这一夜如果能一夜不睡熬到天明,来年就会大吉大利一年通顺。于是,年夜里放爆竹,玩牌,到左邻右舍串门、送祝福就是必不可少的事情。那份随意,那种欢喜,总是觉得今非昔比。
年夜之后,紧接着是正月初一,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主题是吃饺子。初二开始就走亲串户给老者拜年,给孩子压岁钱。这样的过程一直延续到初七的小年和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直到二月二龙抬头,过年的喜庆才算告一段落。
可是,年的气氛虽然告一段落,年的味道,年的喜气,仍然会余音绕梁经久不绝。
其实,过年就是过一种心情吧!忙忙碌碌的过年也就是那么一天一夜,但腊月的大操大办,正月的迎来送往,和除夕夜的欢笑满堂,组合在一起,就编织成一张快快乐乐的网。这样一张无处不在的网,就是此时此刻过年的模样。
雪小禅说:“喜欢过年,越来越喜欢。年龄长了,过去不喜欢的东西会渐渐回归。年味里,是日常,是烟火,是红火的世俗心”。是啊!过年了,年龄也渐渐长了,距离上一个过年仿佛是不经意之间,但一晃已经三百六十五天。
既然岁月今天过大年,不如把所有不喜欢的就都抛在一边。让这个年欢欢喜喜中过的与众不同,让这个年在快快乐乐里过的风情万种。
关注 “百荷书房”,阅读全本小说和作者文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