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懂卫气循行的路径,至关重要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天周二十八宿,而一面七星,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阳主昼,阴主夜。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行于周身五十周是怎么确定的呢?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同一位置,不同时间,看到太阳所处的位置也会不同。自转一圈,可以看到周天二十八星宿,以此定位太阳所处周天二十八星宿的位置。通过二十八星宿定位,划分黑夜白昼。
白天的时候,卫气行于周身,夜晚的时候,卫气行于五脏。
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二舍......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白天行周身(阳)二十五周,又余十分身之二。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夜晚行于五脏(阴)二十五周,又余十分脏之二。
日行一舍,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
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
日行十四舍,夜行十四舍,合为二十八星宿。
以上是卫气之行于内外的规律。同时卫气循行的路径是: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循项下足太阳......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其散者......下足少阳......别者以上至耳前......注足阳明以下行......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太阳——少阳——阳明——阴分,周而复始。
卫气既然日行于外,夜行于内,又为什么会有【太阳——少阳——阳明——阴分】这样的循行路径呢?实际上无论内外,皆有太阳、少阳、阳明、阴分。这些名字应有其固定位置,是人气不同时间所循行的外部路径和内部路径。
路径自上而下,再由下而上,同时由里及表,再由表走里。
如果卫气运行受到阻碍,就会出现经络空虚,血气运行失常的情况。
有哪些因素影响卫气的运行?
风雨寒暑、阴阳息怒、饮食居处。说白了就是自然环境变化,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坐卧、衣食住行、情绪,都是造成卫气运行不畅的原因。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腧,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风为阳邪,阻碍卫气运行,则郁而化热,导致皮肉疮疡。
如果寒气与太阳惧入呢?同样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风寒之邪自太阳而入,因此张仲景的《伤寒论》才有了【桂枝汤】【与麻黄汤】。
如果再深入研究,也许你会发现《伤寒论》六经病的发展过程。
那么风寒之气从太阳入,暑湿之气、燥火之气又是随【太阳、少阳、阳明】中的哪一经而入侵人体呢?
卫气被阻,不仅是伤寒论研究的基础,也一定是诸病症在实际分析过程中的重要抓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