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盟:人类为大地母亲准备的一份礼物

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提出了近现代文明以来一个贯穿始终的焦虑:工业革命之前,人类文明给生物圈造成了创伤,但是漫长的人类历史并不具备把生物圈破坏和剥夺到山穷水尽、不可救药地步的力量。

在工业革命和技术爆炸开始前,木材和金属相对来说是无限的,因为人类的消耗速度无法给存量带来明显的缩减。然而工业革命一旦开始,人类便使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技术越进步,生产力水平越高,人类就需要越多的能源与消耗,自然就会受到更深刻的伤害?人类文明真的已经走上了这条不可逆的危险之路吗?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华为举办了题为“让科技与自然共生”的全球在线论坛。在这场论坛中,来自全球科技与环保界的专家,共同探讨了ICT技术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归纳和总结其中的案例、判断与逻辑,我们会发现ICT技术的持续进步,正在带来人类技术与自然关系之间的转折。工业革命以来,发展必须从自然中剥离资源和生态的逻辑正在被改变;技术正在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变量。

华为董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任陶景文认为:“我们相信,科技不是自然的对手,而是与自然共生的一部分。ICT技术在促进全球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能够让我们的环境更加美好。让科技与自然共生,这是我们的信念,也是我们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所践行的承诺”。

长久以来从大地母亲那里获得馈赠的人类,正在新的时代,为自然界反哺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

新平衡:ICT进步带来环境友好发展

通过论坛嘉宾们的分享,结合华为近年来推动的TECH4ALL行动,我们可以看到ICT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以往技术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甚至开始将电器革命以来的“克制发展模式”,调节到了“反哺式发展”的萌芽:ICT技术的能力融合全球携手联动的决心,会从多个角度形成保护自然、增强生态能力的新方式。

比如在最基础的产业发展问题中,ICT技术就在成为生产力攀升与环境友好之间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比如来自华为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就在各个产业形成了环境友好、低碳节能的新发展模式。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的全球化普及,同时也让环境友好型ICT基础设施得以不断的渗透。

比如在无线站点方面,华为推出了全室外解决方案。通过全室外模块化设计,一根抱杆可以把所有无线设备、电源设备、以及微波设备全部挂在室外。相对于传统站点方案,无需配置空调和机房,站点能耗至少降低了40%。

在光传送领域,传统的波分设备在机房内需要大量的光纤互联,占用大量机房空间,从而导致过多能源消耗。华为独有的光纤印刷技术,可以把1000根光纤印刷到一张A4纸大小的光背板上。这样仅需一台设备,就可以替代传统的9台设备,功耗降低达到60%。

未来经济发展重心的AI计算领域,华为在2019年推出业界首个全液冷AI集群。该集群不仅是机柜采用了液冷方式,单板内部也实现了液冷散热。在同等的256P算力情况下,传统风冷集群需要86个机柜,而Atlas 900集群仅需要16个机柜,功耗降低了60%。在AI进入蓬勃发展的开端,华为就已经拥抱了环境友好型发展,让智能革命的发生成为环境友好型经济的新平衡点。

30多年以来,华为通过创新ICT技术,改善自身运营、助力客户节能减排。如今,绿色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华为从公司战略到企业文化的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今年6月1日到5日,华为开启了2020年环保周活动,吸引了坂田基地数千人签字,承诺努力扮演好科技环保使用者的角色,为环保助力。让科技与自然共生,已经成为19.4万华为人共同的环境保护观念。

新引擎:悄然触发的能源迭代

ICT技术进化的另一面,是技术底座的更新对能源产业本身带来的影响。我们知道,可再生能源区别于传统能源体系的关键,就是数字化技术将在能源转化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被认为是21世纪能源迭代核心方案之一的光伏产业,在目前阶段已经来到了需要深化产业创新,以技术发展优化落地能力的关键期。工信部不久前修订完成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年本)》明确提出引导光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而在光伏产业中,技术创新的核心来源依赖于ICT底座。太阳能的能源转化效率,与智能化调节效率、系统联接能力、实时计算体系等等能力息息相关。只有数字底座的完善和智能,光伏产业才有充沛的产业效率与发展空间。

为此,华为在能源这个特殊阵线上,不断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光伏技术中,推出了首款基于人工智能的光伏逆变器,不断通过ICT技术提升光伏系统的转化效率,触发能源迭代加速道路。

华为东莞南方工厂建设的首个园区光伏电站,每年可实现发电1800万千瓦时,贡献了10%的工厂用电;在沙特阿拉伯,华为与合作伙伴共同建设了Sakaka 300 MW光伏电站,每年为45000户家庭供电,可减少430,000吨二氧化碳排放。

让ICT技术融入能源体系核心,成为人类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另一种意义上对大地的反哺。

新盾牌:大跨步,去回馈和保护自然

技术的进步,不仅仅作用于人类自身的发展体系。与工业和能源技术不同,ICT技术具有显著的低能耗、低污染、低人工特点,它对自然的参与不是掠夺式的,反而可以在很多种情况下主动融入自然,反哺自然,提供其他技术体系无法提供的保护自然之力。

此前,华为在TECH4ALL行动中,孕育了一项关键的全球合作,就是用AI的力量保护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这些行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以识别算法获得了其他方案无法比拟的效果,用技术创新改变了自然保护工作的基础效率和逻辑。

而在今年,TECH4ALL行动在持续进化,完成了更多地区、更多项目、更多模式的升级。我们可以清晰看到,ICT技术作为自然保护的新盾牌,是如何在TECH4ALL体系中大幅跃进的。总结TECH4ALL在自然保护中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用ICT技术反哺地球,有三件事是必要条件:

1、依靠技术融合,组成新的能力支点。

北京师范大学的生态学家们在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建立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监测和管理系统,这是全球首个全域覆盖、实时高效的天地空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评估和管理体系。

这个监测体系分为野外信息采集、实时传输、数据分析处理三层架构,其中华为与吉视传媒联合打造的700M有线无线融合的LTE承载网络,是起到关键作用的系统底层。

这张网不仅可以完成红外野保相机图像和高清视频的实时回传,土壤、水质、空气等传感器的生态因子采集回传,还可以实现森林防火和道路卡口监控影像的实时传送,以及实时查询护林员巡护轨迹,实现护林员视频或语音实时对讲等。

目前,这套系统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5000平方公里虎豹密集活动区域完成了一期试验基地。安装在此的42个LTE基站、3000余台监测终端,对中俄边境200公里长的虎豹跨境监测带、虎豹核心区和扩散区进行监测,全面跟踪自然环境下野生东北虎豹的生存状况。

一年半内该平台已经监测到1000多次东北虎、东北豹和10万多次梅花鹿等野生动物的活动影像。未来这一平台还将继续进行云计算、大数据体系的进化,在技术融合趋势中,为东北虎豹铺设回家的数字之路。

2、ICT解决方案的规模化复制能力,在实践中沉淀和推广。

单一技术与单一场景的ICT融合并不困难,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真正让ICT技术成为保护自然的核心引擎,需要的复制推广的效率与可能性。比如前文提到的保护雨林项目,在华为与RFCx合作开始并不久远的今天,尽管现场部署受到了疫情影响,这一解决方案已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保护了超过3300平方公里的雨林。菲律宾最后一块生态处女地巴拉望,也刚刚加入了AI的守护序列中。未来一年,华为计划和伙伴们一起把项目经验复制到更多国家,保护规模达6000平方公里。可复制和强力推广,是今天ICT技术走入自然保护核心的关键。

3、基于全球合作、产学一体,去构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保护,在当代社会已经是一门专业性强、地域性强、行业流程复杂的工程。每片沙海或者雨林、海洋或者高山,都可能有自己需要应对的自然保护问题和ICT解决方案需求。去发现和融入他们,是一家技术公司和技术产业无法完成的任务。

为此,只有全球化的沟通与产业协作,融合学术机构、环保组织、ICT产业与政府职能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才能真正达成技术与自然的共生融合。回到世界环境日论坛本身,也恰好展示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嘉宾分享的并不仅仅是智慧和案例,同时还有全球合作,以ICT技术应对自然问题的决心与阵营。

这三个能力,既包含了技术能力、产业能力,同时也包含对自然环境的根本关怀与行动力。华为用TECH4ALL证明,技术与自然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们可以共生共存。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成为解决环境问题、促进生态美好的原动力之一。

从东北林地到热带雨林,从大海到高原,从都市到工厂,山河之间,一道新的盟约正在凝结:技术的进步,将带来大地母亲的宽慰与笑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