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健康红宝书》:中医语录第三章 食疗——药食同源,食物归经

【中华医学】
《健康红宝书》:中医语录
第三章 食疗——药食同源,食物归经
    善养生者,先寝食,后医药。——中医谚语
    1.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李时珍
    中医饮食营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食物来达到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目的。
    天人相应的整体营养观
    整体观念贯穿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它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及其人与自然界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时,都贯穿着“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这个基本观点。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可以能动地对自然界的变化产生相应的反应,还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例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体相应的就产生了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变化,如果人们不能对四季的这种变化作出适应性的调节,就会发生疾病。在晨昏的阴阳消长中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发生适应性的变化,例如:人体的阳气在白天多趋于表,夜晚多趋于里,而疾病则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一定的适应性,某些地方性疾病更是与地理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因为人与自然界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所以,中医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时候要求“三因制宜”,即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阴阳调理的平衡营养观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阳化气,阴成形。”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阴阳之间制约消长,互根互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中医学认为,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也是阴阳两个方面的保持着对立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如果某种原因导致阴阳偏胜或偏衰,机体就表现出病理过程。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以用阴阳来加以概括,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也是调整阴阳,使阴阳恢复相对的平衡。
    分析历代食养与食疗著作不难看出,掌握阴阳变化规律,围绕调理阴阳进行食事活动,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乃是传统营养学理论核心所在。饮食养生、治疗和康复手段,也是在调理阴阳这一基本原则指导下确立的。
    传统饮食养生与治疗可概括为补虚和泻实两大方面。例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诸方面可视为补虚;而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祛风、燥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或补或泻,无一不是在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对饮食宜忌,中医也从阴阳平衡方面作为出发点,有利于阴平阳秘则为宜,反之为忌。例如,痰湿体质人应忌食油油腻;木火体质者应忌食辛辣;对阴不足,而阳有余的老年人,则应忌食大热大补之品;对发育中的儿童,如无特殊原因也不宜过分进补;对某些患者,如皮肤病、哮喘病人则应忌食虾、蟹等海产品;对胃寒患者忌食生冷食物等。其实质均从防止造成“实其实”“虚其虚”而导致阴阳失调的弊病为目的。总之,在平人或病人饮食调理方面要体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原则。
    另外,在食物搭配和饮食调剂制备方面,中医也是注重调和阴阳,使膳食无偏寒、偏热、偏升、偏降等缺陷。例如:烹调鱼蟹等寒性食物时,总要佐以姜葱酒醋类温性的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偏寒凉,食后损伤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食用韭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也是为了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不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且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人和社会环境是辨证统一的。所谓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教育、家庭结交等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一旦人体失调,就可以导致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演变,也越来越凸现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说明了中医从开始就把人与社会看作一个整体,并坚持从人与社会的整体上治疗并预防疾病。
    这种人和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也体现在饮食营养方面。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医者就认识到,作为自然界产物的“味”对机体脏腑的特定联系和选择作用。除此之外,食物对脏腑尚有“所克”“所制”“所化”等作用。
    中医常根据天人合一的整体营养观运用食物来达到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的目的。自古以来,以养生益寿、防治疾病的古代道、佛、儒、医各家学说,无不用人体内部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的理论来阐释人体的生老病死规律,同时也无不用天人相应的法则来制定各种体逸劳作、饮食起居措施。同时,又主张因时、因地、因人、因病之不同,饮食内容也应有所变化,做到“审因用膳”“辨证用膳”。
    食药同源的营养观
    食物和药物同属于天然产品,性能相通,具有同一味质等特性。因此,中医单纯使用食物和药物,或食物和药物相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是极其普遍的。
    食药同用,除基于二者同一来源的原因外,主要基于食物和药物的应用皆有同一理论指导,也就是药食同理。数千年来,医药同宗,食药同源,食药同理,食药同用已成为中医饮食营养学的一大特点。在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食药同用的例证,如:乌鸡、羊肉、驴皮、鸟卵、葱、姜、枣等为补益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用,以达到防治疾病之功效。而大量古代食谱、菜谱、茶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的不少药物,如枸杞、怀山药、黄芪、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从而提高食品保健强身和防治疾病的功效。
    辨证施膳的调养观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它在中医饮食营养学中的体现就是全面用膳和“辨证施膳”相结合的观点。从整体上看,全面膳食、荤素搭配是饮食营养的基础,但并不是一个饮食模式。现在的科学饮食健康观念是提倡饮食保健个性化,即根据不同的体质、职业、地域、病情,做到“辨证施膳”,即“因人施膳”“因时施膳”“因地施膳”“因病施膳”。
    (1)因人施膳:我国南北朝时期医家徐之才曾著有《逐月养胎法》,即按孕妇的不同阶段调剂孕妇的饮食。如,孕初期强调应食“酸美”之物,以清淡为主;妊娠中后期,给予滋味美食,强调补肾精养血的原则。
    青少年青春发育期食养以调养肾气为要。在这一时期,性发育日渐成熟阶段,调养原则强调补肾填精,充养天癸。适当食用鱼虾、瘦肉、禽肉、禽蛋、牛奶等。
    中年人的饮食原则主张合理少食,适当多动。人至中年,往往容易发胖,应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限制能量密度高、营养成分含量低的食物,如蔗糖、肥肉、曲酒等,适当多摄入能量密度低、营养成分含量高的食物,如蔬菜、瓜果等。
    老年人的饮食应多样、营养丰富、偏于清补。老年人的饮食宜多样化,适当多补充钙质,根据其生理特点,遵循“三多三少”的“清补”原则,即蛋白质多、维生素多、纤维不多,脂肪少、糖类少、盐少。
    不同体质的人,饮食应有所选择。中医的食养是从阴阳平衡作为出发点的,因此,体质不同,应适当注意饮食的选择。例如,体形肥胖的痰湿质人,应少吃肥甘油腻之品;形瘦火旺之人,应少吃辛辣之品。荔枝味甘、性温,有美容作用,可使皮肤白皙,面色红润,但如果吃多了,容易上“火”。炒花生、葵花子、红枣干吃,吃多了也易上“火”,口唇起泡,咽痛等。体壮火旺之人,不可食大热大补之品;脾胃虚寒之人,应忌食生冷黏腻之品。
    (2)因时施膳:自然界四季变化的特点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根据中医理论,四时养生的基本法则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四时饮食调养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春天饮食原则是减酸宜甘,选用辛温之品。饮食宜清淡可口,忌酸涩和油腻生冷之物,适当多摄入黄、绿色菜蔬。
    夏天饮食多为酸味、辛香之品,少寒凉,节冷饮。选用清淡爽口,少油腻易消化的食物。“夏令进补”要温阳调阴。
    秋天饮食原则是少辛增酸,防燥护阴。例如,少食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多一点酸味果蔬。适当多食芝麻、核桃、蜂蜜、糯米、乳品等。
    冬天饮食原则是减咸增苦,保阴潜阳。适当摄入龟、鳖、藕、胡麻、木耳等。冬令进补要以养阴护阳为主。
    (3)因地施膳:同一种食物,在不同的地区对人体会产生不同的食用价值。例如,湖南、四川食用一定量的辣椒对身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因为这些地区潮湿多阴雨,当地人多吃一些辛辣食物,使腠理开泄,以排除潮流、驱除湿气,这样,机体就可适应气压低、湿度大的自然环境。如果生活在北方干燥地区的人,过食辣椒就会给身体带来损害。
    (4)因病施膳:中医有“食药同源”“医食同宗”的理论,食物也同药物一样,有一定的偏性。由于饮食失调引起的疾病越来越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这些病在国外称为“生活习惯病”,所以,欧美国家很多学者就大声疾呼:“不要用自己的牙齿为自己挖掘坟墓”,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食源性疾病的危险性。换个角度看,利用食物不同的属性,科学合理配膳,调节阴阳平衡,就可有效地防治某些疾病。中医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食养”“食疗”的作用。《养老寿亲书》指出:“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由此可见食疗的实用价值,对一些慢性病更应重视食疗作用。俗话说:“三分在药,七分在养”。其中的“养”就包括“食疗”和滋补。例如,糖尿病的食疗方法要根据上消症、中消症、下消症的特点来确定饮食原则。
    【贴心提示】
    据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癌症与不科学的饮食习惯有关。易引起癌症的不良饮食习惯,如过食烧烤类食物、被污染类的食物、油炸类食物及高脂肪类食物等。因此,选用治疗癌症的食疗原则,一般有如下几点:选用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功能的食物;选用具有软坚化痰作用的食物;选用具有活血化淤作用的食物;选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毒作用的食物等。
    【语录链接】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千金要方》
    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养老寿亲书》
    膳食应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的进食原则。——中医理论
    吃饭先喝汤,到老不受伤。——谚 语
    宁吃开胃粥,不吃皱眉饭。——谚 语
    吃饭慢慢吞,赛过吃人参。——谚 语
    2.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孙思邈
     吃是生命活动的表现,是健康长寿的保证,正如孙思邈所说,“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只有足食,才能乐业,“安民之本,必资于食”。饮食不仅维系着个体的生命,而且关系到种族的延续、国家的昌盛、社会的繁荣、人类的文明。汉代出现的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共载365种药物,其中有不少食物,如枣、藕、山药、芡实、蜂蜜、薏苡米等,被列为具有强身保健、延年益寿的上品药。
    饮食养生的特点
    我国饮食养生的特点是,对不同时候、不同地方、不同病症的人,要做到“审因用膳,辨证用膳”。
    这个特点体现了阴阳协调脏腑的整体营养观和全面膳食与审因用膳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它告诫人们要不偏食、不过食,要根据体质、职业、信仰、病情、时、地的差别采取不同的饮食模式,以保证身体各部分的正常运行。饮食养生的作用
    (1)补充营养:饮食在进入人体以后,滋养脏腑、气血、经脉、四肢、肌肉,乃至骨胳、皮毛、九窍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依靠饮食源源不断地予以补充的。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还表现在各种食物对人体脏腑、经络、部位的选择性上。
    (2)“精、气、神”的物质基础:饮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只有机体营养充盛,精、气才会充足,神志才能健旺。
    (3)预防疾病:《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人体正气充盛,邪气就不能侵袭使人致病。要正气充盛,就要合理安排饮食,这样机体所需营养才能保证,五脏功能才可旺盛。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如缺乏某些食物成分,就会导致疾病,如钙质不足会引起佝偻病,维生素缺乏会产生夜盲症、脚气病、口腔炎、坏血病、软骨症等。
    (4)治疗疾病:食疗往往比药疗的效用来得好。能够用于疾病治疗的食物很多,如:猪骨髓可补脑益智,山楂消食积,大蒜治痢疾,当归羊肉汤治产后血虚,赤小豆治水肿等。
    (5)抗老防衰:对于老年人,必须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只有这样才能延缓衰老。饮食之所以抗老防衰,其作用是通过补肾益气、滋肾强身而产生的。肾的精气不足,会导致牙齿松动、须发早白、健忘等未老先衰的征象。
    【贴心提示】
    饮食养生,就是讲究均衡营养,饮食有节,促其强身壮体。饮食养生要根据地域、环境、年龄、性别、季节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特点,通过运用“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的饮食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语录链接】
    食味调和,百病不生。——邹 铉
    粗茶淡饭健如钟,大鱼大肉多病痛。——医学谚语
    3.素食疗病,养生延年——医学谚语
    中医养生历来主张食物要多样化和以素食为主的原则,《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据调查,我国长寿老人的食谱,其主食多为玉米、麦等谷物,副食多为豆制品、蔬菜、水果,辅以少量家禽野味。
    素食中含有人体所必需的糖、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丰富的维生素,它们对推迟衰老,预防老年性疾病的发生,增进身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蔬菜、水果为碱性食物,人们通常摄入酸性食物较多,易引起体内酸碱平衡失调,有损健康。
    素食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但多吃素食并不等于不吃荤食,合理的饮食调理应当做到“素为基础,荤素并用”,方能延年益寿。
    素食的益处
    现代医学证明,素食可以净化血液,预防便秘及痔疮的发生,养颜美容,并且安定情绪。从健康的角度来讲,素食在养生方面实在益处多多。
    (1)因植物食品中不含有对心血管构成威胁的有害物质,因此素食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植物性饮食,包括:全壳类、豆类、蔬菜及水果,有保护人体降低罹患癌症机会的作用。
    (3)素食可减轻肾脏负荷,对肾功能不健全的肾脏病患者来讲,能起到让肾脏“休息”的作用。
    (4)素食对预防骨质疏松症亦有好处。众所周知,维生素C有利于钙质的吸收。很多植物食品,如绿色蔬菜、西红柿和某些瓜果等含维生C丰富。
    (5)许多研究显示,健康的素食能减少罹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退化性疾病的危险。
    吃素的方式
    到底什么叫素食?现代营养学家认为,素食主要是指以水果、蔬菜、豆类、谷物、种子和坚果等植物类食品为主的饮食。
    (1)严格的素食者,除了不吃肉类,包括鱼、虾、家禽外,还不吃任何蛋类、奶类在内的动物副产品。不过,这么严格的素食者在生活中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会选择做一个可以吃奶类产品的奶素食者,或者蛋奶食品都可以接受的奶蛋素食者。还有一种素食偏好者,他们通常选择每周吃几次素。
    (2)素食者最需要注意的是营养均衡。单纯素食因为无法得到只有从荤食中才能获得的维生素B12 ,可导致记忆力下降等不良后果。只有坚持荤素搭配的饮食原则才会让营养更全面,如果彻底选择素食,则应该定期进行身体营养检测,并服用一些必要的膳食补充营养品。
    吃素的保健
    吃素是可以的,但完全素食不利于健康,那么如何尽量改善素食者的营养状况呢?
    首先,完全素食者可尽量利用各种植物性食物间蛋白质的互补作用,获取足够的各种必需氨基酸。一般豆类和谷类,豆类和核果、种子(如芝麻、瓜子等),蔬菜与豆类及核果,谷类与核果、种子之间,都具有一定的互补性,这些食物不一定非放在一餐饭中吃,但间隔时间不要超过3~4小时。选择的食物越丰富,获取的营养也越全面。
    其次,要注意补充各种营养素,如钙、铁及维生素等。如素食者加喝一杯牛奶,不仅可供给蛋白质,还可供给300mg左右的钙和大量的维生素B2、B12等;再如可坚持吃豆制品和某些发酵食品,这些食品也可保证得到维生素B12,这对儿童、孕妇以及哺乳妇女尤其有利。
    为了保证营养全面,素食者还可适当补充些菌类及海带等食物,这也有利健康。
    【贴心提示】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您如果选择吃素健身,则应该尽可能多吃未加工或未精加工过的谷类食品,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营养失调,确保您的身体健康。
    【语录链接】
    多吃素,少药苦。——医学谚语
    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大戴礼记》
    4.调养五脏,延年益寿——医学谚语
    中医有“食物归经”之说,是指不同的食物分别对机体五脏六腑产生不同的滋养和治疗作用。
     归心经食物
    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A、叶酸等食物,可以起到清除血脂、保护心血管的作用。
    (1)药食类:酒、百合、桃仁、龙眼肉、酸枣仁、莲子。
    (2)菜果类:荠菜、莲藕、藕节、辣椒、慈姑、荷叶、西瓜、甜瓜、柿子。
    (3)谷类:绿豆、赤小豆、小麦。
    (4)肉类:猪皮、海参。
    归肝经食物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腺体,含适量蛋白质、少量脂肪、丰富维生素等食物,有益肝脏的健康。
    (1)药食类:酒、紫河车、马齿苋、荷叶、蒲公英、槐花、桃仁、山楂、酸枣仁、桑椹、杏仁、枸杞子、香橼、佛手、木瓜、韭菜籽。
    (2)菜果类:西红柿、丝瓜、油菜、韭菜、荠菜、香椿、青蒿、樱桃、乌梅、枇杷、荔枝、芒果、无花果、李子、慈姑。
    (3)谷类:醋、黑芝麻。
    (4)肉类:海蜇、青鱼、鳝鱼、虾、鳖肉、蟹。
    归脾经食物
    脾有运化水谷之功,养脾需要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等食物。
    (1)药食类:生姜、马齿苋、木瓜、肉桂、荷叶、山楂、罗汉果、乌梅、大枣、无花果、龙眼肉、酸枣仁、莲子、陈皮、海藻、芡实。
    (2)菜果类:香菜、苦菜、莲藕、藕节、茄子、西红柿、豆腐、茭白、油菜籽、油菜、荠菜、大头菜、南瓜、芋头、扁豆、豌豆、胡萝卜、冬瓜皮、豇豆、辣椒、花椒、大蒜、苹果、枇杷、西瓜皮、荔枝、橘子、芒果、栗子、葡萄、藕节。
    (3)谷类:荞麦、白薯、高粱、粳米、糯米、小米、大麦、小麦、黑大豆、薏米、蚕豆、黄豆。
    (4)肉类:火腿、猪肉、牛肉、鸡肉、鹅肉、羊肉、狗肉、泥鳅、鲢鱼、鲤鱼、鲫鱼、鳝鱼。
    归肺经食物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养肺需要从肺气和肺阴两个方面调理。
    (1)药食类:生姜、淡豆豉、芥子、花椒、海藻、杏仁、百合、胡桃仁、罗汉果、乌梅、白果、香橼、陈皮、薤白、酒、茶叶。
    (2)菜果类:葱、洋葱、大蒜、荠菜、香菜、茭白、白萝卜、冬瓜籽、油菜籽、萝卜籽、油菜、藕节、青蒿、胡萝卜、芹菜、冬瓜、蘑菇、慈姑、紫菜、甘蔗、柿子、荸荠、梨、枇杷、香蕉、橘、柚、葡萄。
    (3)谷类:薏米、糯米。
    (4)蛋肉类:猪肺、猪皮、鹅肉、鸭蛋、白鸭肉、鲢鱼。归肾经食物肾脏是人体主要排泄器官,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以及铁、钙、锰、锌等微量元素的食品,有益肾脏的保养。
    归肾经食物
    肾脏是人体主要排泄器官,富含蛋白质、氨基酸以及铁、钙、锰、锌等微量元素的食品,有益肾脏的保养。
    (1)药食类:海藻、海马、桑椹、薏米、枸杞子、胡桃仁、肉桂、芡实、莲子。
    (2)菜果类:大蒜、芥菜、香椿、豇豆、栗子、韭菜、韭菜籽、花椒、小茴香、樱桃、石榴、葡萄、李子。
    (3)谷类:蚕豆、小米、小麦、黑芝麻、黑大豆、薯类。
    (4)肉类:海蜇、海参、鲤鱼、鳝鱼、虾、黄鱼、火腿、猪肉、猪肾、猪肝、猪血、猪心、鹌鹑蛋、白鸭肉、羊肉、狗肉、紫河车、鸽蛋。
     归胃经食物
    胃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胃蛋白酶原,有节制的饮食是治疗胃病的关键。
    (1)药食类:生姜、淡豆豉、蒲公英、佛手、山楂、大枣。
    (2)菜果类:胡椒、小茴香、韭菜、甘蔗、苹果、梨、桃、樱桃、西瓜、橘、柚、榛子、荸荠、柠檬、蘑菇、萝卜籽、南瓜籽、土豆、葱、苦瓜、莲藕、茄子、西红柿、菠菜、扁豆、豌豆、豆腐、木耳、白萝卜、丝瓜、竹笋、白菜、芹菜、黄瓜。
    (3)谷类:高粱、糯米、小米、绿豆、荞麦、大麦。
    (4)肉类:牛奶、鸡肉、猪肉、猪心、猪蹄、猪肝、猪血、火腿、狗肉、牛肉、青鱼、鲫鱼、田螺、黄鱼。
     【贴心提示】
    中医理论的食物归经学说,是中国传统饮食宜忌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医认为,食物的养生调理作用,绝非专指珍奇美味,也不只是讲“营养素”有无多寡,而是根据病症、病位、病性和病人的年龄、性别、身体素质类型及四季天时、地理因素等,结合食物的性味归经理论,来分析并选择食物的宜与忌。这种科学的饮食宜忌观,在近代营养学和西医理论中是没有的,是中医的重大价值。
    【语录链接】
    食疗好,食疗好,各种食品都是宝。——医学谚语
    5.五味调和,则可补精益气也——《黄帝内经》
    食物的性能,又简称食性、食气、食味等,是指食物的性质和功能,是认识和使用食物的重要依据。各种食物由于所含的成分及其含量多少的不同,因此,对人体的保健作用也就不同,从而表现出各自的性能。食物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不论食物或药物,都是寒能清热、热能祛寒;辛能散、甘能缓、酸能收、苦能降、咸能软;寒凉多有滋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适用于热证、阳证;温热多有温经、散寒、助阳、活血、通络等作用,适用于寒证、阴证,等等。
    按四气归经
    食物按其“四气”可以分为热、温、凉、寒四类。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中,以温性食物居多,寒凉者最少。
    (1)热性食物:芥子、鳟鱼、肉桂、辣椒、花椒等。
    (2)温性食物: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南瓜、生姜、葱、大蒜、桂圆、荔枝、木瓜、樱桃、石榴、乌梅、香橼、佛手、鳝鱼、鳙鱼、鲢鱼、虾、海参、鹅蛋、鸡肉、羊肉、狗肉、鹿肉等。
    (3) 凉性食物:小米、大麦、小麦、荞麦、薏米、绿豆、豆腐、菱角、蘑菇、茄子、白萝卜、冬瓜、丝瓜、油菜、菠菜、苋菜、芹菜、桔子、橙子、苹果、梨、鸭蛋等。
    (4) 寒性食物:苦瓜、西红柿、黄瓜、蕨菜、竹笋、茭白、莲藕、荸荠、甘蔗、柿子、香蕉、桑椹、西瓜、甜瓜、紫菜、海带、蛏肉、田螺等。
    按五味归经
    食物按其“五味”可分为辛、甘、酸、苦、咸五类。五味之中以甘味食物最多,咸味与酸味次之,辛味更少,苦味最少。
    (1)甘味食物:米面杂粮、蔬菜、干鲜水果、鸡鸭鱼肉类等。具有补益强壮作用,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羸者,适宜多吃味甘之品。甘味虽能补充气血,又能消除肌肉紧张和解毒,但若过吃甜食易发胖,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诱因,故这类患者及糖尿病人,又当忌吃甜物。
    (2)酸味食物:西红柿、山楂、葡萄、杏、柠檬、橙子等。具有收敛、固涩作用,适宜久泄、久痢、久咳、久喘、多汗、虚汗、尿频、遗精、滑精等遗泄患者食用。酸味还能增进食欲,健脾开胃,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过食酸物,又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3)辛味食物:生姜、大葱、洋葱、辣椒、韭菜等。能宣散,能行气,通血脉,适宜有外感表证或风寒湿邪者服食。辛味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强淀粉酶的活性,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并有祛散风寒、疏通经络的功能。如外感风寒感冒者,宜吃具有辛辣味的生姜、葱白、紫苏等食品,以宣散外寒;寒凝气滞的胃痛、腹痛、痛经之人,宜吃辣椒、茴香、荜拨、砂仁、桂皮等辛辣食品,以行气散寒止痛;风寒湿痹患者,宜饮用辛辣的白酒或药酒,借以辛散风寒,温通血脉。
    (4)咸味食物:海产品、猪肉、狗肉、猪内脏等。其功效为能软坚,能散结,也能润下,凡结核、痞块、便秘者宜食之。具有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品及某些肉类。如海蜇,味咸,有清热、化痰、消积、润肠的作用,对痰热咳嗽、痰核、痞积胀满、小儿积滞、大便燥结者,食之最宜。海带,味咸,有软坚化痰作用,适宜瘿瘤瘰疬、痰火结核者服食。常食之物猪肉,味咸,除能滋阴外,也能润燥,同样适宜热病津伤、燥咳、便秘之人食用。
    (5)苦味食物:苦瓜、苦菜等。其功效为能清泄,能燥湿,适宜热证、湿证病人服食。例如,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佐餐食用,取其苦能清泄之力,达到清热、明目、解毒、泻火的效果,适宜热病烦渴、中暑、目赤、疮疡疖肿者服食。再如茶叶,苦甘而凉,也具有清泄的功效,适宜夏日饮用,有清利头目、除烦止渴、消食化痰的好处。
    【贴心提示】
    一般来说“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味同者作用相近,味异者作用不同。五味相调,在用食时必须注意不同性味食物间的拮抗与协调,如鳖鱼与苋菜,鸡肉与黄鳝,蜜与葱一般都不同用,就是因其性味不相协调的缘故。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注意五味调和,才能有利于健康。
    【语录链接】
    五味贵和,不可偏胜。酸多伤脾,苦多劳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医学谚语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黄帝内经·素问·五藏别论》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味入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劳心。——《黄帝内经·灵枢·五味》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黄帝内经》
    6.补养得体,却病延年——医学谚语
    中医在预防保健和诊断治疗疾病中,很注意病者的体质状况和疾病的证候,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也就是说,各个人的体质和所患疾病的证候,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必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所以,辨证论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才能保证实效。补品是针对虚证使用的,而对虚证又必须从阴、阳、气、血几个方面剖析,然后辨证用药,才能真正发挥其补养的功效。
    补气
    补气又称益气。气虚主要是指脏腑功能衰退的病理现象。其证候表现是困倦乏力,头晕耳鸣,不愿多讲话或讲话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稍加运动即大汗淋漓,舌淡,脉虚无力。补气类食物有大米、小米、黄米、糯米、大麦、小麦、莜麦、黄豆、白扁豆、豌豆、土豆、白薯、山药、胡萝卜、香菇、鸡肉、牛肉、兔肉、青鱼、鲢鱼等。
    补血
    补血又称养血。血虚主要是由于出血过多或血的来源不足所引起的病证。其证候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萎黄,口唇与爪甲色淡,心慌气短,以及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或闭经,脉细弱等。补血类食物有胡萝卜、龙眼肉、荔枝肉、桑椹、血豆腐、动物肝脏、动物肉类、海参等。
    补阳
    补阳又称助阳。阳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冰凉,无精打采,腰膝酸软,自汗,蜷卧嗜睡,尿清便溏,脉微无力。补阳类食物有韭菜、刀豆、豇豆、核桃仁、羊肉、狗肉、鹿肉、动物肾脏、鸽蛋、鳝鱼、海虾、淡菜等。
    滋阴
    滋阴指滋养阴液的一种治法。阴虚主要表现为身体消瘦,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苔净,脉细或细数。滋阴类食物有白菜、梨、葡萄、桑椹、枸杞子、黑芝麻、银耳、黑木耳、百合、牛奶、猪肉、甲鱼、龟肉、乌贼等。
    【贴心提示】
    通常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往往互相影响。如气虚不能生血,血虚又会影响气弱;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又可导致阴虚,最后还可能导致阴阳气血俱虚。所以,在食补的时候必须根据证情的具体变化,正确使用补养食膳。
    【语录链接】
    祛邪用药,补养用食。——医学谚语
    欲使身体好,药补不如食补。——医学谚语
    7.饮食有节,身必无灾——医学谚语
    中医把人每天吃的食物分成五大类,只要按类别选购食用,就能基本保证营养平衡。这五类食物是:谷类、薯类等主食;豆类和豆制品,牛奶或奶制品;鱼、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油脂类。甜食、糖果、酒等没有列入,它们对膳食平衡作用不大,吃得越少越好。
    中华膳食宝塔
    宝塔形的膳食结构,底层大,上层小,提倡每人每天吃30种左右食物,以达到营养平衡,确保健康。
    第一层:谷类——五谷杂粮是中国人的主食,除了白米和精面外,应添加杂粮,因小米、燕麦、高粱中的矿物质营养丰富,人体内不能合成,只能靠从外界摄取。
    第二层:蔬菜、水果——蔬菜分根、茎、叶、花、瓜、果,各类蔬菜中营养素含量不一,尤其是深绿色、橘黄色的蔬菜水果营养素含量高,配膳时都要照顾到。
    第三层:鸡、鸭、鱼、肉、蛋——它们都是蛋白质食物,要适量按比例供不同人群食用,吃鸡时不吃鸭,吃猪肉时不吃牛、羊肉,可以多吃鱼。
    第四层:奶和豆制品——这是含钙丰富的食物,是中国人最缺少的营养素,有条件的应该每天喝一瓶奶,没有条件的可喝豆奶或吃豆制品。
    第五层:调味品——三种白色食物,即猪油、盐、糖,要少吃些。
    每日饮食搭配
    (1)五谷及根茎类:即主食300~500g,根据个人活动量大小选择食量。
    (2)鱼、肉、蛋、豆、奶类:共5份,每份按50g算,如鱼肉、猪肉各50~100g,也可鸡肉、鱼肉各50~100g,豆腐块或豆浆1杯,加上鸡蛋1个或牛奶1杯。
    (3)炒菜用油:每人用量不超过3匙(25~30g)。
    (4)蔬菜:至少500g,可选用深绿色、深黄、红色的蔬菜。
    (5)水果:1~2个,可选用苹果、鸭梨、鲜桃、橙子、橘子芒果等。
    【贴心提示】
    “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规律,不可暴饮暴食,也不可克制饮食,更不能偏食。暴饮暴食会造成肠胃负担,克制饮食会使身体缺少必要的营养素,偏食更会因营养不平衡而导致多种身体疾病。所以说,只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可能保证身体“无灾”。
    【语录链接】
    五谷皆食,粗细都吃,食不厌杂,适可而止。七八分饱,青春不老。——医学谚语
    多素多鱼,少肉杂食,类多种多,瓜菜水果,五谷杂粮,什么都尝。膳食清淡,少食多餐。五味不亢,不甜不咸,健康之本,益寿之源。——医学谚语
    8.平衡膳食,辨证用膳——医学谚语
    如何维持平衡膳食,保证健康呢?首先应该掌握食物营养知识,最好在中年以前就能够养成平衡膳食、生活规律和拒不吸烟等优良习惯,保证足够的健康储备。
    传统膳食营养素的平衡
    主食和副食的平衡是十分重要的,一定要比例适当。所食动物性食物不应超过植物性食物。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从生活实践中已认识到五谷杂粮是须臾不可离的主食。可见主副食比例适当是保证营养平衡的前提。
    传统食物杂与精的平衡
    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从人类的进化历史看,必须有众多来源的食物才能满足营养的需要,由于微量元素等微营养素只能从外界摄取,体内不能自身合成或产生,因此杂食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传统膳食的酸碱度平衡
    瓜果、蔬菜是食物中的碱性食品,而富含蛋白质的鸡、鸭、鱼、肉类等属于酸性食品。无论日常生活或节假日,餐饮中都应掌握膳食酸碱的平衡,两者不可偏颇,要注意菜肴的荤素搭配,只有平衡方可益补得当。
    传统膳食的冷热平衡
    生冷、凉食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夏日更应慎重。反之,饮食也不可太热,否则易伤胃脘、咽喉。
    传统膳食四性的平衡
    根据我国药食同源的传统理论,膳食寒、热、温、凉四性必须保持平衡组合。如凡体质偏热者,尤其是发烧、急性炎症患者,应忌吃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吃寒性食物时必需搭配些热性食物。如螃蟹属寒性,生姜属热性,吃螃蟹时要佐以姜末等等。破坏摄食食物四性的寒热平衡自然有损于健康。
    传统膳食五味的平衡
    日常膳食中,甘、酸、苦、辛、咸五味调配得当,可增进食欲,有益健康,反之则会带来弊端。如:甜食有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等功能,但食糖过多易影响食欲,酸味可增加食欲,健脾开胃,且可增强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过食酸味使消化功能紊乱。
    传统就餐饥与饱的平衡
    古人主张“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饥不可太饥,饱不可太饱。这就是饥与饱的平衡原则。同时,饮食时间要有规律,即“饮食以时”。我国传统的一日三餐制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早餐应保证,废止朝食论是不可取的。
    传统就餐动与静的平衡
    就餐前后动与静的平衡同样也是很重要的,因为人们每天饮食中所摄入的营养与其身体的热量消耗间需要保持平衡。古人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不可分心,以利纳谷和消化。
     传统就餐快与慢的平衡
    咀嚼是帮助摄食及消化的重要环节。进食时缓嚼慢咽,能使唾液大量分泌。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帮助食物消化,溶菌酶和一些分泌性抗体可帮助杀菌解毒。而缓食又能使胃、胰、胆等消化腺得到和缓的刺激,令其逐渐分泌消化液。近年来还发现,细嚼慢咽有利于减肥。
    传统就餐心理情绪的平衡
    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食前和食中保持这种情绪,对于健康有重要的意义。与此相反的情绪,则会危害脾胃。音乐对于消化功能大有裨益。
    【贴心提示】
    要做到膳食平衡,应根据自己身体的营养需求,调整饮食结构,注意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几大营养素的平衡,使粮食、果蔬和动物性食物的搭配比例合理。一旦做到膳食平衡,就可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语录链接】
    食能养生,也能丧生,把握均衡,健康长生。——医学谚语
    膳食合理,四大措施:淡少生杂,益寿饮食。淡食身好,少食不老,生食防癌,杂食抗衰。——医学谚语
    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非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医学谚语
    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气以资气血。——孙思邈
    9.食品无优劣,配搭是关键——医学谚语
    中医认为:饮食“搭配得宜能益体,搭配失宜则成疾”。换句话说,食物存在“相生相克”的情况。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那么,饮食在什么情况下适宜又益体呢?
    饮食搭配的适宜
    一是把性能基本相同或某一方面性能相似的食物相互配合,能够不同程度地增强原有食疗功效和可食性。如菠菜猪肝汤,菠菜与猪肝均能养肝明目,合而为汤,可增强补肝明目之效。
    二是当两种食物同时用时,一种食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食物降低或消除,如大蒜可防治蘑菇中毒等。
    三是当两种食物同用时,由于相互牵制,而使原有的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如食银耳、百合、梨之类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又食辣椒、生姜等,前者的功能会被减弱。
    四是两种食物同用时,能产生毒性反应或明显的副作用。如蜂蜜反生葱、反蟹等。
    由此可见,前两种搭配是正确的,而后两种搭配却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食物配伍的有关知识。
    饮食与年龄适宜
    人的一生当中,在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状态和生理需求。因此,中医认为,饮食应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和需要。
    (1)婴儿时期,身体各方面都很稚嫩,同时也是发育最旺盛的时期。饮食要以流食熟食为主,力求食物温度均匀适中,味清淡,有适宜的营养,易于消化。人乳是人体气血所化生,营养全面,温度均衡,阴阳平和,最适合1岁以内婴儿的需要。过早或过多给婴儿添加水果、肉类副食或补品,往往会损伤脾胃,导致“疳积”。
    (2)青年时期,生理处于旺盛阶段,学习和工作负担较重,因此食物宜广而杂,力求营养全面而丰富,但不适宜过饱,必要时可适当加餐。
    (3)中年以后饮食相对清淡一些,油腻厚味食品必须减少,尤其要尽量少吃大鱼大肉。老年人脏腑功能逐渐减弱,活动消耗相对减少。此期饮食宜清淡,多用流食,食量宜少,可以适当加餐。要做到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切忌肥甘厚味、生冷油腻,忌饮白酒。
    饮食与季节适宜
    (1)春季是万物生长之始,阳气生发之时。此时易反复感冒者、有哮喘病史者、冬季患过病而体弱者、中老年人等应多食清淡的蔬菜、豆类及豆制品等,还可进补一些人参银耳品、黄芪生脉饮等,切忌辛辣、油腻、生冷之食物。这样有利于调节中枢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机能及抵抗力。
    (2)夏季炎热,多雨高温,出汗过多易耗伤气阴,应补气养阴,清热祛湿防暑,可食用鸭肉、西瓜、绿豆和扁豆,还可吃些海参、海带、梨和蜂蜜等,忌贪冷饮,免伤脾胃。另外,多吃大蒜还能帮助杀菌,预防肠道传染病。孕妇和哺育期妇女、体力劳动者应多饮水,出汗多时,还应注意饮些盐水;内衣内裤应勤洗勤换。久病卧床的病人要经常用温水洗澡,常换贴身衣被,以防褥疮和痱子等皮肤病的发生。
    (3)秋天干燥萧瑟,要防燥养阴,防口干咽干、皮肤干燥,以“溢阴润肺”为主,要多吃山楂、豆腐等酸性食物。秋天易干咳或气管炎复发,应多吃雪梨、鸭梨,以清肺火,止咳祛痰。
    (4)冬季气候寒冷,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可增强抗寒能力,但要注意保暖,以防冻伤。冬季可食羊肉、狗肉、牛肉、虾、辣椒、红枣、胡萝卜等,这些食物可增强抗寒能力,减少感冒的发生。冬季容易发生口唇干裂和口角炎,要多吃蔬菜水果。室内要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并注意防止煤气中毒。
    疾病与饮食宜忌
    饮食不慎容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疾病,也可以加重已有的疾病。中医认为,饮食与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饮食应与疾病相适应。
    疾病有多种多样,每一种疾病不同阶段又有所不同,掌握好有病情况下的饮食宜忌是要下一些功夫的,在此只举例说明几个原则。
    冬季风寒伤肺引起咳嗽,可食用具有散风去寒的食物,如茭白、洋葱、大蒜、萝卜、胡萝卜、桔梗、杏仁等。
    秋季风燥伤肺引起干咳,可食用具有散风润肺的食物,如百合、梨、葫芦、木耳、银耳等。 平时脾胃虚弱,大便经常稀溏,可餐具有补益脾胃作用的薏米、荷叶、山药、莲子、栗子、芡实、牛肉、银鱼、鲳鱼、黄花鱼等。
    患黄疸湿痹的人须忌南瓜与羊肉同食,否则可加重病情。
    饮食与数量相宜
    食量要因人因证而宜,勿太过或不足。食量太过,运化不及,反损伤脾胃,对健康不利;食量不足,机体得不到水谷精微之品,导致正气不足,无以驱邪,久之气血亏损而病生。
    饮食软硬要相宜
    食物的软硬应根据病人脾胃功能酌定。大多数病人,脾胃功能低下,应给以软、精、细的食物为原则,即使与病证相宜的,也应适当控制,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而使余邪难清或愈而复发。
    饮食习惯要相宜
    中医对饮食讲究“简、少、俭、谨、忌”五字。饮食品种宜恰当合理,进食量不宜过饱,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讲究卫生,宜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并慎戒夜饮等。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
    【贴心提示】
    中医还讲究早餐宜早,晚餐不宜迟等原则。同时,要求在饮食过程中宜细嚼缓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选食和节制饮食,对腐败、腻油、荤腥、黏硬难消、香燥炙炒、浓醇厚味饮食更宜少进;淡食最宜人,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烫口,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食宜熟软,老人更是如此。
    【语录链接】
    荤素搭配,长命百岁。——医学谚语
    搭配得宜能益体,搭配失宜则成疾。——医学谚语
    膳食四配搭:粗细配搭,主副配搭,荤素配搭,海陆配搭。——医学谚语
    黄金分割四配搭:细粮四粗粮六,主食四副食六,动物四植物六,陆菜四海菜六。——医学谚语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谚 语
    粗茶淡饭易入口,青菜豆腐保平安。——谚 语
    10.所食之物,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金匮要略》
    中医特别讲究饮食禁忌,认为食物总是搭配着食用的,食物的配伍是为了增强食物的食疗效果和可食性,以及营养保健作用的,把不同的食物搭配起来应用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运行。
    食物搭配的禁忌
    食物禁忌,是关于吃的“纪律”。该“纪律”对人的健康和生命非常重要,吃得合适,食物可在人体内得到充分利用,能促进健康;吃得不当,不仅可以降低营养成分,还可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从而损害健康。
    饮食中有“食物相克”的说法,意思是说两食物放在一起食用,如搭配不当,极容易导致生病或中毒,从营养学的观点看,食物相克大致有下列几种情况。
    一是两种食物在吸收和代谢过程中发生拮抗作用,互相排斥。
    二是两种食物在分解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如河虾不宜与辣椒、西红柿、橙子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配吃,因为虾肉中的无毒五价砷会被维生素C还原为剧毒的三价砷,即“砒霜”,吃多了会危及生命。
    三是从中医角度来讲,食物分寒冷温热四性,如果两种大寒食物同食就会把人吃倒,大热食物吃多了就会上火,只有四性食物搭配着吃,才不致使人寒热失衡。不过,人本身有解毒和调节平衡的能力,偶尔少量摄入有害物质,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大碍。
    四是尽量不吃已被证实有毒的食物,如含铅的松花蛋、街头卖的毛鸡蛋、脏油炸的油条等。
    病患的饮食禁忌
    中医认为,身体在某些状态或吃某类药物时,必须限制进食属于某些性质之饮食,例如水肿患者要限制食盐摄入,腹泻患者忌吃肥腻食物。
    一是患有某些疾病必须限制饮食,如肝病忌辛热食物,心病忌咸食,水肿忌盐食,骨病忌酸甘食味,胆病忌油腻,寒病忌生冷水果蔬菜,皮肤疮疡忌鱼虾,晕眩、失眠忌胡椒、辣椒及茶等。
    二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以证型来考虑病人的禁忌。凡表现热症病人,如阴虚内热、痰火内盛或津液耗伤者,忌食姜、椒、羊肉之温燥产热食物;凡外感未愈,或在喉疾、眼疾、皮肤病之后,应忌食芥末、蒜、蟹、鸡蛋等发风动气食品;凡属湿热内盛之人,当忌食麦芽糖、猪肉、酪乳、米酒等助湿生热的饮食;凡中焦脾胃虚寒、大病、产后者,应忌寒凉之饮食,如西瓜、李子、田螺、蟹、蚌等;凡各种失血、痔疮、孕妇者,应忌食慈姑、胡椒等推动血流之饮食;妊娠期禁服强烈的袪淤血、有毒、催吐、辛热及刺激蠕动的食品。
    用药的饮食禁忌
    俗话说:“服药不忌嘴,医师跑断腿”,患者在服药期间,需讲究饮食。病人在看中医后应问医生:“吃东西应该注意些什么?”“服中药时,有什么东西不可以吃?”在服用某些药物期间不能吃某些食物,否则,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这就是饮食禁忌,即通常所说的“忌口”。为了得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应该注意如下饮食禁忌。
    一是在服用含有地黄、何首乌的药物时,忌食葱、蒜、萝卜。服用薄荷时,不应吃鳖肉。服用茯苓时,食物里不能放醋。吃鳖甲时,不要配苋菜。服用泻下剂,如大承气汤、麻仁丸时,不宜过早食用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服用驱虫药时,也应忌吃油腻食物,并以空腹服药为宜。
    二是在患病服药期间,凡是属于生冷、黏腻等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应避免食用。有咳嗽症状的病人,饮食不能过甜、过咸、过于油腻,也不要吃辣椒,同时要戒烟、戒酒,以助早日痊愈。
    怀孕的饮食禁忌
    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该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是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斑蝥、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虻虫等。
    二是慎用的包括通经去淤、行气破滞,以及辛热等药物,如桃仁、红花、大黄、枳实、附子、干姜、肉桂等。
    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则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斟情使用。但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以防发生事故。
    食时的禁忌
    食时就是指食用食物的时间禁忌,也就是什么时间不宜吃什么,什么时间吃什么好。主要指下列情况。
     一是季节食忌。在中国被奉为医圣的汉代名医张仲景在他的养生名著《金匮要略》中说:“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这就是中国古人所称的吃饭四大禁忌:春肝、夏心、秋肺、冬肾,这也是中国宫廷饮食的禁忌依据。
     春天为什么不能吃肝?俗话说,吃什么,补什么。春天的时候,肝气很旺,脾气较虚弱,如果春天吃肝,岂不是肝气更旺,脾气更弱?春、夏、秋、冬四季的禁忌,就是这个道理。懂得进食禁忌的人,把四季分出四味: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这是说,不同的季节,要吃不同的食物。
     二是昼夜食忌。白天的饮食忌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晚上的饮食忌生理超标。晚餐不宜多饮酒,饮酒会加速血液循环,易使人兴奋,影响睡眠。晚上经常饮酒,还会使血糖水平下降,引发“神经性血糖症”。晚餐忌饮食过饱或暴食,以免使胃机械性扩大,导致消化不良及胃疼等现象。如果晚餐后不久就上床睡觉,不但会因胃肠的紧张蠕动而难以入睡,还会影响大脑休息。
    三是三餐食忌。早餐禁食所有糕点、成品饮料、熟制品、半成品、餐馆食堂的饭菜和忌用所有的塑料、化纤制品,也不宜全吃干食和只吃鸡蛋。午餐忌吃得太辣,忌饮酒,忌简单应付了事。晚餐忌过迟,忌进食过多,忌进食大量蛋、肉、鱼等厚味,忌大量饮酒等。
    四是餐前、餐中、餐后禁忌。饭前饭后忌饮水,忌吃冷饮。吃饭时不宜吸烟。饭后不宜马上睡觉,不宜立即干活,不宜饮茶,不宜马上吃水果。
    食量的禁忌
    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一日三餐的饮食量都要有所讲究。饮食过量和营养过剩会增加体内各脏器的负担并导致畸形发展。长期食量过多,会使人体内甲状旁腺激素增多,导致骨骼过量脱钙,发生骨质疏松。
    食质的禁忌
    有些食物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变质,有的食物本身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对于这些食物一定不要食用,否则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经常食用隔夜米饭,容易损伤胃气。身体健壮的人感觉尚不明显,病人、脾胃虚弱的人还是不吃为好。炒饭干硬而难以消化,体弱或脾胃虚弱者不宜食用。莜麦面不可多食,会使人脱发。水果落地,经过24小时,并有虫、蚁咬食过,不能食用。乌梅多食会损人牙齿。李子不可多食,会使人腹胀。山楂,空腹食用伤人脾胃,平时脾胃虚弱的人不宜过多食用。桔、柚多食可使人口中味觉下降。樱桃、杏多食会出现筋软乏力。梨多食会使人脾胃虚寒,易容易引起便稀,孕、产妇不可多食。生枣多食会使人腹胀,有损牙齿,不能与葱、鱼同食。盐多食血滞,面色缺少光泽,伤人肺,损伤津液而口渴,加重水肿病症。死鱼目闭合的不可食用。兔肉经常食用会损人血脉,伤元气,损阳事。虚痨病人不宜食用。香菜经常多食,会损人精神,使人忘事,加重腋臭。大蒜经常多食可生痰,动火,散气耗血,损目昏神,忌与蜜同食。
    【贴心提示】
    人的体质有强、弱、盛、衰之分,病有虚、实、寒、热之别,不管您日常选择什么膳食,只要适合您的体质和病情就是最好的膳食。
    【语录链接】
    病人不忌嘴,跑断医生腿。——医学谚语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孙思邈
    所食之物,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金匮要略》
    饮食,以养生,而不知物性有相宜相忌,纵然杂进,轻则五内不和,重则立兴祸患。——《饮食须知》
    11.药在食中,食到病除——医学谚语
    中医历来认为药食同源,我国最早的药学专着《神农本草》中列为上品的药大部分是日常食物。食品与药品之间没有绝然的界限,只是一般称为食品的性味偏于平和,比如大米、小麦、红枣、山药、干姜、茴香、花椒、木耳、杏仁、百合、核桃、莲子、蜂蜜、香油、西瓜、大蒜等,都是我们常吃的食品,又都是常用的中药。
    食疗,或者叫食品疗法,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兴趣。食品,可以提供人们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强身防病;在已患疾病后,又有可能配合治疗;疾病治愈后,又有协助康复的作用。注意饮食,对健康有益,对防病、康复也有益。
    药食同源
    《黄帝内经》上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实际上我们平常的膳食多数都有药的功效。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红糖姜汤可以解表散寒,治风寒感冒初起;薏米粥可以清热健脾,祛除面部黄褐斑;西瓜可以解暑止渴,被称为天然白虎汤;木耳可以解毒清热,清除体内粉尘垃圾。还有茴香可以温胃散寒,百合可以宣肺止咳等。在不同的时令,针对不同的体质体态,吃不同的食品,可以起到防病、祛病的作用。
    所谓药食同源,大致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食品本身可以属于药物的一部分。比如:最早的中药书《神农本草》到明代的《本草纲目》,都把食品包含在药物书中,在中医书籍中,也有食疗和药膳方。但是,食品和药品毕竟不同,食品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其治疗功能有限,往往只能起辅助作用。药品可以治病,但不能长期应用,而食品则可以经常食用。此外,药品总有不良反应,食品则与之不同。食品和中药一样,也有四气、五味的不同,也可以按照寒热温凉的不同,辨证食用。人们都知道梨可以止咳,常有感冒咳嗽的患者,自己购梨食用,或者将梨和冰糖炖服,可以止咳化痰。其实,这个方法只对风热感冒有用;因受寒而引起的感冒,服了不会有效,有时反而拖延感冒咳嗽的时日。因此,要运用食疗、药膳,也要知道一些中医理论,知道一些中药的药性理论。
    药食同源,也同源于这个中医药理。
    食疗基本原则
    食疗有一些基本原则,首先,饮食的量要有节制,对某一种食品也不能偏爱偏食,食品中的四气五味最好能比较调和。其次,针对不同的体质实施食疗。作为一般的食品,当然一般人都可食用,但是作为一种食疗,就需要根据不同的体质有选择地食用,有的食品可以吃,有的食品则不太相宜。比如胃口不太好的人通常就适宜吃些芳香的、帮助消化的食品,而不宜吃太甜、太油腻,以及茶、酒之类。
    一般来说,饮食讲究色、香、味,从现代化生活基础条件来看,特别是从科学养生的视角来认识食疗问题,还应该加一个“平”字,也就是说,人体可以通过食疗,达到阴阳、气血处于相对性的平衡状态。因此,饮食应该讲究色、香、味、平。
    食养基本原则
    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必有秧祸。我国古代养生家十分重视食养,在一系列养生专著中,所陈食养原则,主要的有以下八项,通称为食养八原则。
    (1)饮食有节,忌暴饮暴食。
    (2)食宜清淡,忌膏粱厚味。
    (3)不可偏嗜,多食五谷杂粮。
    (4)不勉强进食,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
    (5)怒后勿进食,古人常说食后不怒,怒后不食。
    (6)饮食不可过冷过热,过冷伤胃气,过热灼内膜。
    (7)食后不要做剧烈运动。
    (8)注意食后养生。
    食后基本原则
    (1)食毕漱口。
    (2)食后叩齿,津令满口。
    (3)食后环脐摩腹36次。
    (4)食后小行漫步。
    (5)食后远视3分种。
    四季养胃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很重要,在这四个节气的当天或前一天、后一天,这三天时间里服食些有关的果品、食品、药类对养胃和中大有益处。如立春时,吃点豆芽;立夏时,可吃点杏仁、苏子、茅草根;立秋时,可吃点枸杞子、麦冬、生地;立冬时,可吃点人参、黄芪、大枣。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可煎服,可炒用或熬粥都可以。为便于记忆,组成如下歌诀。
    立春豆芽炒,立夏杏苏草,立秋杞冬地,立冬参芪枣。
    立春时吃什么好
    每年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我国习惯作为春季的开始。黄河流域万物从冬眠中渐苏,人体春阳之气渐显。此时吃点豆芽、萝卜根、芹菜根之类的东西,对引发激惹中焦水谷之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雨水时如何食养
    每年2月19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开始雨量增多,按五行学说,春始属木,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但在我国北方,虽然雨水仍然较少,但地湿之气渐升。寅卯之时有浮霜、飘露,在这个时候有意识地食用银耳核桃粥,对润和脾胃大有益处。
    寓药于膳,寓医于食
    目前人们对于空气、水源、食物中农药化肥残毒等环境污染和其对健康的危害,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全社会上下已经在下大力量整治。但往往忽略了一个更可怕的污染源,这就是药物。有人计算过,一个老病号一生吃的药几乎要以吨计。要知道,每一次服药都有无法排出的残毒和积累,更不要说现在动不动就静脉注射、点滴,药物直接进入血管,随血液送往和渗透全身。人体本身的解毒功能尽管很强,但长期如此大量地积聚,恐怕远毒于苹果皮上的残留农药。
    【贴心提示】
    在此需要提醒您的是,要尽量少用药物,尤其是化学合成类药物,能不用时最好不用。与此同时,还建议您多注意学习、收集一些食疗常识,寓药于膳,寓医于食,把健康和长寿留在身边。
    【语录链接】
    医食同源,药食归一。——医学谚语
    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孙思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