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有效识别脑卒中,牢记这句口诀

生活中经常看到关于脑卒中发作的新闻,卒中发生时,因无法及时救治给患者和家属造成的伤害,令人无比痛惜。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它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卒中发作时,要做哪些应急处理呢?卒中患者日常要注意哪些呢?又该如何预防卒中呢?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罗六一,和您聊一聊卒中的预防和治疗。

罗六一

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医学硕士。

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脑血管疾病、神经免疫性疾病以及神经科疑难危重症的诊治,发表医学论文6篇。

 问题一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或者称为“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及高经济负担的5高特点。据统计,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所以它已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问题二  

脑卒中的病因?

脑卒中的的病因可以说是多种多样,具体病因包括:1.脑血管壁的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血管夹层、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放射线导致的血管壁损害等);2.血管内的成分(血液)的病变(如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各种病因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等);3.血流动力学问题(如血压过低、呕吐腹泻及大量出汗导致脱水、失血过多等),常常在脑血管狭窄的基础上出现脑灌注不足,引起分水岭性脑梗死;4.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栓塞脑动脉(如心源性栓塞、肿瘤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羊水栓塞等,其中心脏来源的栓塞最常见)。
 问题三  

卒中有哪些分类?

脑卒中通常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大类。缺血性脑卒中即脑梗死,根据发病机制不同,可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出血性脑卒中根据出血部位血管不同,包括:脑出血(脑实质血管的破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表面血管的破裂出血)。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出血性卒中,约占脑卒中总数的70%左右。

 问题四  
卒中有哪些常见症状?

如果出现下面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症状,短暂反复发生时,要高度警惕,这有可能是脑卒中的预兆,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1)偏身肢体麻木无力:突然出现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的麻木感、无力感,持物无力,行走无力;

(2)言语不清:突然说话不清,或听不懂别人讲话;

(3)口角歪斜:突然出现流口水,面部不对称;

(4)共济失调:突发行走不稳,摇晃,易摔跤;

(5)视物模糊:突然出现一过性单眼或双眼的视力变化、眼前发黑或视物重影

(6)眩晕:突然出现视物旋转,不能站立,可伴有恶心呕吐。

(7)突发头痛:突然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烈头痛(一般为不同于平时的头痛),症状逐渐加重或呈持续性,常伴有恶心、呕吐。

(8)精神状态发生变化:出现哈欠不断,困倦嗜睡,性格和以往明显不一样,如反应迟钝,沉默寡言,或言语急躁等。

(9)意识障碍: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跌倒或晕倒。

上述症状,不一定每个患者均有表现,但只要有症状出现,就是中老年人脑卒中警报,要特别警惕。此时,应让患者保持安静、及时卧床休息、避免精神紧张、尽量少搬动,并及时就近送医院诊治。

 问题五  
脑卒中的症状多种多样,如何帮助普通民众快速有效的识别卒中?

脑卒中已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因此,警惕卒中症状,快速识别救治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际上推行的BE FAST原则,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有效的识别卒中!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发出现行走困难;E-Eyes是指眼睛,突然出现视力变化,视物困难;F-Face是指面部,突然出现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A-Arms是指手臂,突然出现手臂的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S-Speech,是指语言,突然出现语言的表达困难,理解困难;T-Time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勿等待症状自行消失,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为了便于普通民众记住这个原则,我们国内学者将BE FAST原则概括成一句口诀:即:难平衡、看不清、脸不正、臂不平、语不灵、赶快拨打120!

 问题六   

导致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也是多种多样:可干预的因素和不可干预的因素;可干预的危险因素(9个):高血压、糖尿病、高脂代谢紊乱、心脏病、大量抽烟、酗酒、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心理因素;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4个):性别、年龄、种族、卒中家族史;

 问题七  
哪些人群容易脑卒中?

‍‍一般来说脑卒中比较“偏爱”以下8类人群。

① 高血压、高血脂的人:高血压是导致脑中风发生的首要病因,78%~80%的卒中由高血压所引起;

② 糖尿病的人:糖尿病患者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之一,糖友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8倍。

③ 心脏病的人:如房颤、冠心病等

④ 吸烟的人:经常吸烟对身体危害很大,主要影响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统如:加速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等。

⑤ 长期饮酒的人:长期饮酒也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⑥ 脾气暴躁的人:脾气的不受控其实会导致人体内部器官的病变,包括心脑血管;

⑦ 肥胖的人:有研究表明,肥胖或明显超重的人患脑卒中风险明显增加

⑧ 不爱运动的人: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度体育锻炼,可以使卒中再发的风险降低 40%。

 问题八
卒中会有后遗症吗?会反复发作吗?

刚才提到了脑卒中的5大特点中就包括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据统计,脑卒中致残率达到约75%,1年内复发率约为20%。脑卒中常见的后遗症包括: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尿便障碍、吞咽障碍、情绪障碍等等。如果脑卒中患者未进行规范化的脑卒中预防,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未改变等,脑卒中危险因素未控制,二级预防的药物未服药,其复发风险还是很大的。

 问题九
卒中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

大脑是我们人体的最高级中枢,所以一旦脑卒中发生,尤其是重症脑卒中,如大脑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后循环出血或梗死等,常常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常见的包括:感染(卒中相关性肺炎、尿路感染、消化道感染等)、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压疮、深静脉血栓、卒中后癫痫、卒中后情绪障碍等。

 问题九 问题九
 问题十
卒中有哪些治疗方法?怎样药物治疗?怎样手术治疗?怎样康复治疗?
脑卒中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类型不同,其采取的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
药物治疗方面:如果卒中类型是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可以静脉溶栓治疗(6小时内,尤其是4.5小时内,总之越早越好),如果超过6小时,经过脑血管评估,未发现颅内外大血管急性闭塞,只能采取脑梗死一般性治疗(包括:脑梗死二级预防,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稳定斑块及改善侧枝循环以及防治相关并发症等治疗);如果静脉溶栓效果不佳,脑血管评估发现存有颅内大血管的急性闭塞,可以行急诊脑动脉取栓术(建议越早越好,尤其是6-8小时内);如果脑卒中发病已超过24小时,脑血管评估发现脑血管有明显的狭窄或闭塞,可根据病情,针对狭窄部位的血管择期采取血管成形术,如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脑血管重建(脑血管搭桥)术等。总之,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要做到三早:早发现、早送医、早救治;如果脑卒中类型是出血性脑卒中:则根据出血量的多少,出血的部位、出血的病因、病人的意识水平等情况综合判断是内科药物保守治疗还是外科手术治疗;比如说,如果出血类型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原因多数是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所致,一般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方面,脑卒中,无论是缺血性脑卒中还是出血性脑卒中,一般只要生命体征平稳,建议尽早进行相关的康复治疗(康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疗法:主要通过反复运动训练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也包括电疗、光疗、磁疗等;作业疗法:训练患者独立完成穿衣、吃饭,洗漱等日常活动,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此外,还包括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矫形器治疗、传统的针灸、推拿治疗等)。

问题九 问题十

 问题十一
卒中可预防吗?如何预防脑卒中?

答案是肯定的。脑卒中是可防可控的一类疾病。首先我们要纠正错误的观念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意识地避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另外,对体内已经形成的病理变化,如颈动脉斑块造成狭窄等,要引起重视,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及早发现疾病问题,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脑卒中的发生。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脑卒中的预防分三个等级:一级预防是指疾病发生前的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行为,积极主动的控制各种致病的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延迟发生的目的;二级预防是针对已经有脑卒中症状或已发生卒中的患者,这些人需要预防发生脑卒中复发,此时除了继续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外,还需根据卒中发生的具体原因进行干预以预防再发。三级预防是指对脑卒中患者发生残疾以后进行积极的康复锻炼及预防复发。

专家提醒:

急性卒中应急处理很重要。

1.如果发现出现脑卒中症状,要保持安静、卧床休息、通知周围人或家人,并且最好让了解病情的家属陪同入院以便给医生提供详细病史。

2.紧急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选择能治疗脑卒中的专业医院。脑卒中最佳治疗时机是发病4.5小时内,不能等待自我好转,以免失去了最佳治疗时间。搬动最好用担架,途中避免颠簸。

3.家庭紧急处理。如果家里有血压计的话,测量并记录血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给患者使用一些不能确定的药物(如阿司匹林、降压药等)以免加重病情或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果脑卒中患者已经出现吞咽困难的问题,那么喂药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呛咳、误吸、窒息,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编辑:马大姐话健康栏目组

转发请注明出处

点个

在看

你最好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