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薛侃录》明心体即是学问功夫
各位朋友,我们今天再读一段,接着读《传习录》上卷,也就是薛侃和这个王阳明的一段对话。
一.涵养志切 讲求亦是涵养
[侃问],也就是薛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请注意,这个问题很麻烦,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问题呢?我们前边也已经多次读过了,讲到过了,王阳明的意思是什么呢?那些个节目识辨等,这些个具体的事情,讲求不完的。世界上的事是无穷的,你要一件件都去讲求过,你怎么讲求得过来?所以王阳明说,只要明了根本便是。
薛侃这里提出问题来了,专涵养,那就是涵养本心,内里涵养;不务讲求,不专门去讲求所谓的具体事物当怎么做,那么会发生问题。发生个什么问题呢?认欲所理,就是把私欲、把人欲当做天理,那么也就是说至少在理论上,关于天理、人欲等等这些东西,我们还要辨析辨析的吧?还要分别分别的吧?还要讲究讲究的吧?他把这个问题提来给王阳明。
王阳明说,[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王阳明说了,人要知学,当然这个知不是说我晓得晓得,不是这个意思啊;是说我们要真真切切地、实实在在地明了学,学个甚,为何学?
只要你真知学,讲求是自然而然会来讲求的,所以说讲求亦只是涵养,你切不可把涵养归涵养,讲求归讲求,所谓的明理是明理,功夫是功夫,你把它分做两截,那是要不得的。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所谓的不切就是不真实、不亲切、不实在。
二.克去私意 何愁理欲不明
薛侃问,[何为知学?]王阳明回答,你倒是说说看,[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薛侃说,[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薛侃回答得非常实在,我曾经听先生说过,学就是要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这是薛侃的回答。
我们一再讲过,心的本体就是我们的心灵本原的、本来的、原本的那个状态,心灵本身原本的那个状态,毫无疑问,它是来自于道的,这就是我们的性。从我们人的角度来说,因为我们这个性是从天道那里获得的,所以我们也称之为德,德就是性,性就是德。《中庸》讲,“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性是得到的,获得的,获得的过程便是外内之道同一、合一的过程。
正因为这样,体认天理,只是要自家的心地无私意。本心或者说本性,或者说心之本体,这个东西是继承于天的,继之者善,我们原本是从天道那里获得的。可是我们的私心、私利、私意、私欲等等所有这一切东西,不是继之于天,我们心体上原本是没这些个东西的,那么这些个玩意儿哪来的呢?是感于物而动而现起的。学那就是要回归于心体自身存在的本原状态,本原状态既然是无私的,那你就需要把那些个私心、私利、私意、私欲等等这些东西怎么样?把它去掉,去掉便是还归心体自身的本原状态。
薛侃知道这么说,体认天理只是要自家心地无私意,所以阳明先生会接着再问他,[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我们刚刚解释过了,提到过这个事,所有那些私字打头的东西,都不是本体上原有的,不是我们心之本体原在的东西。如果说心之本体上原有的、原在的东西我们把它称为本质、本质上有的。那么这个本体上不是原有的东西,后来才有的,经验生活当中才现起的,我们便说那些东西是非本质的。
心之本体也自然而然会知道,那些东西跟他心体本身相应还是不相应。不相应的便是欲,它本身原在的那就是理。克去私意便是澄明天理,实际上是同一件事的同一个过程,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面向。你去私意的同时便就是明天理,所以会说你愁个什么,你担个什么心呢?担什么甚理欲不明这种问题呢?你只要克去私意便是。
三.志心真切 自能体当自心
薛侃继续说,[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这个恐怕我们今日也是有此类问题的,我现在产生了一个意,那么这个意是个私意,还是个天理?王阳明的回答很有趣,他说[总是志未切],你要学个圣人,那你必得先立必为圣人之志;既有此志,便是大本大原建立起来了;有此根本,那么便自能生发,自能日日向上,生意勃然,生机盎然,有干、有枝、有叶,是不是?
志不切,那就是根本不坚定,根本不强固,什么身份、地位、名誉、财富等所有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我们总是不能说我要不跟你们交往,我要跟你交往,因为生活便是如此。你意志坚定、根本强固,我们便不会被那些东西所摇动;立志不坚定,便可能为其所荡。所以王阳明会说,总是志未切。
你这个圣人之志、为学之志是坚定的、真实的,那么[目视、耳听皆在此]。当年孔夫子说了,“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你如果立志是坚定的,何是天理,何是人欲,自然会清清楚楚,心之本体原本会知,原本能知事知非,知善知恶,是不是?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那原本是孟子说的;[不假外求],心体本身原本就是有自知的能力的,这种自知的能力不需质疑,原本如此,它原本便是能知是知非,知善知恶,明白得很,不假外求,不需要到外头去拿一个什么标准来做判断,心体本身自然便是准则,合乎它的便是,不合乎它的便不是。
[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这个话说得很彻底。如果我们要讲求那些个什么理、什么欲等等这些东西,真正地讲求也只是要体当自心所见。所谓的体当自心所见,实际上也便是明明德,便是自明心体,便是鞭辟向内,便是实现自家心体的自我澄明。心体明,岂有理欲分不清之理?王阳明这里也说了,安有认不真的道理?你这个志真实的、真切的,便自然能够分辨理还是欲。
总体上,这一段还是讲那么一个大致的意思,为圣人之学,首先要立志,要立这个圣人之志。立圣人之志,功夫要向里去用。请注意,我们老是讲这个功夫要向里,功夫向里不是叫你舍却日用伦常,不是叫你别干活,一天到晚俯首低眉。而是说时时、事事、处处都须明心体,把这个明的心体呈现出来,这就是学。
圣人之道也好、圣人之志也好、圣人之学也好,所有这一切都只能,通过我们日常生活的日常行为,眼耳鼻舌身的身体活动来展开的,我们人的现实生存,也只能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的活动,来把自己和所谓的外在的交往对象连成一体的,就那么件事,明心体便就是学问功夫。
我们看和薛侃的对话的这一段,我想这个意思还是相当清晰的。在王阳明这里,你明心体就是涵养,明心体就是知学,明心体就是为学,这是一体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