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新时代的文学盛事
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盛大开幕
“北京十月文学月”自2016年创办以来,每年10月如约而至,文学成为北京这座城与秋天的美好约会。“北京十月文学月”走过六届,守正创新,专业与大众并重,国内与国际兼具,影响力与辐射面突出,现已成为新时代的文学盛事。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紧扣“新时代 新文学 新使命”主题,共分为核心活动、国际交流、大众活动、少儿文学、网络文学五大板块、近百场活动,其中核心活动20多场,线上线下大众活动80余场,国际活动4场。参与活动4千万人次。通过加强线上传播,触达人群近2亿人次。
《远去的白马》研讨会在北京出版集团“想心空间”举行
重磅新作《平安批》封面
作家走西城活动,探访李大钊故居
守正创新 在突破中展现新气象
守正创新,在全新突破中展现新气象、新追求,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本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启动活动首次采用主题篇章的形式,并增加歌舞、诗歌朗诵等精彩文艺节目,周旋、瞿弦和、刘纪宏、虹云、张筠英、吕继宏、陈雨琪、郑咏、张文巍等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以饱含深情、鼓舞人心的精彩表演,充分体现文学与艺术的巧妙结合,独居匠心。
启动活动中共分三个篇章,开篇“孕育——百年党史,百年新文学”,通过《新时代 新文学 新使命》主题片集中展示与党成长壮大的历程始终相生相伴的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随后,王蒙、范小青重点回顾了中国文学在建党百年的波澜壮阔中走过的辉煌历程。第二篇章“赓续——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借助主题片《文学北京》生动梳理了北京的历史文脉,凸显了北京的文学成就。第三篇章“擘画——聚力融合,开创未来”,主题片《“十月”与时代同行》讲述了“北京十月文学月”肩负着引领“新时代”“新文学”砥砺前行的“新使命”,同时,发布“十月文学伙伴计划”,旨在以文学为核心,搭建跨界合作和资源汇聚的平台,促进各文化领域融合创新发展,驱动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同步提升,共同构建文学伙伴生态阵营,为文学真正走向市场提供优质的媒介、渠道和平台。
将文学与行走进行深度结合,也是本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的一次全新创举。在西城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策划了主题为“新发展、新生活、新变化”的“十月作家西城主题采风”活动,吸引邱华栋、刘庆邦、范稳、陶纯、祝勇、乔叶等十余位重量级作家共同参观了反映西城区经济新发展、文化新生活和老工业区新变化的金融街、北京坊、天宁1号文化园区,进行文学采风。此举旨在通过在“北京十月文学月”期间带领作家探访西城的方式,促进作家们为党的建设、祖国发展创作优秀作品。
在李大钊故居敬献鲜花,到京报馆旧址一览党报发展史,参观“中轴线上的红飘带”专题展,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儿童文学作家来到北京西城区,寻访红色足迹、红色笔迹。这是“小十月”青年作家创作营的采风活动,红色文化与京味文化,进入到作家的视野,给他们带来新的思考和新的创作元素。
“南北运河诗会”是“北京十月文学月”围绕大运河文化带的创新项目和新亮点,旨在通过诗人雅集、行走采风、名家论坛、诗歌朗诵等新颖、灵活、有吸引力的方式,把“南北运河诗会”打造成文旅结合、联结多地、深度关注大运河历史文化,有广泛美誉度的创意文化品牌。
不仅在活动上,在传播方式上,北京十月文学月同样积极开拓,创新意识凸显,在传播形式和渠道方面,联合各大主流媒体、门户网站,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App、小程序等多种渠道,全方位、多样化报道活动,聚拢人气、持续发声。多彩的视角和声音,让更多人了解文学、爱上文学。
把脉北京文学 书写新时代辉煌
把脉北京文学现状,展望北京文学未来,为生生不息的北京文学发展注入新活力,这是“北京十月文学月”从创办之初就彰显的特色。今年,这一特色不仅得到延续,而且专业性更强、覆盖面更广。
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从文学、影视、少儿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分别举办“立足百年经典,再创时代高峰”儿童文学论坛,“共生共荣 文学与影视高峰论坛暨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系列活动、第六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面向新时代的文学写作——两届“十月签约作家”对话活动等。第六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上,多位知名作家、评论家回顾总结北京文学的创作成就和经验特色,分析交流北京作家的创作风格与时代使命,共同展望北京文学的未来。多位作家还就与时代共振话题展开讨论,接续北京文学传统,开创崭新未来。作家们纷纷表示,将对北京展开新的书写,新的呈现。
而如何进行“面向新时代的文学写作”?在“两届十月签约作家对话”论坛上,作家们给予有力且响亮的回答。作家刘庆邦呼吁:“我们还是要重视生活,特别是要重视新的生活,不断从新的生活中汲取营养,跟上时代的步伐。”扎进生活的富矿,触摸、感受、体悟、书写时代,作家们从未停歇。
在“立足百年经典,再创时代高峰”儿童文学论坛上,围绕小说、童话、散文、诗歌四个板块展开研讨,主办者视角开阔,用心良苦。如何进行儿童文学写作,思考、困惑、探索在论坛上汇聚,儿童文学书写是否存在过度过滤的问题,童诗语言模式存在滞后的问题,散文发表渠道的有限制约了发展等等,关于儿童文学的健康、有序生长,这些问题的提出迫切又必要。
北京文学的发展不是曲高和寡、不是处在真空中,它一定要和时代同步。“在共生共荣 文学与影视高峰论坛”上,文学和影视的连接得到了鲜明体现。十月文学院在去年建立文学与影视孵化中心后,进一步加强文学与影视资源融合,探求多元多维度的IP衍生运营与合作,并联合众多知名作者、编剧和相关影视机构共同发起“十月星浪潮影视计划”,将优质的文学IP进行影视转化和合作延伸。
汇聚精品力作 为北京文学发展聚力
“北京十月文学月”,充分发挥“十月”品牌效应,为北京汇聚更多优秀作家作品,为北京文学创新发展凝聚力量,推出一批讴歌党的辉煌历史、体现伟大民族精神、彰显鲜明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展现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
10月的到来,一批最新出炉的作家作品得到强势推广,在出版座谈会、新书分享会上,作家、评论家、编辑相聚一堂,谈新作,谈文学,谈探索,谈突破,最新最重磅最具突破意义的文学新作受到尊崇。
这些新作呈现出中国气派。《远去的白马》是朱秀海对当代军事文学领域贡献的又一部力作,该作品塑造的支前女英雄赵秀英,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在战争年代里个体生命丰富而复杂的经验,以及战争所带给她们的苦难与考验。研讨会上,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在致辞中谈道,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我们热切地呼唤如《远去的白马》这样一部具有时代性、经典性和史诗感的原创文学扛鼎之作。评论家李朝全认为,该作品是一部能够体现文学价值和尊严的作品,是能够为当代文学赢得荣光的作品,也可以说是近期军事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评论家孟繁华盛赞,《远去的白马》是一部写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军旅文学杰作。
这些新作引领文学新潮流。作家林白沉潜8年的长篇新作《北流》,今年6月在《十月》杂志上发表后,就以其强烈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激荡的叙事雄心引起广泛关注。在其新作座谈会上,24位国内知名文学评论家到场,评说她的作品。在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看来,林白新作有助于我们理解在此时此刻中国小说面对的新的可能性。
这些新作饱含了北京作家全新的突破。茅奖获得者徐则臣新作《青城》探讨现代女性的情感与精神自洽问题,这也是他鲜有的女性题材作品。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阎晶明首次给青少年讲鲁迅,他的新作《这样的鲁迅》包含了他的社会责任感,他直指“鲁迅是有家国情怀的”,在他看来,过去讲鲁迅,这些方面讲的并不多,而他想通过这本书强化这一观点。
这些新作更开掘了全新的题材,展现出“十月”品牌独到的文学追求和博大气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推出陈继明长篇小说新作《平安批》,他书写独特的侨批文化、以及潮汕人下南洋的故事。
求新、求变、求实,“北京十月文学月”现已成为作家、读者、出版人一个温暖而坚实的文学港湾,也成为北京这个古老而现代都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专访
文学要记录和书写伟大城市与伟大时代
——专访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
“北京十月文学月”从10月13日至10月31日在京举办,作为承办方之一的北京出版集团有哪些新的举措、新的探索?展望未来,“北京十月文学月”的明天将有哪些新的走向,北京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康伟接受专访。
问:“北京十月文学月”已办至第六届,今年新增加了作家行走、采风活动,这样的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文艺创作者要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北京是首善之区、全国文化中心、是全球首个“双奥之城”,大力推进的冬奥会筹办、中轴线申遗、“两区”“三平台”建设等工作都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这些需要作家们通过行走、体验、走进,产生感悟,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作灵感,生产出立得住、传得出的作品。作为国有文化企业,作为作家的老朋友,北京出版集团有责任和义务为作家深入新现实、新生活、新发展创造机会和条件,用文学记录和书写这个伟大城市、伟大时代。
今年作家的行走采风活动,是文学与北京的深度对话。我们与作家一起深入西城、通州、延庆等区行走探访,内容涉及寻访北京红色足迹,探访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行走金融街、北京坊、产业园区等地。作家们通过亲见、亲闻、亲历北京的新变化、新生活、新发展,激发创作灵感和激情。后续,我们还将陆续推出一批反映北京新时代特点的优秀作品。
问:今年的“北京十月文学月”在前期策划和创意方面,有哪些与往届不同的主导思路和原则,现在看来最初设想是否达到了?
答:本届文学月,恰逢建党百年。作为有着红色基因的北京出版集团,全体同仁以饱满的激情与强烈的使命感投入筹备和举办活动的工作中,以确保活动思路明确、主题鲜明、效果显著。
此次文学月的主导思路是“以文学的名义,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为新百年启航发声”;主题是“新时代 新文学 新使命”。我们将主导思路贯穿于所有活动之中,力求通过大胆的突破和创新,实现从“破圈”到“跨圈”,再到“融圈”。
“破圈”是突破文学专业圈。在举办高品质文学活动的同时,以“人民的文学”为宗旨,贴近大众,扩大影响。特点是从时间上呈现“2+20+365”模式,即2天高规格活动+20天持续不断文学活动+365天全市持续不间断推进文学项目;在空间上呈现“1+10+N”模式,即1个主活动举办地+10个十月文学月打卡地+全国十月作家居住地、特色书店、网络作家写作生活直播、线上国际论坛等不同场景举办地 ,最大限度覆盖到北京乃至全国。仅启动活动在6个平台的直播,点击量就达到3千万,切实打造出文学节日的盛况。“跨圈”,即实现跨界联合。旨在发动作家与艺术家、专业学者、影视工作者、大众之间的跨界交流,推动文学品牌、出版机构与研究单位、书店、影视机构等的跨界互动。我们在北大红楼、现代文学馆、北京坊、十月文学院等多个北京文化地标举办多场高峰论坛、研讨会、戏剧节、文学采风、见面会等活动,发挥文学作为各类艺术形式母体的引领作用,推进文学与影视、戏剧、线上平台、科技、旅游等产业跨界合作。通过将“十月”这一文学品牌与更多的文旅、科技等产业品牌进行交融、碰撞,从而达到“融圈”的目的,最终实现“文学+”“出版+”,为首都文化促生新的文化资产。
问:如何将“北京十月文学月”真正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甚至世界知名度的活动,有哪些初步的设想?
答:在前五届圆满举办的基础上,本届“北京十月文学月”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我们还将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发展,为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文学活动品牌而努力。
我们的设想是:一,做强文学特色。在巩固文学专业性基础上突出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的站位高度。我们将不断汇聚国内外文学力量,促进线上线下文学创作和阅读更好地融合,促进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北京十月文学月”这一平台上进行交流、探讨。二,做好前瞻引领。举办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的高峰对话,前瞻性地引领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在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趋势上的发展。同时,以文学的引领作用和影响,把其他领域和产业融合起来,打造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平台、世界级的文化交流平台。三,做大规模影响。坚定“立足北京,覆盖全国,影响世界”的目标,在跨领域、跨地区、跨国界、跨文化、跨时空上重点发力,开展文学与大众、文学与城市、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丰富多元的主题交流活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艺创作与文化发展贡献北京力量。我相信,“北京十月文学月”在北京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将不负使命,逐步发展成为一项国际性的文学活动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