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格斗运动员为何日常肌肉线条不清晰
今天发一个张伟丽的训练前照片,可以看到她手臂没有明显肌肉线条。但在发力状态,她手臂肌肉线条很惊人。这是格斗专项训练要求的身体,我之前也发过自己手臂变化照片,在非发力状态下,跟普通人无异,瞬间发力状态下,反正挺唬人的。这种肌肉形态不是靠孤立肌肉举重的收缩塑造的,而更多是弹性拉伸和释放(可以理解成爆发出拳的模式)。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科普一下对于力量的分类。
在传统理念中,力量分为三种,分别是绝对力量、耐力力量和速度力量。但这基本上是40年前的理论,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人们发现这种分法不符合各项运动特点,不具备高水平竞技训练的指导意义。
因此美国研究机构提出一种新的力量素质三分法,分别是核心力量,控制力量以及反应力量。
核心力量:人体从腰部-骨盆-髋关节,身体重心环节的力量。核心力量是发力的主要环节。所有运动都需要这部分力量。
(你可以理解成,所有的对抗竞技运动,都要有一个强大的核心。不要单纯理解成大腿,想象鱼的状态,案板上的鱼按不住,不是因为它长了大腿。)
控制力量:身体在非平衡状况下的力量素质,很多竞技处于不平衡状态,强调提升肌肉系统的平衡和控制能力。
(肌肉的稳定性和控制力,在动态对抗中尤为重要,有时停住比动难,动作要做精准,必须有很强的制动能力)
反应力量:利用肌肉受到外力被动拉长产生的弹性势能,经过储存释放,使肌肉产生更大力量的训练。
最后这一点是最难理解的,也是现代竞技运动训练的核心。利用肌肉弹性其实也就是所谓的筋膜弹性,所以肌肉必须是有极强的伸展能力。由此提出功能性训练理念——功能性柔韧=功能性力量。所以很少看到高水平选手花大量时间做深蹲卧推,反而是各类轻道具或者徒手的怪异动作。抛药球的训练比重远远高于肱二头肌弯举。
张伟丽的手臂肌肉线条和健美的不同,意义就在于第三点,这不是靠抗阻收缩产生的形态。格斗的意义在于释放力量,不在于收缩肌肉。
这是背后的生理原理,至于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有很多,并不矛盾。不仅是格斗,很多抛射类运动员(羽毛球、排球、投掷)都有这种身体共性。
(图一、图二是张伟丽的肌肉变化,图三、四是我的肌肉变化,只是想说明这种变化并非是因为体脂的改变,而是瞬间可以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