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出土珠饰:珥珰
珥珰被认为是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器物,由于在考古中其经常被发现于墓主人头部尤其是耳侧而被认为具有耳饰功能,故得名。
铅钡玻璃质地的珥珰(或耳瑱)在战国晚期就已非常流行[1],深蓝色铅钡玻璃质的中凹圆筒状(Beck:Ⅰ.C.3.b)珥珰在西汉早期即已出现,并通过内陆贸易从中原输出到地处岭南的广西贵港附近。
汉晋时期,岭南一带是钾玻璃的制作中心之一,西汉晚期以后该地大量使用钾玻璃制作珥珰,这些珥珰外形匀称优雅,两头口孔处呈大小不对称的喇叭口状,束腰较细,直径最小处不一定位于珠体正中,沿珠体纵轴有细而直的穿孔[2]。除了合浦汉墓,钾玻璃质地的珥珰还被大量发现于湖南、湖北、贵州、广东,乃至甘肃、青海、辽宁和陕西等地。
除玻璃质的珥珰外,红玉髓质、金质和琥珀质的珥珰也被广泛发现于合浦、贵港,湖南、广东乃至越南北部等地的汉墓中。泰国南部、柬埔寨南部的铁器时代遗址也有红玉髓、无色水晶等质地的珥珰(或称“中凹圆筒状饰”)被发现。泰国南部三乔山、孔通[3],印度南部甚至出土有红玉髓质珥珰的半成品[4],但需要指出的是,东南亚地区发现的珥珰普遍形制短粗,束腰较粗,部分不打孔,两头的喇叭口似呈对称状,这些特征与华南各地汉墓出土的珥珰有明显不同,这可能是东南亚、印度地区利用当地原材料,对中国传统器型的仿制,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泰国南部三乔山、孔通发现的红玉髓质珥珰。
两粒红玉髓质中凹圆筒状珥珰,1995年5月3日合浦县北插江第二麻纺厂30号墓左室出土,相同的珠饰广泛见于湖南、广东等地的汉墓。
一粒红玉髓质中凹圆筒状珥珰,1995年4月28日合浦县磨囊平田村公所1号墓出。
一粒红玉髓质中凹圆筒状珥珰,1995年6月18日合浦县凸鬼岭康宝饲料厂1号墓出土。
两粒红玉髓质中凹圆筒状珥珰,1993年9月11日合浦县北插江4号墓出土。
一粒红玉髓质中凹圆筒状珥珰,1993年9月16日合浦县北插江5号墓出土。
一粒钾玻璃质中凹圆筒状珥珰,分别为正视图(1-1)和侧视图(1-2),合浦县鸡射岭18号东汉时期墓出土。相同形制和材质的器物被广泛地发现于中原和岭南地区。
琥珀质中凹圆筒状珥珰,1992年12月13日合浦县凸鬼岭汽齿厂40A号墓出土,分别为横侧视图(2-1)和纵侧视图(2-2)。该珥珰外形为亚腰形,一端稍大,一端稍小,土黄色,穿孔,长2.7cm。
两粒琥珀质中凹圆筒状珥珰,1978年5月合浦县北插江盐堆1号墓出土。
两粒琥珀质中凹圆筒状珥珰,1986年4月22日合浦县风门岭10号墓出土。
串珠,共计8粒,由红玉髓质的中凸截尖椭球珠、圆球珠和系领状珠以及一粒中具一白色带的缠丝玛瑙珠组成,1995年4月28日合浦县北插江第二麻纺厂27号墓出土。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 关善民. 中国古代玻璃.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1: 84.
[2] 李青会,左骏,刘琦等. 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汉代合浦港.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 338-341.
[3]班查·彭帕宁. 一定要收藏的古珠·天珠珍贵图鉴. 林璟玟,译. 新北市:维他命文化,2013: 93.
[4] B. Borell. Gemston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Beyond: Trade along the Maritime Networks, // Alexandra Hilgner. Susanne Greiff. Dieter Quast. Gemstones in the First Millennium AD: Mines, Trade, Workshops and Symbolism, Mainz: Verlag des Rmisch-Germanischen Zentralmuseums, 2017: 21-44.
图文 | 选自《珠光琉影——合浦出土汉代珠饰》
编辑 | 蓝胤天
核发 | 叶吉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