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炒米和焦屑》阅读练习及答案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幕,穷亲威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不易领会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作“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救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著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威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作“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作“焦屑”。煳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两支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四川“炒米糖开水” ,再写家乡高邮的炒米,在对比中凸显食物特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在文中多处用细腻的笔触来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

C.作者在文中讲述了生活中吃炒米的故事,多用口语化的表达,读起来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D.文中画线句子承上启下,既小结炒米方便的特点,又引出另一种可以急就的叫焦屑的食品。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写到郑板桥与炒米的故事、父亲的朋友算卦的故事、避难红十字会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B.文章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多用民间鲜活的口语,少用修辞;多是聊天谈话的语气,如叙家常。

C.文章结尾部分写炒米和焦屑的应急之用,将其放在幼年躲避战乱的背景下来写,增强文章的年代感。

D.文章虽然题为“炒米和焦屑' ,但大部分篇幅写的是炒米,用于焦屑的笔墨相对很少,表明作者还是比较钟情于炒米的。

8.结合文本,分析文章开篇引用《板桥家书》中关于炒米的叙述的作用。

9.作者最后说“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

6.B项,“是为了凸显其家乡的贫穷和动荡”表述错误,这篇文章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写炒米和焦屑的制作、吃法等内容,将笔力集中于日常的小事上,但是恰恰在这些小事中,流露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7.D项,“表明作者还是比较钟情于炒米的”表述错误,下一段“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可知两者没有主次之分。

8.①内容上:形象生动地介绍了炒米是百姓普遍的吃食以及背后的温暖情谊。②结构上:文章开头以《板桥家书》中的话引出下文对炒米的叙述。③效果上: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吃炒米这一风俗具备雅趣。

9.①表现“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②这个战乱中与炒米相伴的夜晚,作者不写常人心目中的离乱之苦,而说是“浪漫主义的夜晚”体现了作者幽默的笔触;③作者能以淡定从容的心态回顾这段经历,表现了他的达观与超脱。

(0)

相关推荐

  • 跟着名篇学写作之《故乡的食物》

    故乡的食物 文| 汪曾祺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 ...

  • 王树兴 | 焦屑和炒米

    焦屑和炒米 王树兴 我读<汪曾祺别集>分集<故里杂记>二校,其收录的<故乡的食物>篇里,有<焦屑和炒米>一文. 33年前,我因此文中"暖老温贫 ...

  • 赵桥 | 那些坛坛罐罐和大缸——故乡物事之一

    总第1485期 文 | 赵桥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农家,再贫穷,家徒四壁,多多少少还会有几只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几口大缸. 按容积从小到大,先说那些小罐罐. 不是大户人家的富贵气象,更不是皇宫 ...

  • 鹿元草功效简介

    关键词:鹿元草 鹿元草肾病 近些年来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尿毒症或者肾衰竭导致的肾脏排出毒素功能丧失,引起肌酐.尿素氮等毒素在人体积累,产生毒害作用. 近代很多药理研究都发现鹿元草对于肾病.肾衰竭.尿毒 ...

  • 虚寒人士请关注,捧一杯暖暖的炒米茶过冬

    天气降温,即使紧闭门窗,冷空气还是会从各个缝隙里钻进屋里.北方的室内温暖如春,没有暖气的南方就令人不好受了,即使穿得再厚,那湿冷的空气还是会令人觉得浑身发凉. 这时候如果能来一杯冒着轻烟.热腾腾的养生 ...

  • 如皋美食焦屑

    如皋美食焦屑 □郭文华 老家如皋有六月六吃焦屑的习俗,还有"六月六,猫狗下江"的说法,就是六月六这天帮猫狗洗澡,将猫狗抱着扔河水里,就算给它们洗澡了.这个习俗渐渐被淡化了.但六月六 ...

  • 汪曾祺:写小说的人需这样训练自己的“语感”

    汇俊采之文 联天下书局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 ...

  • 汪曾祺先生谈:老舍与《当皮箱》

    汪曾祺先生 著名作家 北京京剧团编剧 老舍先生是市文联的主席,自然也要处理一些"公务",看文件.开会.做报告(也是由别人起草的).--但是作为一个北京市的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 ...

  • 汪曾祺:谈读杂书。

    中 國 文 人 書 房 中国文人的精神归宿 ▲點擊音頻聆聽音乐 我读书很杂,毫无系统,也没有目的.随手抓起一本书来就看.觉得没意思,就丢开. 我看杂书所用的时间比看文学作品和评论的要多得多. 常看的是 ...

  • 汪曾祺《岁寒三友》《谈小说的语言、结构和首尾》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本一: 岁寒三友(节选) 汪曾祺 前文内容简介:办草帽厂的王瘦吾.开炮仗店的陶虎臣.画画的靳彝甫三人是老友,人品极好而性情各异.他们一度都交了好运--草帽厂生意红火,炮仗店揽了大活,靳彝甫靠斗蟋蟀赢 ...

  • 名家谈写作 | 汪曾祺:小说的思想和语言

    汪曾祺 有的作家.评论家问我,小说里边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最重要的是思想.思想就是作家对生活的看法.感受和对生活的思索.我觉得,小说的形成当然首先得有生活.我比较同意老的提法:"从生活出发& ...

  • 读书|我们需要磨砺出生活的韧性——也谈汪曾祺的小说《皮凤三楦房子》

    汪(曾祺)先生小说里的人物总像地鼠般,时而从这一篇目中露露脸,时而在那一篇目中成为主角.他的小说就因这无数个人物而穿引成珠,形成一串关于高邮的乡土记忆,绘成了一幅乡土风俗画.汪先生对这风俗画里的人物, ...

  • 汪曾祺:小说的思想和语言

    如何读书.写作,以及评判一篇文章的优缺,大家见地各异,主张不一.鉴于此,中国作家网特推出"名家谈写作"系列文章,让古今中外的名家与您"面对面"倾授他们的写作经验 ...

  • 小说的思想和语言 文|汪曾祺

    文|汪曾祺   有的作家.评论家问我,小说里边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最重要的是思想.思想就是作家对生活的看法.感受和对生活的思索.我觉得,小说的形成当然首先得有生活.我比较同意老的提法:"从生 ...

  • 张莉:从鲁迅、汪曾祺到笛安、陈春成,我看见语言里住着写作者的尊严

    "构成小说调性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呢,我以为是语言."评论家张莉在编选<生活风格:2020中国短篇小说20家>一书时形成了这般感悟.她从鲁迅.郁达夫.汪曾祺等文学大家们的 ...

  • 小说三篇 汪曾祺

    求雨 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干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