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工业从“加速跑”向高质量转变
不久前,工业级高端反渗透膜项目落地银川市苏银产业园。该项目建成后可填补国内高端反渗透膜领域的技术空白、拓宽膜材料应用领域、提升国内水处理高端装备行业技术水平。目前,厂房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春节前试产,明年6月投产达效,项目一期投资1.2亿元,投产后年产值预计7.5亿元,税收贡献8000万元。今年以来,银川市加快谋划实施一批补链、强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动工业经济从“加速跑”向高质量转变。
“十三五”前4年,银川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均增长7.6%,与此同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从2016年的4.6%提高到了2019年的6.3%。“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全市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十三五’以来,全市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年均增长8%以上。”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引进来,还要生根发芽、抽枝坐果,布局好产业链,才能让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目前,银川市新材料产业在全球拥有“一席之地”: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单晶硅棒、硅片生产基地;全球唯一的氮化铝陶瓷粉体和基片生产基地;我国最大的工业蓝宝石晶棒、半导体大硅片、石墨烯三元正极材料及导电浆料生产基地。高端装备产业技术水平领先,拥有首个国家智能铸造产业创新中心,是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高端数控机床、精密铸件水平世界领先,精密轴承、智能电表、桁架机器人等水平国内一流。截至2019年,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十大产业规上企业数191户,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银川市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在创新体系建设、产业集群培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园区整合提升、绿色集约等方面成效显著,为“十四五”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手做“加法”,一手做“减法”,用绿色为集约发展打底。市场主体逐年壮大的数字背后是效益倍增。截至目前,全市共有规上工业企业366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06家,隆基硅、隆基宁光、天通蓝宝石等一批企业加速成长为行业龙头企业。
“十三五”期间,银川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意见,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投入运行30多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300多家企业上云、千台工业设备联网。培育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28家、自治区级数字化车间17个、智能工厂13个、工业机器人试点示范项目5个、国家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项目4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4个,100个规上企业智能诊断正在全面推进中。
“减法”背后,是改革发力。为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和经济贡献度,“十三五”期间,银川市将原有8家园区整合优化为6家,园区主导产业占比达70%以上,对国家级、省级园区分别下放经济管理权限37项、20项,一揽子授权苏银产业园53个主项、179个子项的市级行政审批事项。2020年园区规上企业226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数的74.8%,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0%。银川高新区、银川经开区先后获评国家级绿色园区,中关村双创园获评自治区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为效益做“乘法”,为能耗做“除法”。“十三五”前4年,银川市(不含宁东)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5%。截至2019年末,银川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51.4%,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以上。(记者 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