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拉黑你爸妈,跟他们老死不相往来!”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文/晏凌羊

01

前几天,吐槽了一顿我爸妈,然后,被某个大V注意到了。

她评价我愚蠢,说这样的爸妈应该拉黑、老死不相往来,我还给他们买养老房,真是个“圣母婊”。

类似这种评论,我收到多条。

我发现有些人(包括大V)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挺奇怪。

一个男人在妻子孕期出轨,在你生孩子的时候还跑去出差了……他们说这男人是个彻头彻尾的渣男,没有一点人性。

一个男人结婚后,家里有钱先紧着你用,饭桌上有好吃的先紧着你吃,自己只舍得穿平价衣服却愿意刷卡给你买名牌,你睡到后半夜腿突然腿抽筋他能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给你按摩……他们说这男人真是个好男人,值得嫁。

可现实是:这两个男人,其实是同一个人。

放我爸妈这事儿上也一样。

他们身上有无数的毛病,给我带来无数痛苦和困扰,但也有很多闪光点,带给我无数的温暖。

他们有严重的匮乏感,有囤积癖、控制欲,两人彼此怨怼一辈子,到现在还老想逼我站队(我不接受),时不时就给我带来一堆负能量,但是,我生孩子时是他们俩亦步亦趋跟着的,我生病时是他们俩照顾的。

我小时候,当我面吵架、打架、闹到家无宁日的是他们俩,但含辛茹苦、从牙缝里省出钱来供我上学的也是他们俩。

人生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我对我爸妈的感情也是爱恨交织,吵一辈子但打死不离婚的是他们,但是,和我住一起期间,每天给我做饭、送饭、做家务、洗衣服、带孩子、给出差晚归的我留一盏夜灯才睡去的也是他们。

我只是没有时时刻刻写出来罢了。

我在能力范围内给他们买养老房,以及只要不太影响到我,我就和他们一起住,这有什么好攻击的?你和你父母从来不吵架?吵一架就要拉黑、老死不相往来?

一个人也可以有多面,人生的正确答案不是只有你认定的那一种。

这点道理,还有人想不明白的么?

要我说,非黑即白思维就是懒人思维、蠢人思维。

02

很多人攻击别人,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基于“脑补”。

我爸妈有比较大的性格缺陷,跟彼此是相处得仇敌一样,但他们本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人,对我也还不赖。我干嘛要“聪明”地拉黑他们,跟他们老死不相往来?

在我老家那堆农民中间,他们俩都算是清流了,只是这两股清流合不来。

我小时候见到的农村男人就没几个不赌博、嫖娼的,很多男的好吃懒做,苦活脏活累活全给老婆干,还打老婆。我爸不赌不嫖、为人勤劳,常年在外打工,挣点小钱就全带回家。现在我爸老了,也没有在家当甩手掌柜,拖地、收衣服、修理小家具等等事情,都是他干的。

他也不喜欢猫,但因为我和逗号要养,他还是屁颠颠帮着铲屎、给猫打针、送猫去医院。中风后,他怕自己瘫痪,为了不拖累我,天天保持锻炼。

我妈几乎是村里最勤劳、最爱干净的“小蜜蜂”,别人家厨房、灶台苍蝇密布,我们家永远保持干净、整洁。织毛衣、纳鞋底、做衣服、烹饪、种地以及养家畜家禽,她也算是一把好手。

我爱吃某道菜,她能跑遍菜市场。我爱吃洋姜做的泡菜,她就买来,坐在厨房门口剔一下午的泥。

我爸妈各种合不来,天天吵架、打架,但在供子女上学方面,能达成空前一致的共识。家里穷到叮当响、肉都吃不上的时候,他们宁肯四处求爹爹告奶奶借钱,也坚决不让我和我弟随大流辍学、出去打工。

还有人因为我大学毕业后负担了我弟的生活费,他买房买车时也支援了一点资金,就说我是“扶弟魔”,说我爸妈一定很重男轻女,说我一点都不女权……

呃,这都是怎么“脑补”出来的呢?

我爸妈是五六十年代生人,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可能会有一些不自知的老旧思想,比如“女孩子一定要嫁人,才算有归宿”之类的,但相比村里人,他们真是好太多了。我和我弟都能上学,谁考得上好学校,他们就倾其所有让谁去。

我上学时候,因为成绩更好,能考上更好的学校(当然也意味着学费、生活费更贵),我爸妈真是把家里大多数经济资源都倾斜到了我身上的。

我在丽江市区读高中的时候,虽然已经够节省,但还是会把家里仅有的积蓄和借来的钱给花掉大半,也因此逃避掉了家里的农活。

我弟没考上好学校,就在乡村中学读书,农忙时还得跟着我妈下地干活。他当然也想去县城、市区读书,但一来考不上,二来家里资源就那么多,只能先紧着“有本事的”。

一家人想要走出贫困泥潭,就得一个帮一个。如果我大学毕业时,不帮我弟,那他就上不起大学,现在可能会过得捉襟见肘。而我爸妈见不得儿女过得艰辛,肯定会帮忙,这也会变相地影响我的生活质量。你与其说我是讲姐弟情,不如说我也是在帮自己。

你看到一个姐姐支援了弟弟几万块钱,就骂姐姐是“扶弟魔”,实在是你心眼太脏。在我看来,一个人若是有点余力能不让自己家人变成贫困人口,也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现在,我和我弟哪边有需要,我爸妈就往哪边跑。我离异带娃,一个人撑起一个家,他们觉得我更需要他们的陪伴(有时候是添堵),跟我住的时间会稍多一些。

前两年,老家要开发旅游区,他们卖地得了一点点钱,也就十万来块,他们给我和我弟一人一半,自己一分钱没留。平日里,他们从不要求我支援我弟,还老劝我说:“你弟弟有弟媳,你就一个人,还是得给自己准备点后路。”

他们是有比较强的控制欲,但因为我性格比较桀骜不驯,他们降不住,又或者,降我的力度比有的父母弱一些。

从11岁开始,我上哪所学校、读什么专业、跟谁谈恋爱、买哪里的房子、跟谁结婚、要不要离婚、是否辞职创业,全部都是我说了算,他们只说一句“我也不懂,你自己决定”。

一家人过日子,哪没有个磕碰?有时候我是真的很生他们的气,但气过了也就算了。

我还是那句话:人性是复杂的,人生也是。解决问题的答案不是只有你认定的那一种“最聪明的做法”。有些问题是无解的,有些问题不需要解决,有些问题解决起来不划算,那就让它“如其所是”。

别人只是随手随心分享下自己的故事和心情,你能从中找到看待问题的新角度自然最好,真的不必太急于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寻优越感或发泄自己的戾气。

你想拉黑你爸妈、跟你爸妈至死不相往来,那你自己拉黑好了。我眼里只有具体的人,没有“政治正确”,更不会把“政治正确”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03

也是在昨天,一个读者看完我写的下面这段话后,给我发私信。

她写的私信全文如下:

羊羊姐你好,昨天周末,我看到您的博文里说到“感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普遍比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的子女们)更加情绪稳定,内心更宁静”(上图),我非常赞同!

羊姐,我的外公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快90岁的老人家了,身体硬朗,思维清晰。每次回老家,都要去外公家,和他聊天。我掌勺,外公烧火,我们天南地北地聊。

只是凭直觉,我外公就完全了解当下的年轻人怎么想的,一点也不落伍,思想也非常开明。大概是外公喜好读书的缘故,古往今来很多社会变迁和道理,他都能感悟和知晓。

实际上,外公条件并不好,农村老人没有任何保障。虽然外公子女众多,但子女们给的赡养并不多,甚至有的舅姨拿不出。去年,在我的主张和协调下,外公每个月能有八九百元基本生活费的保障了,粮油自产不花钱。落实后,他给我打来电话声音都哽咽了。

但即使这样,从来没听到他说过任何一个子女的不好,心境非常开阔,每顿饭二两小酒,再多苦楚都不向人倾诉,属于身上有一块钱都要补贴给第三代第四代的后辈们那种。

每次回去,我留下点钱买些东西,外公都会责怪我。我说您的条件太苦了,外公说我不懂,他的条件比村里大部分老人都好多了,他活得自在多了,他过得非常满足。他从来看到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不多提,性格非常好。外公只念过几年私塾,本来可以继续深造,由于其父突然病逝,便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反之我的父母,甚至比我妈更年长的姨们,真是一言难尽。羊姐在微博里提到的您的父母时,我太有共鸣,就不赘述了。以前我每每想不开,就去跟外公聊聊。说到脑子拎得清、思维清晰,众多舅姨与我父母加起来也没我外公厉害。

曾经我很想不明白为什么,昨天羊姐提到的年代的点,电光火石间,我突然像明白了什么。众所周知的原因,可能我们永远不会看到有关于这方面的调研、著述和解惑了。

独立工作后,在一次又一次与父母的激辩和争吵之后,我也感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痛苦,我渐渐不再对“温和、温柔的父母之爱”抱有期待,也渐渐在看书思考之后明白,这个现象如此普遍,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它不是个例,我的父母也不是个例,我们都是受害者。

我反抗了好些年,现在我的父母总算有了一些界限感,会尊重我的想法了,也听进去我的声音,我自己的事我可以说了算,他们的事也愿意与我商量了,他们也接受我就是“孝而不顺”了。

人性幽暗复杂。有一些网友说“这样的父母就要断绝往来”,但真要如此吗?

我小时候被妈妈抱在怀里纳凉打扇子,我睡着了她都不停。她也在赶集时给我带回来油饼,自己饿得胃痛了也不舍得吃一口。

我爸也曾在外出开会时把发的干粮揣回来给我,自己中午就饿一顿,到家时方便面都碎成渣了。他们离开家乡外出谋生时,会因为梦到与他们分隔两地的我,而思念得哭醒来。

我是这种爱的接受者,这也是我的真实体验。

武汉封城时,我被封住了,楼里有疑似的、确诊的,我妈在老家快急疯了。她一直胆小,怕我再也回不去了。

有时候,看到谁谁生孩子丈夫不给签字造成危险之类的新闻,我就在脑子里过一遍:如果这事发生在我身上,是谁会发疯似地想要保住我。如果我出了意外,谁会不依不饶?答案很意外,我只敢确定我妈会。

工作、成家之后,我确实遇到很多通情达理也很温和的人,他们大部分都比我父母情绪稳定且做事永远不慌不忙,但真到了紧要关头,我相信只有我爸妈会豁出命来保护我。

人性幽暗复杂。父母复杂,我们自己也复杂。我们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他们也不是我们将来的样子。大部分人都无法和父母断绝往来,也万不能在他们的精神绞杀下,活不出自己。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路怎么走,得靠自己多读书多思考,这个过程很艰辛,也不是靠阅读各种自媒体文章而来,别把脑子交给他人。

我很荣幸被这样睿智、有思考能力的粉丝关注。

没有人不想得到温暖的父爱母爱。只是,人生本来就充满各种磨难,每一个人几乎带着匮乏感在生活。对那些看起来幸运的家伙,我们会羡慕嫉妒恨,再看看自己的满目疮痍,难免心生怨怼。

长大是什么?是你能看到自己的痛,也能看到别人的痛,进而愿意去把指责的手指头缩回来,试图去理解他人的局限和困顿。这不是“便宜了”别人,而是“放过了”自己。

而“试图理解”并不等于把自己的生活主导权交给别人,不敢捍卫自己的边界。

人生很多事,完全可以“一码归一码”。

以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