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吃10万顿饭,为什么有人吃出一身病?

  在吃饭这件事上,第一口饭吃什么、吃饭要吃多久、吃到几分饱、晚餐什么时候吃比较好,你每天的选择,都会对身体带来直接的影响。接下来四个实验告诉你:为什么有人吃出了一身疾病,有人却健健康康。

  实验一:第一口吃什么,差别很大

  2020年,新加坡研究人员做了一个“第一口吃什么对于血糖影响”的主题研究。实验结果发现,差别居然这么大。

  1.餐后血糖:第一种“先吃菜”、第二种“先吃肉”或者第三种按“菜-肉-饭”间隔10分钟进餐,都能显著影响餐后血糖,降低餐后血糖最高值,避免血糖大幅波动。餐后血糖波动最大的,毫无悬念,是第五种进餐方式“先吃主食”的吃法;而第四种进餐方式,菜、肉、饭一起吃,也就是比较符合我们平常吃饭习惯的吃法,餐后血糖反应第二高。2.胰岛素变化:第三种进餐方式“菜-肉-饭”按顺序彼此间隔10分钟进餐,胰岛素峰值最低、波动最小。第一种进餐方式,先吃菜,10分钟后吃肉和饭,这一组峰值也比较低。而先吃肉和先吃饭这两组,峰值都比较高。看来,先吃蔬菜对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帮助很明显。3.饱腹感:第三种进餐方式“菜-肉-饭”的顺序进餐,彼此间隔10分钟,更具有饱腹感。4.血糖稳定:先吃蔬菜的2种吃法(第一和第三种进餐方式)比其他3种吃法更有利于血糖稳定。

  实验二:吃一顿饭花多少时间,差别很大

  日本有一档节目做了一个实验,探讨吃饭速度对体重的影响。首先,让参与者保持快速吃饭,平均每口食物只咀嚼了4下。整顿饭吃完只花了5分钟。这样一顿饭下来,参与者的血糖值从99毫克/分升急速上升,在60分钟左右达到顶峰199毫克/分升。

  第二天,参与者放慢吃饭速度,进食同样的食物。每口食物咀嚼28下,一餐饭吃完花费30分钟。测量发现,他的血糖值在吃饭时缓慢上升,从吃饭前的99毫克/分升,90分钟左右达到顶峰129毫克/分升,远比吃饭快时上升得少。参与者放慢进食速度吃饭,10天后,体重降低了2.1千克。

  实验三:不同的晚餐时间,差别很大

  研究发现,相比18:00吃晚餐的志愿者,22:00进餐的人群机体血糖水平较高,且其机体消耗的脂肪量也相对较低。且22:00吃晚餐的志愿者机体葡萄糖峰值水平会升高大约18%,其整夜燃烧脂肪的量会下降10%。这项研究说明了——晚饭变夜宵可引起夜间葡萄糖不耐受,降低脂肪酸氧化和动员,尤其是早睡眠者,长此以往可能会促进肥胖。

  实验四:多吃一口还是少吃一口,差别很大

  你平时吃饭,习惯吃到刚刚饱,还是吃到撑?美国的两家研究机构,在1980年代后期开始了漫长的养猴征程,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发布了研究结果。威斯康星国立灵长类研究中心招募了7至14岁的年轻恒河猴,共76只猴子。将恒河猴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会逐步减少10%-30%的饮食摄入量,可以理解为“七分饱”。

  相比之下,经过热量限制的同龄恒河猴一身棕色的皮毛,眼睛依然有神。而且,癌症、糖尿病、脑萎缩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都大大降低。限制饮食,吃“七分饱”,还是对身体有一定的健康益处的。

  (摘自9月9日微信号“健康时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