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清贫州县吏,旷世独立诗书画
郑燮,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郑板桥的家世,亦属书香门第。至其父时,家道中落,虽有学养,仅考得个禀生,枯守家园,教几个蒙童,生活相当清苦。板桥是独子,不幸三岁丧母,依靠乳娘费氏抚养。
在朋友的资助下,他得到读书的机会,经过考试成为康熙朝代秀才、雍正朝代举人、乾隆朝代进士。虽才华盖世,跨越三朝,然 50 岁时才做了个七品芝麻官。作官的12年中,他被百姓称为好官。“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
官场上的腐朽黑暗,使郑板桥下定了辞职的决心,他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并偶而出游,进入了他的诗、书、画创作的成熟期。他的许多优秀作品,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出来的。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在江苏扬州地区的活跃一支新的绘画流派“扬州八怪”。“八怪”最早记载的是《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一书:金农、黄慎、郑燮、李蝉、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八人。
其实“扬州八怪”并非只限于八人,而是指形成共同艺术风格的一群画家,他们都是在野的文人,生活上较困苦,对当时封建社会现实不满。
他们的作品大胆地突破了当时形式主义画风的束缚,在题材上,主要是宋元以来文人士大夫所喜欢的梅兰竹菊、 写意花鸟。运用诗、书、画、印的巧妙结合,来抒发其思想感情,表现其强烈的“叛逆性”。
他们主张学习传统,但反对泥古不化,挥洒自如,不守成规,具有大胆、放纵的艺术特色,因此,他们的画,被当时守旧的人斥为“异端”,视之为“怪”。
扬州画派的画家们,绝大多数不是扬州人,为什么他们的绘画活动,均集中到扬州来呢?一句话,扬州人有钱,有许多盐商富贾圃集在这里,有钱人,免不了要“附庸风雅”,在此地作画,好卖。
扬州画派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要算郑燮。郑板桥擅长画兰草、竹子、石头,墨竹作品非常精彩。他学习徐渭、石涛、八大等人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
板桥的竹子,连“扬州八怪”之首金农都感叹说,相较两人的画品,自己画的竹子,终不如板桥有林下风度啊。
郑板桥绘画艺术,还有一独到之处是题款。正如他画面上的出奇制胜一样,他打破了前人题款的陈套,而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华。
他的题款,是作为他绘画的整个构思构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的。其章法处理、位置安排是很别致的。
郑板桥的书法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他的字学习黄庭坚,后来融入兰竹绘画技法,自创出一种书法体系,“六分半书”,时称“板桥体”。
他的书法,以楷、隶为主,揉合楷、草、隶、篆各体,并用作画的方法来写,融入兰竹笔意,其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撇,捺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
其章法也很别致,疏密相间,正斜相揖,错落有致,主次有别,后人称之为“乱石铺街”,大大小小,歪歪倒倒,忽长忽扁,或疏或密,随笔挥洒,苍劲古拙。他善于将绘画用笔,融合到书法中去, 恰到好处。
清·张维屏《松轩随笔》说:“板桥大令有三绝,日画、日诗、曰书;三绝之中有三真,日真气、日真意、日真趣。”
清戏曲作家、文学家蒋士铨诗云:“板桥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翻。”因此,他的书是“书中有画”。其隶楷行三体相参,在章法上是笔开生面,前无古人的。
画家徐悲鸿在板桥《兰竹石轴》画上跋道:“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已,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郑板桥做了十二年的县令,罢官后,还要靠卖画为生,嫁女时竟无钱置办妆奁。他的《为二女适袁氏者作》写到:“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郑板桥穷到什么程度呢?“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全家的家当就是黄狗一条,兰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风大,雨密,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他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
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在那“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清朝官场中,郑板桥能有如此操守,确实是不同凡响。
到了晚年,郑板桥竟无立锥之地,只好寄居在同乡画友李鲜家里。乾隆三十年,卒,终年七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