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图讲症瘕积聚成因,结节,瘰疬,
[原文]灵枢·百病始生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黄帝曰:其成积奈何?
岐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䐜胀,䐜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裹)而不散,津液涩渗(凝涩),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译文:(积聚,积块病,包括症瘕积聚、瘰疬、结节、瘰疬痰核结块)
黄帝问:积症从开始发生到已经成病,是怎样的?
岐伯说:积症的开始发生,是因为感受了寒气,寒厥邪气由足部上行入于肠胃,就会形成积症。
黄帝问:形成积症的过程,是怎样的?
歧伯曰:厥气生足悗,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䐜胀,䐜胀则肠外之汁沬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沬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俞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
这是积块病形成的机理,当然这积块病的形成啊,看来这段讲得主要病因是得有寒,有寒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当然还有其它因素了。所以说“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说积是怎么产生的、是怎么形成的,也就是怎么长大的。岐伯回答说“积之始生,得寒乃生”,首先最主要的一个邪气是寒邪,“厥乃成积也”,厥就是逆啊,寒邪厥逆于上,导致血气逆行、瘀滞。为什么说寒邪从上逆呢?因为本段一开始讲了,寒湿袭虚,病起于下嘛,它先从下边受的邪气、再往上,这是本段的思路啊。当然,寒邪也不见得都是得从下的,但是呢,寒是导致气血凝滞的一个主要原因,这是不错的。前面两篇我们讲过的,“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嘛,所以这里还是讲的寒,因此从《内经》时代的思路看,导致气血凝滞的一个很重要的外因,就是寒邪。治疗气血凝滞不通的话,一般说要注意温散、通血脉。即使化为热了,你在用凉药的时候,还得要用点温通的药,不然的话也是通不了。
黄帝说,“其成积奈何”,病因是寒邪了,它怎么样成为积块的呢?岐伯回答说“厥气生足悗”,厥气就是寒逆之气,寒气逆乱,“悗”是指的活动不利,足悗是指下肢活动不利,因为前面说了寒湿之邪,病起于下,所以寒逆之气先导致下肢活动不利。“悗生胫寒”,胫是小腿,小腿部的寒冷、变凉。“胫寒则血脉凝涩”,小腿变凉了就会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血脉凝涩不通了,寒气就上行到肠胃,入于肠胃的时候,岐伯前面讲了,是从毫毛、皮肤、络、经、输传入肠胃,这里是邪气从下直接传入肠胃。“入于肠胃则䐜胀”,前面是说入于肠胃则“贲响腹胀”。“䐜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肠胃䐜胀了,肠胃之外的汁沫受到了影响,也就是气滞阻于肠胃之中,而使肠胃之气也因之而郁。肠胃里边的气滞不畅,肠胃之外的气也不能通畅,内外是相关的、内外是相互联系的。不会说肠胃之中病很重,而肠胃之外气很畅,不可能的事,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外是相连、相抑制、相互影响的。所以肠胃䐜胀,肠外之汁沫也“迫聚不得散”,这个“迫”教材注释说是迫使的迫,还有一个解释是“搏”的意思,在《内经》里头,搏、迫、薄这三个字经常一块儿用,当然作厚薄的“薄”的情况比较少见,多半是作“搏”用。“迫聚”就是相互搏结,肠外之汁沫相互结聚在一起了,所以“迫使”也可以解释得通,搏斗的“搏”也可以解释得通。汁沫搏聚不得散,那不就凝结了吗,那不说是所说的痰吗?《内经》时没有痰了,这意思用我们后人的话来说,就是凝聚成痰了,如果再凝聚的话,这就成为痰核了、就成块儿了,所以是“日以成积”,这逐渐地就变大、就成为积块了。
下面又谈到了血脉的病了,“卒然多食饮”,饮食过度、饮食不当,“则肠满”,突然地吃多了、喝多了,可不就是导致了胃肠满嘛,这是寒邪直接伤于内了,“卒然多食饮”导致了气机逆乱(上几句话有肠胃受寒,应联系起来说。不过本篇说得也挺乱的,有些话不够紧凑)。“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就可以导致络脉受伤,上一句“肠满”时,其实也可以使肠胃中的络脉受伤,而这里的络脉伤,伤的范围就更广了,脏腑经脉都可以受伤。如果“起居”包括房劳的话,肾脉也会受伤。用力过度就可以伤腰骨,“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嘛,这不也是用力过度吗。还有“摇体劳苦,病伤于脾”,我们在《经脉别论》中不也讲过嘛(这句话我没印象)。所以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可以伤很多的经脉乃至于内脏。
“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阳络是指的在表、在上部的络脉,所谓血外溢会出现什么症状呢?就会出现“衄血”,衄血有鼻衄、舌衄、齿衄,甚至于肌衄,就是皮下出血了(是紫癜吗),当然九窍(应该是阳窍)都可以衄血,但鼻衄是最常见的。既然是上窍溢出的或者皮肤溢出的,这是属于阳络受伤。“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内部的、或者说是下部的络脉受伤,就容易出现大便的出血。
还有“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还可以出在肠外(腹腔),“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抟”,刚才说了,肠外汁沫被寒邪迫聚不得散而凝聚,我说成为痰核,可以是一种。同时这里又提到溢于肠外的血,肠胃外边又有寒,“汁沫与血相抟”,“抟”也就是结合在一起,这就不单是汁沫的问题了,这又说血又和汁沫凝聚在一起了,血与汁沫“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这个积块就更大、更严重了。所以积块病就有两个成分了,一个是血、一个是汁沫,既有痰、又有瘀血。
“卒然外中于寒”,又突然受到外寒,是一种原因,或者是“若内伤于忧怒”,就是内有情绪导致的,七情、特别是“忧怒”。“则气上逆”,使得人体的气机上逆,上逆当然就成为邪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六经、三阴三阳的输穴都不通畅了,“温气不行”,温气就是阳气,这还是说的气机逆乱、阳气也就不能正常地运行了。“凝血蕴里而不散”,里在《太素 》中作“裹”。血液凝涩,蕴育着、包裹着而不能散,什么不能散啊?血不能散、气也不能散,“津液涩渗”,津液也不能正常地代谢了,“涩渗”在《甲乙经》作“凝涩”。津液,其实肠外之汁沫也是津液的一种嘛。所以,气、血、津液凝聚在一起了,不得散就成了邪气了。“著而不去”,停留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这就成了积块病。
积块病呢,在本篇所提到的、原因主要是有寒,又有卒然多饮食,又有起居不节、用力过度,还有忧怒,七情致病,这么多原因都可以导致积块病的产生,你看这个原因很多,但是最后是由于气血津液的凝聚,成为积块病。因此我们中医在治疗积块病的时候,这些思路你都得有,又要温散,又要有活血,又要有行气,又要有化痰,起码这几个思路是最基本的思路。至于到体内,像本篇所说的,“至其淫泆”,或者化寒、或者化热、或者蕴郁成毒,那你就要根据“淫泆”的具体情况,再具体分析,凝结了咱们还可以软坚散结,这都是我们中医常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