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松 学 习》作者:王会林 / 主播:绍民

向 松 学 习

作者:王会林

主播:绍   民

编辑:一   男

秋已逝,冬日来,天地之间,一切生机正在慢慢地消褪。草木脱下了斑斓的盛妆,空气变得凝重而肃穆,阳光时有时无,江河的水流也少了“哗啦”的欢唱,透过雾霭,山川上,唯独桀骜的松树,还是一如既往的疏影横斜,苍劲墨绿,保持着对自然的深情与执着。几日前,朋友邀我一起去黄山赏松,可惜俗务缠身,不能去拜谒那千年的“迎客松”,只能在记忆的空间中思游,写一点“向松学习”的心灵鸡汤,算是为友人践行。

三十年前,作为选修植物专业的我,是去过黄山的,那时候,单是为了探求黄山松为什么会在石崖岩缝中生存;为了寻找贫瘠恶劣的环境中为什么会长出婀娜多姿的松树等题目,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风骨所在,也没有留在一张怀旧的照片,在以后的日子里,每次提及黄山,总会有种淡淡的遗憾。世事跌宕,生活严酷,走过的路,做过的事,却一直徘徊心中。

人有爱恨情仇,树有品格高低。李白曾说:“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兰秋香风远,松寒不改容”。回想那黄山之巅的遥遥一颗松,从嵇康的“肃肃松下风”,到李白的“愿君学长松”,飘洒到徐霞客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几百年了,它依旧不屈不饶,迎风送雨。每天,第一个看到日出,夜晚,最后一个送走晚霞,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在贫瘠的山石间昂扬向上。吸收着日月精华,享受着天地雨露,一身青衫,婆娑之影,形似高逸的圣贤,性如孤傲的侠客,面含笑意,带着人间的烟火,伸展臂膀,敞开胸怀,迎接着天南地北的新老朋友。遥遥一株松,似乎概括了华夏的整个山峦,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友情记忆。

岁寒不改色,明月松间照。在我的生平中,最难以磨灭的记忆 是大学校园里那片松林,碗口粗的树干整体的排列着,一行一列,春来,墨绿覆盖了嘈杂,看着新芽吐蕊,我们在树下朗朗背书;夏至,绿荫沉沉,铺一片布或搁一本书,坐卧随意,诉说彼此的心事,任时光荏苒;秋熟,斑驳的光影,带来了淡淡的松香,清风袭来,有种古意衡生,伴随“沙沙”的轻音,做一会晨练或跳一段舞蹈,也就懂得了“明月松下照”的禅意;入冬,松林是最幽静的,北方的雪早早地来临,稀稀落落的挂在树枝上,有大有小,地面上有软软的松针,也有软软的白雪,一个人寂寂地行走,头脑会特别的清醒,有时间,也有调皮的松鼠和你互动,给你撒下一头的白雪来,偶尔,他们还会用吃剩的松果打你,怪你破坏了它们世界的宁静和风景。

按照自然的进化,植物要比我们人类早上万年亿年,它们供给了所有生命的营养,一生默默不语,松树,作为植物界的大哥,用最小的空间却发挥着最大的贡献,它把自己的叶子变成一个个小小的松针,时刻提醒着人们别忘了恐龙的泛滥与暴虐。同时,松作为人类“岁寒时节”的挚友,“不以时迁”而凋敝,不依贫寒而萎靡,成为人类社会的“君子之树”,古往今来,大雪压顶志愈坚,要做高山一青松,其气节,始终是仁义志士的追求目标。

活在当下,时常会因很多现实问题而焦虑、哀怨,但看一眼身边的松树,不管是街道城镇的绿植,还是高山深谷的苍松,似乎就有了安贫乐道的心理。愿朋友们从黄山归来,带给我更加清新的远方!

(地板老王2020.11.15)

作者简介

      王会林,笔名:地板老王。陕西省汉中人,60年代出生,大学学历,从事建材行业,热爱读书和写作。

主播简介

     李绍民,高级职业经理人,曾多年从事机关行政管理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企业管理工作。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热爱舞蹈,朗诵,并酷爱滑雪,骑行等体育运动。丰富的人生阅历,广泛的爱好,使他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