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二十一)
第二十课 方剂学基础
因为是基础理论,所以只讲基本的概论、概述。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二、常用的治法
三、方剂的基本结构
四、剂型
方:矩也;
剂:齐也,按规矩调理整齐;(《扁鹊见蔡桓公》中的“火剂汤”)
方剂: 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
而成,是辨证论治的主要工具之一。
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立法是组方的指导原则
方剂是立法的具体体现
“方即是法”
例: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台溥白,脉浮紧
辨证——风寒表实证
治则—— “其在表者,汗而发之” “寒者热之”
治法——辛温解表法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功用〉
处方——麻黄汤
二、常用治法
程钟龄 .《医学心悟》:“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八 法
:
汗法 吐法 下法 和法 清法 温法 消法 补法
(东汉张仲景之前只有汗法、吐法、下法,《扁鹊仓公列传》和《黄帝内经》里只有这三法,比较峻猛,金元四大家里张子和是代表人物。)
汗法
:
即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通过人体的架架 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素问 . 至真要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代表方剂:麻黄汤、桂枝汤
吐法
通过呕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等从口中吐出。
《素问 . 至真要大论》:“其在高者,引而越之”
(吐法最损伤正气,《伤寒论》里的“瓜蒂散”)
下法
:
是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积水、衃(pēi)血,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瘀血,痰结、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种冶疗方法。
《素问 . 至真要大论》:“其在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病邪在肠胃以下,代表方剂:承气汤)
和法
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最温和的一种方法)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方法。
调和:脏腑、表里、气血、虚实、上下、阴阳、寒热
清法
是通过清热泻火,以清泻火热之邪,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素问 . 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治寒以热”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白虎汤
温法
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表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
《素问 . 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治寒以热”
代表方剂:四逆汤、附子汤、干姜甘草汤
消法
是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对气、血、 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之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素问 . 至真要大论》:
《素问 . 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
补法
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适用于某一脏腑或气血阴阳之一,或全部虚弱的一种治法。
《素问 . 三部九候论》 “虚则补之”
《素问 . 至真要大论》 “损者益之”
《素问 . 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归脾汤
《医学心悟》: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三、方剂的基本结构
“君、臣、佐、使”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素问 . 至真要大论》
l
后世医家对此讨论颇多:
金 . 张元素:“力大者为君”。
金.李东垣:“主病之为君,… …兼见何病,则使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
“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 则可以御邪除病矣。”
君
:即方中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作用的药物,为一方中的核心。
臣
:有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约物。
佐
:其意有三
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
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十枣汤中的十个枣)
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
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亦可理解为在治纯寒证时,于热剂中少加寒品, 以免热性上升,不肯下降,如加胆汁童便于热药中,引入肝肾之类;治纯热证时,于寒剂中少加热药,以行散之,以免凝闭郁遏之患,如左金丸之用吴茱萸。又如为避免病势格拒,寒药热服,
热药寒服,亦反佐之意也。
使
:有两个含义
①调和诸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如麻黄汤中的甘草;
②引经药,即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如八正散中的灯心草。
常用引经药举例:
l
大阳经:羌活、藁本 太阴经:苍术
l
阳明经:白芷、葛根 少阴经:细辛
l
少阳经:柴胡、黄芩 厥阴经:川穹、青皮
l
载药上行:桔梗(升陷汤) 引药下行:牛膝(阴虚火旺牙疼的药方中)
君、臣、佐、使运用须知:
1.
君药不可缺,药味少,用量大。(不是方中绝对用量,是指其作为君药时要比作为臣、佐、使药时用量要大。)
2
,臣佐使药不必具备,且一药可兼多职。
3
,药味较多的大方,或由多个基础方剂组成的“复方”,分析时只需按其组成方药的功用归类,分清主次即可。
l
张仲景最小的方子一味药 (甘草汤)
l
君臣佐使严格法度: 以桂枝汤为例
l
桂枝去桂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新加汤,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
l
中药的效果:1 + 1 > 3 (不同性味的配对组合)
四、剂 型
中药并不是都是苦的,归脾汤好喝,小建中汤——里面加饴糖特别好喝,饴糖对小孩健脾胃特别好。
中药剂型,不光有汤药,还有丸、散、膏、丹等剂型。
① 汤剂 ,“汤者荡也”
优点: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可灵活加减,照顾全面。
缺点:耗费药材,不易携带,不便大生产,某些成份不易煎出,某些成份易于挥发,不便服用 (口感不佳),亦不便保存。
② 散剂,“散者散也”
分内服外用两类。
内服有煎散和细末口服两种方式。
优点
: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携带。
缺点
:口感较差,不便增减。
③丸剂,“丸者缓也”
。
优点
:节省药材,药效吸收较慢但药效持久,适合久服缓治,便于服用、保存及携带,同时,亦宜于药力峻猛、有较剧毒性以及芳香类易挥发药物应用。
缺点
:不便于加减变化。
《黄帝内经》治法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素问 · 移精变气论》
(黄帝问:我听说上古时候治疗疾病,都是使人转移情志,强壮体力来抵抗邪气,都是通过祝由术来实现。而现在治疗疾病,医师都会使用毒药来内服,用针灸砭石来外治,有的治愈了有的没有治愈,这是为何?)
主要一是医生的水平下降了,还有一个是现在的人心病太多了,心病大于身体上的疾病。“心病还须心药医”,恢复古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