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美食:三蒸三凉卧龙鲊
“卧龙鲊”是一道地方特色美食,在四川南部县闻名遐迩,尤其于升钟一带,享有极高盛誉。
在以往传统的红白喜事上,这道菜作为“压轴大菜”端上桌。改革开放初期,不管是乡间的坝坝宴,还是县城酒店的筵席,酒过三巡,宾客微醺,眼见席桌已到最后一道菜时,主人家一定会满足客人的期待,端出装有卧龙鲊的大圆盘。盘子落桌,客人喜形于色。
客人一人一片,并不能“多吃”。按照当地习俗,席桌上“卧龙鲊”的长短厚薄,象征着酒宴的规格高低,如有筷子长鞋底厚,说明待客主人家底殷实,待客大方。
往昔岁月物质紧缺,人们生活不富裕,肚里少油水,能吃上一片卧龙鲊,既让味蕾得到美好享受,又让身体得以膏腴滋养,是困窘时代最值得期盼的事。当地人淳朴好客,生怕照顾不周,怠慢了宾客,为了口舌的盛宴,辛苦喂养一年肥猪,将新鲜细嫩的猪肉分割切块,挑出适合做“卧龙鲊”的最佳材料来。
那时乡村母亲参加宴席,常常在怀里提前揣一张荷叶,待端上卧龙鲊,夹过属于自己的一片,放进荷叶,小心叠好揣回家,孩子们吃得嘴角流油,满心欢喜。未尝其味的母亲也有饱足丰美的快乐,她们带回的“卧龙鲊”,就是一片分量实实在在的肉,让孩子充满了期待,滋养了缺油少盐的童年,使母爱有了极为具象的表达。
这道美食之所以称为卧龙鲊,传说和诸葛亮有关。卧龙先生曾用它来犒赏三军,不管大兵小将,每人都发放一片卧龙鲊,脸盆大一个白面炊饼,有肉有饼,既饱肚又解馋,吃下后浑身是劲,士气大振,上阵杀敌,自然龙精虎猛。这虽是民间传说,但并不离谱,当时行军打仗,要吃好一点,不可能小盘小碟,做得精致有趣,给兵士奉上“形式大于内容”的荤腥,条件不允许。军队里埋锅造饭,讲究一个方便快捷。诸葛亮着人统一制作卧龙鲊,大家都领到“公平的一片”,一口肉一口饼,左右开弓,吃得干脆利落,豪迈潇洒。
又说张飞镇守阆中,极其喜欢拿“卧龙鲊”下酒,这也符合猛张飞的性格,他喜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再说“卧龙鲊”是诸葛丞相所创,他偏爱此食,既是爱物,亦是敬人。阆中毗邻南部,两地风俗人情多有相似,在阆中本地,人们又给“卧龙鲊”取了个别名:张飞肉。这大概是出自阆中人民对“太守张飞”的由衷热爱,爱屋及乌,他最喜欢的美食,也就冠以个人名讳。
三国时期的卧龙鲊,就这样千古悠悠地流传下来,成为南部县,尤其是升钟地区的一道地方历史名菜。
制作卧龙鲊,工序看似不复杂,却需制作者对食材拥有近乎虔诚的专注和严谨。将一块肥厚五花肉洗净,切成巴掌大、筷子长的肉片,放进盆里,撒入剁碎的姜葱蒜末拌匀。肉片腌制半小时,再加入花椒、胡椒、味精、白糖等作料,敲一个鸡蛋搅拌均匀,作料如同春雨入地,充分融入猪肉的纹理之中。“鲊粉”是当地生产的优质玉米和大米,在烧热的铁锅中炒至金黄,研磨成粉,均匀地涂抹在每片腌好的肉片上,如同给一个个刚出生的婴孩裹上襁褓。将肉片放入竹编蒸笼,开火蒸至十分钟,关火将肉晾凉,再用鲊粉裹肉,如此反复三次制作。
卧龙鲊吃起来之所以能肉质柔软,肥而不腻,关键就在“三蒸三凉”的步骤上。少了哪一步,都不能将猪肉的油香和鲊粉的清香进行综合调和,也不能让味蕾得到正宗的美食体验。
蒸而凉,凉而蒸,再凉再蒸,如是者三,对于什么都追求简单快捷的人,这个过程也许显得太麻烦也太琐碎了,要做好一道卧龙鲊,每隔十分钟就得掀开笼盖,再穿一次“衣”,小心监控温度,待肉片变冷,又赶紧送回笼中,若间隔时间太长,肉质就会变粗变硬。花费这样大的“蒸功”,苦心自然不会白费,蒸好出笼,挑起一片送入嘴里,油香四溢,毫无腻感。
升钟地区曾经发生过震惊川内的“升保起义”,最终被血腥镇压,但革命的种子在无数心田扎根发芽。穷苦百姓纷纷加入红军,护送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与反动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新中国建立后,国家正式批建升钟水库,库区附近的人们,舍弃小我利益,毫不犹豫地支持国家建设。
卧龙鲊之所以属于升钟,而不是其它地方的一道名菜,因为只有这里的水土和百姓,这样近乎质拙的精神,不畏时光的流变,才能发自内心,真正做好这道名菜。民间的智慧,常常就隐藏在老屋一道斗拱、木窗一面雕花、乡间一道压轴菜上,它在时间的长河中屹立不倒,自然有它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内核。
三蒸三凉卧龙鲊,每一次大火猛蒸,都是紧张激烈的历练,势必要逼出体内多余的油和水,笑和泪,在烈火中成熟;每一次耐心晾凉,都是勿忘初心的休憩,它不是怯懦的逃避,而是力量的积攒和重聚,默默等着下一次的火焰。
制作卧龙鲊的独特工艺,其实暗合了人生真谛。谁人不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风光人生呢?是站在巅峰高歌,是屹立潮头畅笑,如同李白恣意挥毫,激情荡漾,吟咏出千古不朽的佳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尽欢”不是不好,可世间同样存在着“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追求太过极致的圆满和明丽,也许会将自己变成一个鞭子,抽打得世事欲坠,落英缤纷,眼前只剩目标,忘记了行路人生,还有别的恬淡美好。若“蒸”是烈火猛进,“凉”便是修养生息。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勇士力拔山兮气盖世,拉开弓弦若满月,是让人羡慕的豪情,但纵然后羿在世,也不可永远拉弓不放,让浑身力气与之抗衡,不给弓弦也不给自己片刻休息,若真如此一意孤行,便不是勇壮,而是粗蛮了。真正懂得成其大事者,是精于平衡之道的,不会因丧失目标和斗志而颓靡,也不会因只关注结果而罔顾张弛。他们是平静且从容的,决心饱满,信念坚定,懂得给自己偶尔休憩的奖赏,这不是偷懒耍滑,恰恰是为下一次的“烈火考验”,积蓄更加充足的能量。
谁若真正懂得卧龙鲊的“三蒸三凉”的真意,也就明白了人生是漫漫马拉松,紧张有时,休憩有时,冲刺有时,缓步有时。中国传统的智慧,强调的从来不是“怀揣未知也一往无前”的孤勇天真,而是“收放自如”的淡定自在。
这些年,但凡我有机会回南部或到升钟,一定要品尝这道地方美食。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大有提高,肚里油水丰足,厚长的卧龙鲊也开始悄然改良,切成小片,模样更为“小巧玲珑”,让人吃起来没有心理负担。从大到小,是时代留给卧龙鲊的印痕,不曾改变的美味,不曾偷减的工序,还有历史赋予卧龙鲊的意涵。
随着食品工艺的进步,人们不仅能在南部当地宴席上品尝到美味的卧龙鲊,还能经过一番加工,将这份地道的美味,带往全国各地。让这一缕丰美的乡愁,如同远方的信使,在遥远之地,传播南部美食的真谛。远行的游子,在行李箱中放入几袋卧龙鲊,同时放进去的,还有对家乡挥之不去的绵绵情意。异地他乡,舌尖品尝着美食,也咀嚼了深深念想,不忘过往岁月的悲欣交集。
三蒸三凉,不改初念。在腌制中静待,在包裹中驯顺,在烈火中圆熟,在晾等中沉默,在蒸笼中蜕变,在蛰伏中酝酿。一道卧龙鲊,捧呈出的是千般用心,终究征服了南来北往过客的味蕾,举筷一尝,便终身难忘。
乐莫乐兮与君相知
谢谢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