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国人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

以下是我看过最精准地关于儒释道三家的解析描述,它们各有不同,却互相填充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三家提倡不同的做人标准,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南怀瑾先生曾风趣而贴切的比喻三者——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没有谁是纯粹的儒家、道家或佛家的人,一些朴素的道德观将三者都有所涉及,在衣食住用行玩方面上无一不体现着三家的智慧。我们在精神信仰上有选择的自由,没有谁更好,只有谁家更适合你。1、从日常生活的需要方面来讲:儒家——粮店,道家——药店,佛家——百货店儒家思想,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DNA。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人世中,受伦理道德的规范,有礼有节地待人接物。怀有积极入世的热情,去投身自己的事业。儒家精神,是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的。当国家战乱、社会动荡的时候,道家就像一剂良药,为社会疗伤。人在社会中遭遇不顺的时候,也需要去药店逛逛,疗疗伤,舒缓一下紧绷的心。以道家的广阔视角看我们生活的人世间,实在很渺小。生活中的烦心事,更是沧海一粟,不值一提。暂时放下尘世的事务,体会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大逍遥境界。佛家则是不论生病或不生病,它都存在。百货店不是必须的,有粮吃、治好病,就可以在世上生存了。百货商店可以去逛逛,不去也不会不能生存。正如佛家,信仰也好,不信也好,是每个人的选择。即使不信佛的人,也能从佛家的佛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2、从功用的角度上来说: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儒家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道家以“自然”观照人,认为,一个人若能超脱于生死的执著,其心灵也就可以超脱形体的局限,而与“道”契合为一,进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天地》)的境界,在心灵上获得极大的自由,成为精神上不受任何环境影响的“圣人”,或神妙至真的“神人”。佛家基于对人生“无常故苦”的价值判断,怀着对人的迷惑、烦恼、痛苦、死亡的真诚关切,指出解脱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人提供了一种宗教的精神依托。更着重转向内心的探索、转换和提升,把心性修养看作人生解脱的必由之路,明心见性,超脱修心。3、从世界观方面来讲:儒家——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道家——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佛家——相由心生,世界在自己心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4、从个人修养角度来讲: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家——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佛家——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5、从价值观角度来讲:儒家——在努力进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道家——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佛家——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6、从游戏的角度来讲:儒家讲的是社会的“游戏规则”,道教讲的是“游戏技巧”,佛家则是讲的游戏中融通的大智慧。www.yiqig.com有人说我对精神信仰这道东西不感冒。其实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在你的生活中它们早已融进,只是你未发觉。例如我们常说的随缘、放下;还有躺平也是一种看透呢。它们用润物细无声地方式影响着我们言行,在我们心灵空虚时进行填补。 能深入地了解它们,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不仅提升智慧还是一种修行。7、从提升的方式上来讲:儒家——敬,道家——静,佛家——净儒家讲敬是敬畏,人要有敬畏感,才能敬天,敬地,敬人。道家讲静是清静无为,人要有清静感,只有在内心清静的时候才能感悟到道的存在。佛家讲净,是指人心内的清净没有污浊,欲望和烦恼。心净了也就是放下所有烦恼痛苦,人也就得到解脱,获得了自在。做事敬心,敬德,敬自然,谨慎而为!谓之儒!为人自省,除欲安心,心平不澜,喜怒自然,不行于色,追求静花止水,谓之道!十方世界,花是花,物是物!心中执念以来世,清心薄欲修来生!这应该算佛,不痴不嗔!无欲无求!烦是自扰!遵循万物,道法自然!8、从研究的方向来讲:儒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佛家——人与超自然之间的关系在儒家思想中,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主要的关系,所以儒家心目中的人不是“社会关系的总合”,而各种伦理关系的总和,把个体视作在各种伦理关系中占据特定置的人。因此,儒家尤其强调一个人的“份”,即一个人在伦理关系中的特定位置和身份。其天地君亲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爱孝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都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主张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不自生而能长生,告诫人们不要做无谓的争斗和掠夺,夫唯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一切要顺其自然,就像水一样无往不利。不争不胜,才得以长存!反自然之道而行之,就将作茧自缚,必然会危害人类自身,引起自绝于天地的严重后果,甚至被大自然把整个人类都开除出"地球村"。佛家处理的则是人与超自然的关系,讲生命的超越。从中可以看到我们和其他生命最深的因缘,我们跟宇宙大化最深的连接,乃至直接地了生脱死,这是佛家修行要你观照的地方。人类是地球上唯一会问“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的动物,在这里就有人与超自然的连接,而它关联着终极的关怀。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给中国人带来了全新的、超验的生死观,中国人才有了死后来生、轮回转世这些观念。9、从哲学研究的范畴上来说:儒家——入世的哲学,道家——隐世的哲学,佛家——出世的哲学儒家主张“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积极入世,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家讲“自然”,讲“道”,超离了尘世。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凡事顺其自然,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不可过分强求,让热衷于尘世功名的人更加清醒。佛家讲“三界”、“轮回转世”、“因果报应”、“色空”等,善者入天堂,恶者下地狱。10、从气度的修养来说:儒家——养正气,道家——养大气,佛家——化怨气正气于造化,便是充塞天地间的至大至刚之气;于人,正气便是光明正大、刚正不屈之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具体说,就是培养正义感,培养一身正气的儒家人格。道家的特质,就是“大”,眼界大,气象更大,直至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概括成一个词,便是大气。养大气要以大道为心,以自然为意,以日月为双眼,以天地为视野。别怕高不可及,说白了,就是以大观小,以全看缺。在做人做事、看待问题上,只要能力求更有高度、更加整体,不狭隘、不偏颇,便已经是在抵达大道、通往大气的路上。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如何化解心中的怨气呢?佛学上说要“看破,放下。”看破,放下就会心中无事,就会心中无物,更别提区区怨气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到处都是净土莲华,无有挂碍。11、从人生观方面来讲:儒家——积极进取,建功立业;道家——顺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慈爱众生,无私奉献。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强调人的社会责任,高度重视人类生活的群体性,并以伦理关系解释人类群体生活的特征。同时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不怨天,不尤人”。主张“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种“忧道不忧贫”、忧天下而不忧个人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成为一种优秀的传统,启迪、昭示着后人,激励着后世之仁人君子以天下为己任,自觉地为国家分忧,为人民大众分忧。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道家受“无为意识”的支配,倡导一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社会理念,强调人的内部自然而发的东西。即通过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便能够不断完善与发展自己。佛教的人生观是普世的人生观,它关注一切生命,而不仅仅局限于人类本身,把世间一切有灵性的生命都作为考察和关怀的对象。同时,佛教的人生观既联通现世,又承接过去,指引未来。人生苦短,处处的无常和苦难困扰着我们,作为人本身要重视当下的自我完善,从当下的自我做起,做到心灵的和谐和生命的升华,扬善除恶,用“慈悲喜舍”、“悲智双运”的佛教思想,充实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2、从身心修养来说:儒家——正心,道家——静心,佛家——明心儒家讲“正心”。《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归根到底是要“止于至善”——要守住人性中最本真、最大的那个善念。然后逐步展开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经过了止于至善、定、静、安、虑,然后人就能心安理得。儒家“正”的这个“心”实际上就是仁爱之心。道家讲“静心”。《道德经》认为最高明的是“致虚极,守静笃”,就是要回归到虚静的状态,所以,道家“静”的“心”是一种虚静之心、自然之心。这个“自然”不是大自然的意思,这个“自然”就是本然,指的是人本来的那个样子,不虚伪、不做作,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安然相处,自己的身心也和谐一体,不跟自己较劲,人本来的样子就是虚静的。所以道家讲要“静心”,修虚静之心。佛家讲“明心”。“明”的这个“心”就是慈悲心、平常心、虚空心、精静心,也就是人的本心,所以叫“明心见性”。“明心”,即明白世界的本性,明了自己的本心,那就不会纠结了,就能很聪明地应对各种生活,幸福感就提高了。一起感悟人生13、儒家强调礼乐教化,内圣外王;道家强调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强调缘起性空,转识成智。14、从智慧的角度来讲:儒家——德性的智慧,道家——空灵的智慧,佛家——解脱的智慧下一篇:没有了

(0)

相关推荐

  • 三教合一?儒释道为什么能够合一?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不同宗教.教派互相攻击和排斥的古代,儒.释.道却走向了融合. 这种现象可以称为"中国特色".在中国的土壤里,不同思想和宗教可以互相交融.而在欧洲大地, ...

  • 超凡入圣:读懂王阳明的创新人生(5)

    超凡入圣:读懂王阳明的创新人生 这是一个解读王阳明心学思想与创新人生的连载系列,你将读到: 1.为什么你值得一读 2.王阳明的传奇一生 3.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4.心学对儒学的继承与超越 5.心学对儒释 ...

  • “儒释道”是什么?有何区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聊到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惯用的形容词,叫"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的确很多,比如诗词曲赋书法绘画,可能你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是不管是哪种传统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基因, ...

  •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

    2021-04-04 01:09:38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天的第五个节气.属于仲春到暮春之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解释,"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q ...

  • 清明节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

    清明是节气,清明节是节日,二者在同一天. 作为节气,清明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在每年的四月份前后,处在仲春和暮春之交. <历书>里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 ...

  • 霜降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大智慧

    作者:儒风君 来源:儒风大家(ID:rufengdajia) <二十四节气解>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天气转凉,阴气升腾,水汽凝结为霜,落在地上. 霜降是秋天 ...

  • 渊回国学: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因果?儒释道国学文化都是讲因果

    渊回国学: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因果?儒释道国学文化都是讲因果 因果关系是打开成功的一把钥匙! 饿了,要吃饭. 我们吃过饭,肚子就能饱,就能有能量,有精力继续去生活实践做事情.如果不吃饭,你就没有精力, ...

  • 茶道的精神:融合儒释道

    2021-5-13摘于360馆<茶道与瑜伽> 茶道精神可以包括: 儒家的"和敬", 道家茶道中的"清静", 中国禅宗的"寂灭", ...

  • 一个集儒释道三大文化于一体的城市

    中国的三大宗教,儒家.佛家.道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儒释道三教,而他们三家的圣地嘛,儒家的在曲阜,道家的湖北武当山,佛家的在五台山.而有这么一个地方,既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又是道家宗师葛洪开炉炼丹,济 ...

  • 四月的三种期盼,藏着儒释道三大智慧

    四月 ■ 文|国粹君,图网络. 人间四月天, 真是应了<老残游记>里的那句: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 无一处不伏贴: 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纵观四月的&qu ...

  • 清明节3种精神,儒释道3大智慧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天的第五个节气.属于仲春到暮春之间.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解释,"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 清明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 ...

  • 芒种三种精神,儒释道三家智慧

    作者 :儒风君 芒种节气,播种与收获并行,喜悦与汗水交织. 收与种之间,蕴含着儒释道三家的大智慧. 1 儒·把握时机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也是衔接耕种与收获的,最重要的节气. 民谚有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