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右后背痛一例
2020年
11月26日
医案转自民间中医网-经方方药
水中火先生微信:1679066972
经方辨证问诊单:
所在省市:北京市
职 业:农民
婚 否:已婚
性别,年龄:女,63岁
现在主要症状:
从左前肋下向右直到右后背有点痛,不舒服!大概一掌宽!
主症特点:
右后背痛,不舒服!
哪些情况能加重病情:
近两天加重。
最初发病的年份月份:
一个多月以前开始从左前肋下开始不舒服疼!开始向右串。
病情加重的年份月份:
近几天。
发病时的典型症:
不舒服,痛。
面色:
颧骨及脸红,鼻梁肝部有黑色
耳:
耳鸣
身体有如下症状:
冬季怕热!室内热心里不舒服!脸发烫!
QQ问诊:
日期: 2016-04-19
患者儿子20:14:25
先生好!在吗?想请您给我母亲看看病!
她这个是天气变化病情加重!每次疼就几分钟就过,不是总疼!
她这个疼的部位是左章门穴向右窜到右后背的三焦俞穴和盲门穴附近,宽度大概有一掌宽!
水先生20:20:43
你能找个人体图片,把痛的位置圈出来给我看吗。痛的位置,红笔标注出来。
患者儿子20:25:39
章门穴和腹哀穴附近,能看清楚吗?
水先生20:31:53
你这个应该是正面图片吧,你不是说“背痛”吗?
患者儿子20:36:04
横着向右一圈串到后背,从左前肋骨沿横着串到右后背。
水先生20:37:57
你找张后背的也圈出来。
患者儿子20:38:11
除了左后背之外。
前边和后背这两个圈的地方明显。
水先生20:42:25
是一个范围?
患者儿子20:42:53
对!大概一巴掌大。
水先生20:47:10
处方:大黄附子汤
患者儿子20:47:18
好的!谢谢您!
日期:2016-04-21
患者儿子20:38:56
刚才我母亲又说了个症状,就是这两三天肚子有时发烧!只是偶尔烧一会就过!
水先生20:39:49
肚子指的是肚脐眼周围,还是胃的地方?
患者儿子20:40:52
是肚脐眼周围。
水先生20:41:06
知道了。
日期:2016-04-23
患者儿子8:47:20
先生好,昨天的药吃完了!
我母亲说从早晨起床到现在没疼!应该有效果了,不过她这个疼也不是一直疼!
可能还要再观察!您看今天用不用再吃一天?
水先生8:49:46
今天再吃2剂量.
患者儿子8:50:01
好的!谢谢先生!
日期:2016-04-24
患者儿子19:05:25
先生好,我母亲的背痛有所好转,比前几天有所改善!肚脐周围也不发烧了!
水先生19:05:45
继续服用1天。
患者儿子19:06:03
好的!谢谢先生!
日期:2016-04-25
患者儿子20:08:31
先生好,又吃了一天药,今天没痛,我母亲说有好转.
水先生20:08:59
继续服用1天。
日期:2016-04-26
患者儿子20:29:11
先生好!今天的药已经吃完了,我母亲的病已经连续两天不痛了,您看是否再吃两天巩固巩固效果,还是停药观察观察?
水先生20:31:55
继续服用2天。
日期:2016-05-01
患者儿子19:36:45
先生好,我母亲后背痛好了,以经有几天没痛了!
水先生19:37:25
观察2天。
患者儿子19:37:54
好的,谢谢先生!
日期:2016-05-04
患者儿子20:59:24
先生好,我母亲的病以经好了!
这几天没痛,谢谢先生!
水先生20:59:45
继续观察2天吧。
水中火:
患者儿子的描述,其实不是很清楚,后来,我让其把痛的位置圈出来,就清楚明了。
患者使用的是《金匮》大黄附子汤。
仲景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十五)
大黄附子汤方:生大黄9,熟附子9,细辛6。
组方所依据的理论是《汤液经法》五除里面的咸辛除滞。
此外,张仲景三物备急丸只用巴豆、干姜、大黄三味药。其中大黄味咸,巴豆、干姜味辛,也属于咸辛除滞的运用。
经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历代医家对经文中五苦六辛的含义,从未有能注释者,究其因实乃不明仲景撰著之旨,造成的结果。攻下派大医张子和,对五苦六辛一词解读为:“五苦者,五脏为里属阴,宜用苦剂,谓酸苦涌泄为阴,六府为表属阳,宜用辛剂,谓辛甘发散为阳,此其义也。”似是而非,严重脱离临床实际。名医尚且如此,况其下者乎?
其实,归根到底经方反映的精神实质就是古之最重要的五味合化学说。
即:辛酸化甘,咸苦化酸,辛甘化苦,酸咸化辛,苦甘化咸。
兹举例说明如下:麻黄汤的作用通过汗出驱邪外出。方中杏仁(味苦),与甘草合化的咸味恰好能弥补汗出对身体的津液消耗,因为咸能生津嘛。
由此可知,经方配伍有不可思议之妙,非药物的功效所能解释清楚。这里面好比发生了一个化学反应,是反应物和反应的产物对治疗共同起到了作用。这样一来,药物的性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余细观古中医经典《神龙本草经》对药物的阐述,开明就言药物的性和味,而从不言药之归经,因为你只要知道这个药是酸的,就能知道其有泻肝,补肺,收心(经云: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三个治疗作用,其他的诸如咸,辛,甘,苦以此类推。
归经纯属多此一举,后世中医专门就喜欢做这些无用功,把中医复杂化,更使得后学无所适从,只知道纠缠什么论阴阳啊,元阳啊之类的,把中医文学化,脱离临床。
用唐以后的中医理论解释上古中医经典不和亦是必然之事。
更有些“天才”,把古中医四大经典归结为扶阳二字。
辩五苦六辛中五苦的正确解释是苦温,苦热,苦寒,苦凉,苦平,是对苦味的五种药性归纳。
六辛的意思是辛温,辛热,辛寒,辛凉,辛平,还有一个特殊的生附子,生川乌的大辛大热,是对辛味的六种药性归纳。
为什么神龙氏要尝百草呢?因为只有尝才能知道药物的性和味。民间一些草医,只要一尝,就能大概知道草药的功效。这才是中医朴实的本来面目。
《吕氏春秋·本味》载经方开山祖师爷伊尹比喻中医治疗的方法曾说: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也是强调了味对治疗的作用,具体是:辛苦除痞(例:栀子干姜汤),咸辛除滞(例:大黄附子汤),甘咸除燥(例:调胃承气汤),酸甘除痉(例:芍药甘草汤),苦酸除烦(例:栀子豆豉汤)。
今笔到于此,学者深思之。
坛友互动:
【网友】
胁下偏痛,为啥不考虑柴胡剂呢?
【水中火】
如果是两边痛,可以考虑用柴胡剂。
【网友】
麻黄汤为什么要用化味来生津呢?直接加一味咸药,不是生津更直截了当么?
【水中火】
如果你直接加一味咸药生津,那麻黄汤中杏仁,甘草的功效谁来代替?
【网友】
老大,你是说两侧痛才考虑柴胡剂?胆结石,经常是右侧痛,那么该用柴胡剂,还是大黄附子细辛汤呢?柴胡剂的应用对象经常有“胁下痞硬”的症状,这一定是两胁下痞硬吗?
【水中火】
病不是按书本来生的。告诉你的是一般的规律,人的个体差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