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最大、要么最小,成功是一种极端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517篇原创内容,2020年第26篇。
本篇的主题关于最大化最小化思维模型。
我的偶像查理芒格对思维模型极为推崇。
最大化、最小化就是一种思维模型,既可以用来指导商业,也可以用来指导人生,还可以用来思考如何做好一件具体的事。
效率,就是一种最大化、最小化思维,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高的收益。
任何领域,会有若干选项和变量,想要做得更好,变量的取值,要么最大、要么最小。
因为成功,就是一种极端,从来不是一种中庸。
只有all in,才有可能成功。
会被世界记录的,羡慕的,歌颂的,要么是贡献最大,要么是财富最多,要么是统治时间最长、控制疆域最广阔,要么是寿命最长,甚至是后代最多。
所以有一种荣耀,叫吉尼斯世界记录。记载了无数个领域、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的记录。每一个记录都是一种最大化、最小化。
连好身材,都是追求某些部位大、某些部位小。或者说肌肉含量最大,脂肪含量最小。
商业是最大化、最小化登峰造极的领域
创办一家企业,一定会有最大、最小的选择。
企业各种排行榜,要么是收入最高,要么是利润最大,要么是市值靠前,甚至是员工最多,产品销量第一。追求的总会是某一种极限。
不同的初心,不同的逻辑起点,会推导出不同的组合。
所有组合几乎都符合最大化和最小化的模型。
对于一个企业的创始人来说,创办一家企业几乎注定要追求收入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在这种情况下,利润才能最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而实现利润最大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收入最大,二是成本最小。当然同时做到这两者,一定可以称王。
企业在不同阶段,往往追求会有所不同。
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最开始阶段只追求收入最大化,或者销售数量最大化,并为此不计成本,甚至补贴用户。
比如滴滴成长的过程中,就有过一年补贴过百亿的记录。
刚刚爆出财务造假的瑞幸咖啡,走在了疯狂打折的不归路上。
资本驱动型的公司,拼的就是前期投入,或者说前期投入最大化。
这意味着,那些靠传统的边积累边发展的企业,根本无法竞争。
我对创业的价值观取向,从收益最大,慢慢转向了成本最小。
小而美也许才是最好的。
我肯定不是最先认识到这件事的人。
樊登在混沌大学曾经开课讲过他的低成本创业理论,我非常认可。
成本最小,是生命力最大的必选项。
也就是说,想要做到生命力最持久,就一定要选择最低的成本。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更多创业者深刻的理解了这件事。
全民封闭,消费几乎清零。
大多数行业和企业,没有任何收入。
而在这种情况下,房租要交、工资要发,这个时候很多优势企业发现自己只能维持一两个月。
成本最小,意味着在收入清零的状态下,可以维持的时间最长。
其实不需要等那么久,只要竞争对手都已经出局,最后剩下的就是胜利者。
做不到成本最小,在漫长时间中一定会出现的黑天鹅事件中,就有可能倒下。
对于人生来说,同样有类似选择
怎么理解对于人生来说,也会追求最大化、最小化?
普通人一生的追求,也就是财富最大化、疾病最小化。通俗说的就是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
职场的人会期待假期最大化、加班最小化。很多工作的收入,与职级、岗位的关联度,高于成果。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期待更多的假期,更少的加班。
而政界的人,追求的是权力最大化、制约最小化。只有拥有足够的权力,才能实现政见。只有更少的制约,才不会有无形的枷锁让人无法施展。
对于每一个想要收获理想人生的人来说,一定需要想明白自己追求的最大化、最小化是什么。
大多数人的追求其实只是财富最大化。那就需要进入到挣钱最快、最多的领域,以可以投入的一切来换取财务账户的不断壮大。然后再找到最好的投资平台,让财富不断增值。
一部分人都会追求事业成就最大化。那就需要把几乎所有可以用来发展事业的时间、精力、资源,都用在事业的追求上。与此同时,可以用来兼顾家庭的,一定会更少和更小。
有的人追求家庭生活和谐度最大化。那就需要更多时间陪伴另一半,共同陪伴父母变老、孩子长大,在这个过程中一起变老。这同时自然而然会带来的是,花费在工作上的时间最小化。
我的追求和大多数人不太一样。我追求的是学习时间的最大化:确保每年学习3000小时。然后是工作时间的最小化,每年不超过1500小时。用学到的知识实现自己的终身成长,再帮助更多可以帮助的人变得更好。
对于这个公众号而言,2018年做到的是更新频率最大化,每天一篇。
2019年力争做到的是,内容深度最大化。
这两年一直努力追求的是,关注人数最大化。
后来发现,很多关注的人,并不经常看。关注越来越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