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魏嬗代到魏晋嬗代,荀彧越来越少,王朗越来越多
王朗师从杨赐。杨赐是弘农杨氏,他爷爷是太尉杨震,他父亲杨秉也当过太尉,杨赐本人也当过太尉,儿子杨彪也当过太尉,他孙子更有名,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修。不过杨修还在曹操的丞相府的时候,就因为参与储位之争,被曹操所杀。如果杨修老老实实在官场上混,以魏晋那种特别重视门第出身的风气,当太尉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杨赐是汉末知名的经学家,王朗师从杨赐,就是学习经学,所以从年轻时就已经很有名气了。出仕后先在徐州刺史陶谦手下为治中。董卓把汉献帝劫迁到长安以后,关东诸侯争霸,徐州在四战之地,南有袁术,北有曹操,压力是比较大的。为了自保,陶谦只能和公孙瓒结盟,加攻曹操。
所以,王朗和陶谦的别驾赵昱建议陶谦,求救于诸侯,不如遣使向皇帝朝贡,这样做政治上更安全。于是陶谦照他的建议,派赵昱到长安朝见汉献帝,汉献帝封陶谦为安东将军,又拜赵昱为广陵太守,拜王朗为会稽太守。王朗就到会稽上任去了。
王朗到会稽后没几年,孙策就渡江而来,要平定江东。王朗当时的功曹是江东豪门大族虞翻,虞翻认为王朗打不过孙策,建议他向孙策投降。王朗认为他是天子任命的官员,守土有责,不能投降,就和孙策开战。王朗打不过孙策,只好从海上逃走。孙策追击,王朗走投无路,只能向孙策投降。孙策知道王朗是名人,并没有加害于他,只是批评了他。
建安三年,曹操已经将汉献帝接到许昌安置,被拜为司空,可以署置官属,于是以朝廷的名义,要求孙策将王朗送到许昌。孙策此时正忙于平定江东,与曹操结盟共同对付袁术,又要共同对付杀死了孙坚的仇人刘表,所以孙策并不想得罪曹操,就派人送王朗渡江西去。
王朗到许都后,先被汉朝拜为谏议大夫,又被曹操征入司空府中,担任参司空军事,也就是说,他既是汉朝的命官,同时也是曹操的司空府官员。建安十三年,曹操改变汉朝官制,由司空改任丞相。建安十八年,曹操由之前的武平侯封魏公,此时的魏郡在之前的一年进行了调整,魏国下属十个郡,包括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王朗担任其中的魏郡太守。
之后,王朗又先后担任少府、奉常、大理寺卿等。曹丕继位为魏王后,王朗担任御史大夫,封安陵亭侯。曹丕篡汉之后,王朗担任司空,进封乐平乡侯。魏明帝曹叡继位后,进封兰陵侯,增邑五百,食邑共计一千二百户,转任司徒。
曹丕时期,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钟繇为太尉,他们三个都是从汉末以来就一直名气很大的耆宿老臣,算得上德高望重,所以,曹丕对他们也很尊重,曾在一次朝罢之后对人说:“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可见当时评价之高。不过,在《三国演义》中,曹丕篡汉的时候,华歆身为汉臣,逼迫汉献帝禅位,形象并不正面。
王朗一直到魏明帝太和二年,也就是公元228年才病逝。也就是这一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曹魏。这是刘备死后蜀汉第一次大举进攻曹魏,所以曹魏上下也非常紧张,曹叡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张郃率军在街亭击败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兵。所以,这次北伐并没有王朗什么事情,也就不存在被诸葛亮骂死的可能了。
但这并不等于说不存在王司徒要凭三寸不烂之舌就劝诸葛亮拱手来降,而被诸葛亮严词痛批的情况。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转引《诸葛亮集》:
(建兴元年)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籓。亮遂不报书,作正议曰:“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戒在子孙。而二三子各以耆艾之齿,承伪指而进书,有若崇、竦称莽之功,亦将偪于元祸苟免者邪!昔世祖之创迹旧基,奋羸卒数千,摧莽强旅四十馀万於昆阳之郊。夫据道讨淫,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淫逸,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又军诫曰:‘万人必死,横行天下。’昔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
这时候蜀汉刚经历了夷陵之战的较大战争损失,吴国孙权先击败刘备,接着又击败曹丕亲自率领的魏军大规模讨伐,处于东吴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
曹丕和曹魏此时的判断是,刘备新亡,蜀汉又经历了大败,应该是可以引诱蜀汉像孙权那样,向曹魏称臣纳贡,双方结盟,共同对付孙吴的。因此,才又了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许芝和诸葛璋等人分别写信给诸葛亮,劝诸葛亮投降的事情。
曹丕引诱蜀汉投降的另一个原因是,蜀汉是以汉朝的正统继承者身份自居的,并不承认曹魏的合法性。那么,如果能够引诱蜀汉也像孙权那样,称藩称臣,就等于迫使蜀汉承认了曹魏代汉的合法性,蜀汉再出兵讨伐曹魏,也就是藩属叛乱了,而不是蜀汉一直说的“汉贼不两立”了。
三国时,各国名士之间相互有书信往来是比较正常的。王朗就曾给蜀汉第一任司徒许靖写过信,并记载了自己的儿子王肃出生于会稽。华歆、王朗、陈群都是当时名士,又是曹魏的元老重臣,由他们出面对诸葛亮劝降,说明他们是很重视诸葛亮的。
写信的几个人中,王朗虽然是东海人,但和诸葛亮的老家琅琊想去不远,王朗资格又比诸葛亮老,所以他倚老卖老,对诸葛亮陈说天命,劝诸葛亮不要负隅顽抗,向曹魏称臣,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诸葛璋记载不详,但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珪,说明诸葛璋可能是诸葛亮的堂叔。
诸葛亮以匡扶汉室为毕生志愿,所以并没有私下给这些人回信,而是写了这个文章,做了正面批驳,也就是统一回复了这些人,严词拒绝了曹丕的引诱。虽然这个回信没有能够骂死王朗,但也算是辞色俱厉,义正辞严,将曹魏明确为汉贼,而以蜀汉为汉室正统,再次重申了汉贼不两立的立场。
而且,王朗的儿子王肃也和他一样,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王朗为王肃所聘的妻子是著名的泰山羊氏,和司马师后来的妻子是姐妹。王肃的女儿王元姬嫁给了司马昭,生了司马炎,司马炎后来又篡魏为晋。
王朗早年以名节著称,尤其是在孙策渡江平定吴会时,下属劝王朗向孙策投降,王朗的回复堪称义正辞严。王朗认为,自己是天子命官,守土有责,不奉诏书,不能向其他人投降,战败被俘后孙策也敬重他的名望,并没有加害于他。被曹操征辟到朝廷后,也是一路升官,曹丕登基时,王朗就被拜为司空,成为三公之一。
但在魏晋嬗代之际,类似王朗这样的汉朝老臣,多数人的选择跟王朗一样,都是随波逐流,甚至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所说的那样,助曹为虐,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的忠于汉室。用后来“忠臣不事二主”的标准来说,这当然是大节有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东汉所传经学主要是春秋一脉,是讲权变的,又讲五德兴衰,并不提倡绝对忠诚的愚忠。到黄巾起义后,尤其是在董卓李傕郭汜之乱后,汉室衰微已经是共识,而对王朗这样的世家名门来说,保身全家就变成第一位的了,并不会把自己和家族的命运与一个王朝捆绑在一起。所以,王朗经历了汉魏嬗代,他的儿子王肃在魏朝当官,子孙入晋后也是名人。
把家族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这是汉末魏晋世家大族的常态,也是这些家族出身的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汉魏嬗代之际还有人纠结、犹豫,比如荀彧就是这种纠结的人。魏晋嬗代之际,这种人就少了很多。加上司马氏果于杀戮,世家大族的一些名门公子就开始学会了消极避世,以清谈玄学自高,以事功为俗陋。两晋到南朝的时候,无论朝代如何更替,谁来当皇帝,这些世家大族始终都活跃在政治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