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来学习特殊子宫内膜异位: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目前按其组织发生学、 临床表现及处理的不同分为腹膜型、 卵巢型及深部浸润型 3 种类型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 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 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在腹膜下浸润深度超过 5 mm,大多数分布于盆腔后部。DIE 主要症状是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临床症状及妇科检查对DIE 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但准确率较低。
DIE分型
Ⅰ型 :阴道直肠隔病灶 ,占 10% ,不侵犯宫颈;
Ⅱ型:阴道后穹窿病灶,病灶可从阴道后穹窿向阴道直肠隔发展,占65%;
Ⅲ型 :“沙漏”状病灶,由阴道后穹窿病灶 向直肠前壁肌层 侵犯所形成 ,形似 “ 哑铃”,占25%,病灶往往较大,78% 的患者有直肠 壁浸 润 ,这种分型对病 因学研究 有指导意义。
北京协和医院根据DIE的病 理生理学特点、手术和药物治疗效果提出了新 的临床分型 ,即:单纯型 、直肠型及穹窿型 。
子宫骶骨韧带受累: 信号改变常不能帮助诊断位于子宫骶骨韧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在 T1WI 上见到特征性的斑点状高信号,子宫骶骨韧带的增厚、 双侧不对称或者韧带内的结节更有意义。因为子宫骶骨韧带与一些结构毗邻,如直肠的前壁与侧壁和阴道穹窿的侧壁,所以常可合并受累。
阴道受累: 多见于阴道后穹窿, 表现为 T2WI 上宫颈后方的低信号增厚或肿块, 常引起阴道后穹窿抬高,同时可引起子宫直肠凹的粘连封闭。也可累及阴道直肠隔, 表现为 T2WI 上阴道后部中 1 /3 以下可见低信号结节, 形态较规则, 边缘较清晰, 但对于解剖部位的精确定位可能会造成MRI 与手术发现不完全一致。病灶向后延伸如果超过脂肪间隙累及直肠浆膜层,引起局部肠管牵拉,呈锐角改变。
子宫直肠凹受累: 通常子宫直肠凹的深部实性结节含有大量纤维成分,T2WI 上表现为边界欠清的低信号组织增厚区, 然而在一些病例中此区域的异位子宫内膜病灶也可含有大量腺体成分和少量纤维成分,在 T1WI 上呈高信号,在T2WI上呈多样的信号。
直肠受累: 直肠是常见的肠道受累区域,种植灶通常侵犯浆膜,但最终可侵犯浆膜下层并导致其显著增厚和固有肌层的纤维化。种植灶很少侵犯黏膜。MRI 可以预测直肠受累的深度, 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指导意义。
输尿管受累: 输尿管的发病率 <1%,几乎不超过盆腔上缘水平。输尿管的子宫内膜异位症通常表现为 T2WI 上不规则的低信号。当异位内膜病灶与输尿管间的脂肪间隙消失时, 就有可能存在外在性受累,它是输尿管受累最常见的形式。受破坏结构上方的输尿管扩张也很常见。输尿管受累常伴有宫旁组织病变。
膀胱受累: 据文献报道,盆腔前部最常受累的器官是膀胱,发病率约为6%。当有膀胱侵犯时,异位子宫内膜病灶常局限于浆膜面( 外在性受累) ,然而它们也可浸润肌层,表现为突向腔内的黏膜肿瘤(内在性受累) ,外在性受累较内在性受累更常见。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在MRI上表现为形态改变(包括局灶性或弥漫性膀胱壁增厚)和T2WI 上的低信号或混杂信号。
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如与月经周期有关的疼痛,T1WI 出现特征性的小斑点状高信号,尤其是在脂肪抑制序列,诊断常较易,但对有膀胱或者结直肠受累的 DIE,应与这些部位的恶性肿瘤鉴别,增强扫描有一定的帮助, 必要时还要进行膀胱镜检查和直肠镜检查。若患者伴有子宫腺肌症,则较支持 DIE的诊断。
总之, DIE 作为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其诊治较其他类型内膜异位症困难,主要是因为对病变可能存在的特征及部位缺乏了解,是内膜异位症研究的热点。MRI 不但能准确定位, 还能显示病变范围,包括子宫骶骨韧带、阴道、直肠、膀胱、输尿管等部位DIE,对外科手术方式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是术前检查及术后随访的重要方法。
注:文字部分引用文献《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MRI表现》
感谢 深圳南山医院 曾志斌 支持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