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题合集|第七弹!!对比类大题
大家晚上好呀!今天我们大题连载系列第七弹——比较区别型。比较区别型大题主要般分为两种,一答出比较事物的相同点;二答出比较事物的不同点。通过对2010-2019年全国卷各题型对比分析,比较区别题出现的频率极高。因此,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极为重要。
总体题型概览
01 题型设问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
×××××××××××××××。------摘自《××××》
材料二
×××××××××××××××××××××××
×××××××××××××××。------摘自《××××》
设问如下: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发展变化。
02 特点类 解题技巧
1.特点类试题是指对某历史事物或人物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其本质属性或区别。一般含有以下词语:概括主要特点(特征)、共同特点、不同特点、共同特征、不同特征等。
2.特点类试题首先弄清比较的主体。
背景(原因、条件、目的)方面概括特点;
过程(时间、阶级、措施、内容、变化、性质)方面概括特点;
结果(意义、评价)方面概括特点。
特点=背景(原因、条件、目的)+过程(时间、阶级、措施、内容、变化、性质)+结果(意义、评价)
例题一:
(2018全国2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州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解析:
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6分(将材料关键句转化为所学知识)
1、“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 →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
2、“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政府推动。
3、“《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
4、“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 → 开发出各种豆制品。
03 异同类 解题技巧
一.总述
1.异同类试题一般有如下问法:比较……异同、……共通之处、……不同之处。
背景(原因、条件、目的)方面概括异同;
过程(时间、阶级、措施、内容、变化、性质)方面概括异同;
结果(意义、评价)方面概括异同。
2.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织共同点答案时,首先明确比较主体,在答案行文时加上“二者都”,表示共同之处。对于不同点答案在行文时加上“不同”,“前者··后者··”。
异同=背景(原因、条件、目的)+过程(时间、阶级、措施、内容、变化、性质)+结果(意义、评价)
二.具体分类
类型一
比较对象A与B在材料中均涉及,分量相当:从材料中提取比较对象各自独特之处。
类型二
题干要求“与甲相比,说明、指出乙的特点”:甲为参照物,只须从材料提取乙的有效信息。
类型三
材料重点涉及比较对象中的一个:以权重小的比较对象为参照物;从材料中提取权重大的比较对象的有效信息。
类型四
比较对象在材料中均有涉及,但有效信息很少,材料仅仅是个引子:结合基础知识,可从背景、内容、性质、特点和影响五个方面考虑比较对象的异同。
三.解题方法
1.解读题干
2.解读材料
3.归纳总结
4.整理答案
例题二:
(2019年新课标卷Ⅲ·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
解析:
(1)试题类型:比较区别题,先作答相同之处,然后再作答不同之处;
(2)浏览材料:鉴于比较对象都涉及,且文字分量相当,属于第一种类型。
(3)作答方式:只须答出比较对象各自的独特之处即可;作答时无须写出比较角度。
(4)材料与知识点的结合。由于材料出处写的是“摘编自”和“据……”,说明命题人对材料从原文引用时,出于高考试题编制的需要,对其做了高度概括,删去了许多不符合试题命制需要的语句,留下的都是要高度关注的,甚至命题人为了上下文衔接紧密,对删减后的原文适当做了一些补充,使留下的文字即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上下文行文顺畅,逻辑严密。所以,我们在阅读材料时,带着问题去看材料,务必逐字逐句认真阅读,每一句话都要结合基础知识,尽最大努力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问题需要,加工整合,必要时还须从所学知识予以补充完善,使文字更加完整。
A. 解读题干
① 试题类型:比较区别题;比较对象文字量相当,都是5句话;第一种类型。
② 作答依据:所学基础知识和两段材料。
③ 问题主体:关于国家治理,涉及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
④ 链接基础:罗马帝国与罗马法;汉朝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⑤ 答案数量:16分,8点左右;相同方面3点;不同方面,汉与罗马各3点。
B. 解读材料
材料一:
①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
即:帝国疆域广袤;国家统一;实行行省制度。
② 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
即:在国家治理中,对境内各民族区别对待。
③ 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
即:帝国人口众多。
④ 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即:行省拥有自治权。
⑤ 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即:依据罗马法治理国家;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C. 归纳总结
提示:整理归纳信息时,务必注意逻辑和角度。
① 国家统一,帝国疆域广袤。
② 人口众多,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③ 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自治权。
④ 依据罗马法治理国家。
⑤ 对各民族区别对待。
D. 整理答案
材料一 罗马帝国
① 国家统一,帝国疆域广袤;
② 人口众多,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③ 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自治权;
④ 依据罗马法治理国家。
⑤ 对各民族区别对待。
材料二 汉朝帝国
① 国家统一,制度法令统一。
② 人口众多,语言文字统一。
③ 实行郡县制,地方没有自治权。
④ 注重发挥儒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⑤ 对民众的管理不区别对待。
同:
① 都建立了疆域广袤、人口众多的国家;
② 都制定了统一的制度法令;③都建立了行政管理制度。
异:
罗马:
① 行省有一定的自治权。
② 语言文字不统一。
③ 注重法律。
④ 对各民族区别对待。
汉朝:
① 郡县没有自治权。
② 有统一的语言文字。
③ 注重儒家思想教化作用。
④ 对各地民众同等对待。
【参考答案】
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例题三:
(2018年新课标卷Ⅲ·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 《中国近代警察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
解析:
(1)试题类型:比较区别题。比较对象——湖南保卫局和以前的治安机构。
(2)浏览材料:湖南保卫局的权重大,以前的治安机构只有一句话;第三种类型。
(3)作答方式:以湖南保卫局设立以前的治安机构作为参照物,只须提炼“湖南保卫局”的有效信息。
A.解读材料+归纳总结
①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
即:受西方影响。
② 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创设了湖南保卫局。
即:参照日本警察制度;机构独立或专门化。
③ 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
即:立章规范管理;官商合办。
B.整理答案
① 受西方影响。
② 参照日本警察制度。
③ 机构独立或专门化。
④ 立章规范管理。
⑤ 官商合办。
【参考答案】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
04 变化类 解题技巧
1.变化类试题一般来说,是给出材料一、材料二两段材料进行对比,或者一段材料,前后对比,一般是考查同一历史事物或历史人物在不同阶段呈现的不同变化,体现出动态的过程。
2.材料一般层次性比较分明,方法是:首先弄清变化的主体,阅读材料,划分层次,仔细找出“前后不同点”,写出即可,答案行文时要加“变化”二字,书写做到层次化、要点化、整洁化。
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变化
例题四:
(2018全国1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解析:
乡约制度变化:6分(提取关键词)
由道德教化----圣谕
由民间宣讲----官吏宣讲
由民间组织----乡约组织
由不定时 ----定时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