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金元宝:不是越老越好,满足这几点上五位数轻而易举
金锭是古代最值钱的流通货币,一般都是银元宝和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古代一两黄金等于八两白银或1500个铜钱。传统意义上的金锭一般指的是金元宝,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名称不一样,如最早黄金货币战国楚国版状的为金版,汉代马蹄形的为马蹄金,饼状的为金饼,宋代弧首束腰的为金铤,元代之后两侧起翅的为金元宝,到了清代还有长方形金锭、立方体金锭、椭圆形金锭、葫芦形金锭等,其中最为少见的为船形金元宝,器型仅见。
金锭从来都是主要作为货币储备或者饰品,银锭从汉至明前期也流通极少,虽然发行“制钱”是以银价为准,却并非法定货币。明后期始以“银元宝”、碎银等作为流通货币,至清朝方作为主要货币流通。但流通和银锭与“库银”是不一样的,“库银”均为“标准件”,成色好、锭块大、分量重,有明确的铸造地及年限号,而社会流通领域的银锭,则系“库银”按需求比率投入流通后的分解熔铸。
在收藏市场上,古钱币的收藏价值是存世量、文化价值、铸造工艺来决定的。当今世上最为稀 少、价值最 高的“金锭”已经相当难觅,已算得上是举世难寻的宝贝了。其中大清寿字金锭凭借其较好的成色,成熟的铸造工艺以及美观的外观设计为众人所喜爱和追捧。
金元宝锭型规制,风格明显,戳记清晰,原始包浆,上美品,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清代老元宝,像这样的元宝,它身上聚集了岁月积淀,同时又有历史文化,自然超越了纯金本身,具有很大收藏价值。
由于资源的稀 缺性与大清金锭所特有的收藏文化,大清金锭早早就成为艺术品市场中的宠儿。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有少量的大清金锭出现在一些综合性的拍卖场次中,每每引起收藏界的瞩目。
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发现了黄金,并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利用。《管子》日:“上有丹沙者, 下有黄金”;《尚书·禹贡》也载:“厥贡惟金三品”;《中国货币史》也明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黄金就充当了货币的宝藏手段和支付手段”。之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作为货币使用的黄金铸锭最 大、最重为几何?因长久以来缺乏相关实物资料而无法比较,诸多史籍中有了“自古黄金无大锭”之说。然而,1972年山西太原南郊黄陵村明晋王墓陵园内两枚明朝“五十两金锭”的出土,推翻了“金无大锭”这一沿袭已久的说法。
中国古代黄金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皇帝用它赏赐给文臣武将,因此,皇帝赏赐黄金的情况是考察当时黄金总量变化的一个角度。《汉书》记载西汉(公元前。金锭银存世量少,其体现就越发了得。在2006年6月4日由古玩文化艺术品交易的一件极珍罕的元代王开权铺五两金锭(重185.4克),拍卖前的估价是40万元,但后的成 交价攀援到150.4万元,让不少老道的投资客也大跌眼镜。而另一件清末民初兰州永庆丰上上足赤五两金锭(重151克)也从20.5万元拍至50.8万元易手,加上买家10%的佣金,成 交价为160.38万元。206~公元23年)皇帝赏赐黄金100多次,《后汉书》记载东汉(公元25~189年)皇帝赏赐黄金9次,两次赏赐的黄金数量总共约为92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