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
“流淌的记忆”
东北地域文化系列学术讲座
第十二讲
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
主讲人:方李莉
让我们一起跟随着方李莉教授的分享
用前卫的视角
严谨的理论
扎实的方法
对艺术的生存发展
中国艺术人类学作为一门显学受到学界的关注,至今已有 30 年时间,而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成立至今也已超过 10 年。为了对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之路做系列总结性的研究,方李莉教授从迈向人民的艺术人类学、田野工作中的艺术人类学、社会发展中的艺术人类学、从乡村到城市的艺术人类学、国际交流中的艺术人类学、本土理论建设中的艺术人类学、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趋势与对策这七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研究。
1980年费孝通在美国丹佛获马林诺斯基应用人类学奖
费孝通手书: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同时,当代的中国艺术理论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而要建立一套中国自身的、具有原创性的艺术学理论,方李莉教授认为,这不仅需要有艺术人类学的参与,更需要有大量的、由艺术人类学者在田野中完成的艺术民族志,来呈现各类中国的艺术现象。
因此,中国艺术人类学不仅是在近 20 年的田野工作中得到发展和成长,也是在田野基础上不断撰写艺术民族志的过程中求得新的理论建构。
方李莉教授对西部人文资源的研究
艺术人类学的田野也不再局限于乡间,城市艺术田野进入了人类学学者们的视野。这样的研究和这样的艺术场景出现,使中国艺术人类学开始进入后现代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场域。在这样的研究场域中,人类学家对于艺术的关注进入了一个互相关联的想象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由重叠的职业和社会关系、多种艺术话语、围绕着拍卖市场的商业机构组成的。
2008 年,方李莉教授在美国肯塔基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购买了一批最新出版的艺术人类学著作,带回所里让大家共同阅读并翻译。通过几年的努力,在李修建博士的联络和组织下,大家翻译出许多西方艺术人类学的专著和论文。同时,我们还与莱顿教授、范丹姆教授等西方最重要的艺术人类学专家建立了联系,这些专家后来都成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年会的积极参与者。
第一,“活的历史”的研究。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献资料的文明古国,因此,需要田野同历史文献结合进行研究方。第二,“美和审美权力的建构”。在历史上,中国的艺术向来与政治权力密切相关,其艺术大都是为“成教化,助人伦”服务的,而且任何审美都不是任意的,是有价值体系和权力建构的。第三,“遗产资源论”。在后现代社会,会出现传统不再与现代对立的现象,是因为传统成为了再造新的文化与经济的资源或资本,在以原有文化基础上再造新的文化价值的今天,传统焕发出了新的青春。第四,读解“我者”乡土社会。与西方学者研究“他者”、“异邦”不同,中国人类学家的研究对象还大多是本国、本土的文化。
最后,方李莉教授对中国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趋势做出了预判,并给出了三点对策。
一、努力建构中国艺术人类学的本土理论。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发让中国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实践,包括新的艺术实践,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现象,中国的艺术人类学者必须在这样的基础上总结出新的理论,来应对这一新的发展,真正的成为国家的智囊、国家的智库。
二、关注中国的后非遗时代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时代的来临,并意识到艺术人类学着的使命感。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让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后非遗”时代,我们有必要认识到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
三、加强中国学术界与世界学术共同体的互动,争取在国际学术空间中取得话语权。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学者不但要进入世界学术的共同体,并且还需要在里面发声,要有中国学者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掌握不仅要建立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还必需要建立自己原创性的本土理论。
方李莉教授此次的分享
不仅有着严谨的学术性
更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力
从东北到云南
从上海到新疆
全国各地的老师和学生
到来自不同行业的社会人士
大家相聚于“流淌的记忆”
曹保明、朱立春等此前在讲座中授课的专家学者
也加入了此次的互动
网友直呼“大咖云集,受益匪浅!”
探寻文明的记忆